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篇

《地形篇》是由孫子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簡介

孫子兵法》第10篇《地形篇》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作者孫子(生卒年不詳),名武,字長卿,春秋時齊國人。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五輪書》(宮本武藏)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

作品賞析

原文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譯文

孫子說: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等六類。我們可以去,敵人可以來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應搶先占據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並保持糧道暢通,這樣與敵交戰就有利。可以前進,不易返回的地域叫做掛;在掛形地域,敵軍如無防備,就要突然出擊戰勝它;如果敵有防備,我出擊不能取勝,就難以返回,於我不利。凡是我出擊不利,敵出擊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區,敵人雖然以利誘我,也不要出擊;最好是帶領部隊假裝離去,誘使敵軍前出一半時,我突然發起攻擊,這樣有利。在隘形地,我若先敵占據,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敵人來攻;如果敵軍已先我占據隘口,並以重兵據守,那就不要進擊,若敵人沒有用重兵據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險形地區,如我先敵占領,要占據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侍擊敵人;如果敵人已先占領,那就主動撤退,不要進攻它。在遠形地區,雙方勢均力敵,不宜挑戰,勉強求戰,於我不利。以上六點,是關於利用地形的原則;這是將帥的重要責任,是不可不認真考慮研究的。
軍隊失敗的情況有走、弛、陷、崩、亂、北等六種。這六種情況,都不是由於天災造成的,而是由於將帥的過失所致。在敵我條件相當的情況下,如果攻擊十倍於我的敵人,因而失敗的,叫做走。土卒強悍,將吏懦弱,因而失敗的,叫做弛。將吏本領高強,士卒怯弱,因而失敗的,叫做陷。部將怨怒而不服從指揮,遇到敵人忿然擅自出戰,主將又不了解他的能力而加以控制,因而失敗的,叫做崩。主將軟弱而又缺乏威嚴,訓練教育不明,吏卒無所遵循,布陣雜亂無章,因而失敗的,叫做亂。主將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多,以弱擊強,又沒有精銳部隊為骨幹,因而失敗的,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必然導致軍隊的失敗;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是不可不認真考慮研究的。
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明敵情,制定取勝計畫,研究地形的險易,計算道路的遠近,這些都是將帥的職責。懂得這些道理去指導作戰的,就必然勝利,不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就必然失敗。
所以,如果根據戰場實情確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命令不要打,也可以堅決地打;如果根據戰場實情不能取勝,即使國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為一個將帥,應該進不貪求戰勝的功名,退不迴避罪責,只求國家和軍隊得以保全,符合於國君的根本利益,這樣的將帥才算是國家最寶貴的人材。
將帥對士卒能像對待嬰兒一樣體貼,士卒就可以跟隨將帥赴湯蹈火;將帥對士卒能像對待自己的“愛子”一樣,士卒就可以與將帥同生共死。但是,對士卒如果過分厚養而不能使用,一味溺愛而不能驅使,違犯了紀律也不能嚴肅處理,這樣的軍隊,就好比“驕子”一樣,也是不能用來打仗的。
只了解我軍能打,而不了解敵軍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敵軍可以打,而不了解我軍不能打,取勝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敵軍可以打,也了解我軍能打,而不了解地形條件不可以打,取勝的把握仍然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將帥,他行動起來,目的明確而不迷誤,他所採取的措施變化無窮而不呆板。所以說:了解敵方,了解我方,就能必勝不敗;了解天時,了解地利,勝利就不可窮盡了。

作品相關

《孫子兵法》共13篇。 分別為一《始計篇》 二《作戰篇》 三《謀攻篇》 四《軍形篇》 五《兵勢篇》 六《虛實篇》 七《軍爭篇》八《九變篇》 九《行軍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間篇》

作者簡介

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