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極

地極

1、指大地的極遠之處。 2、今指地球的南極和北極。地軸兩端點之一。

地極的兩種解釋

即地球自轉軸同地面相交的兩點。故又稱“地球兩極”和“南北極”。它們是地理坐標系的極點和地面上正南、正北的標誌。南極位於南極大陸,北極位於北冰洋。它們是地球上南方和北方的終極。在南極四面皆北;在北極四面皆南。由於地軸在地球內的位置有微小變化,故地極在地面的位置也有微小變化,稱為“極移”。

地極移動成因

在地史中,地極經過了大距離移動,使原來的南極洲由低緯度地帶移動到現在的位置。

固 體 地 球 結 構 表

地球圈層名稱 深度 (公里) 地 震 縱波速度 (公里/秒) 地 震 橫波速度 (公里/秒) 密度(克/立方厘米) 物 質 狀 態
一級 分層 二級 分層 傳統 分層
外 球 地 殼 地 殼 0—33 5.6—7.0 3.4—4.2 2.6—2.9 固態物質
外 過 渡 層 外過渡層 (上) 上地幔 33—980 8.1—10.1 4.4—5.4 3.2—3.6 部 分 熔融物質
外過渡層 (下) 下地幔 980—2900 12.8—13.5 6.9—7.2 5.1—5.6 液態—固態 物 質
液 態 層 液 態 層 外地核 2900—4700 8.0—8.2 不能通過 10.0—11.4 液態物質
內 球 內 過 度 層 過度層 4700—5100 9.5—10.3
12.3 液態—固態 物 質
地 核 內地核 5100—6371 10.9—11.2
12.5 固態物質
固體地球結構(一級劃分)示意圖 固體地球結構(一級劃分)示意圖
固體地球結構(二級劃分)示意圖 固體地球結構(二級劃分)示意圖

一級分層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地球內球、外球運動,進而研究地磁的成因、地震的成因、火山的成因及地殼運動的成因。

二級分層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地球起源。

地球傾斜在軌道上自傳和繞太陽公轉,在夏至時,地球北半球到太陽距離近,南半球到太陽距離遠,如圖下所示。

地極 地極

依據萬有引力定律:星球引力與星球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在夏至時,地球北半球受到的太陽引力大於南半球;在冬至時,地球南半球 受到的太陽引力大於北半球。在春分和秋分時,地球南北兩個半球受到的太陽引力相等。

下述三種運動引起地球的晃動:

地球繞地月質點轉動、地球的章動、地軸的進動。

晃動作用的結果:將豆子放到簸箕里,晃動簸箕,豆子在簸箕里沿著簸箕傾斜方向滾動。

地球的晃動,外球將向著太陽引力大的方向滾動,內球將向著太陽引力反方向滾動而地軸傾斜角度保持不變,如下圖所示。

地極 地極

地球外球的滾動,使原地極位置向著太陽引力大的方向移動,原地球赤道也隨著發生移動。

現在地球的南極洲是隨著地球的外球轉動到達現在的南極位置,南極洲的煤炭隨著地球的外球轉動而到達現在的位置。

地球的原磁極位置隨著地球的外球轉動而轉動,這是磁極移動的成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