地窩子

地窩子

地窩子是在地面以下挖約一米深的坑,形狀四方,面積約兩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磚瓦壘起約半米的矮牆,頂上放幾根椽子,再搭上樹枝編成的筏子,再用草葉、泥巴蓋頂。地窩子在沙漠化地區常見。

地窩子地窩子

概述

地窩子是一種在沙漠化地區較簡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式比較簡單:在地面以下挖約一米深的,形狀四方,面積約兩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磚瓦壘起約半米的矮牆,頂上放幾根椽子,再搭上樹枝編成的筏子,再用草葉、泥巴蓋頂。

來歷

1949年,王震將軍率領三五九旅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之後,絕大多數官兵就地轉業,成為不戴領章帽徽的墾荒大軍。駐守在渺無人煙的戈壁荒灘,哪有什麼現成的房屋宿舍?軍用帳篷既不抗暑耐寒又常被大風掀起,無奈之下,戰士們就想到了挖地窩子的土辦法。

1

特點

嚴寒的冬季,用土坯壘起半人高的空心火牆,在上面熱飯、晾衣被,灶里的柴火燒得通紅,屋裡暖洋洋的,儘管空氣有些污濁,氣味不那么好聞。草木發芽的季節,床頭土地上有時還會長出幾根蘆葦呢。
這地窩子最大的缺欠是漏風,每年春秋兩季,來自西伯利亞的狂風猛烈而頻繁,一刮就是一兩天。眼看著很好的天氣,突然間晴空變色,霎時飛沙走石昏天暗地,吹得人們難以站立行走,工地去不了,只好鑽進地窩子集體“風休”。
漫天黃塵呼呼地往地窩子裡灌,被子衣物都用來堵漏縫仍難奏效,凡是鼻孔、耳朵等露在外面的器官都灌進了塵土,人人像土猴一般,但習以為常就無所謂了。

歷史意義

地窩子可以抵禦沙漠化地區常見的風沙,並且冬暖夏涼,但通風較差。

1

1950年代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後來被遣往中國西部勞改的"右派"成員,都曾在地窩子裡生活過。現在地窩子已經較少看到。
人的生存適應能力是那樣強悍,尤其當有一種精神力量支撐時,更無可匹敵。據我所知,曾品嘗過地窩子生活滋味的不僅僅是兵團的城市知青、轉業軍人,還有築路工、油田的勘探開拓者等等。不凡的經歷錘鍊了堅強意志和吃苦精神,使他們在以後的日子裡,能夠坦然地面對一切艱難困苦,對人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