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考錄

花橋今懷化市花橋鎮。 村姑答:母病危,過橋求醫。 原名銅鼎坪。

懷化市

花橋
今懷化市花橋鎮。此地原屬辰谿縣地,據傳300多年前在此修建一座橋。當修成後,辰溪知縣掛出告示:“未經本縣踩橋,行人不得通過,違者罰!”臨期,有一身 著花衣的村姑從橋上急走,當即被衙役抓住,審問她因何過橋。村姑答:母病危,過橋求醫。知縣不聽申訴,硬要辦罪。村姑隨口拈詩一首:“花姑踩新橋,千年堅 固萬年牢。”知縣聽後,不但不予責罰.還用其詩中的“花”、“橋”二字做橋名。

銅鼎
原名銅鼎坪。位於懷化市東北部64公里。此地是一小洲,狀似鐵鼎罐,地面平坦,洲前為河,對河有一岩山叫銅城(又稱鐵城牆),明代取銅鐵相合之意,稱銅鼎坪,後簡稱銅鼎,今為銅鼎鄉政府所在地,歷為農村集市貿易之地。

*銅灣
位於懷化市東部51公里。據傳,以前這裡有一塊古銅色、敲起來很響的重幾千斤的石頭,故稱銅灣岩。此岩坐落在沅水上游西岸的一個灣里,停靠船隻方便,是個天然的港口,商賈雲集。宋初稱銅灣鋪,清代設水驛。今為銅灣鎮。

*新路河
位 於懷化市東部之沅水北岸,距市區52公里。舊名新路市。據清同治《黔陽縣誌》載:“新路河原名新路市。縣(黔城)東北130里,前臨沅水,後通寶慶,夜市 三更始罷,日中反少,蓋鄉民自漵浦龍潭來,朝發夕至,次日即返,肩挑背負,乃主碼頭也。村市雜居,峭崖壁立,往來甚苦……”。如今320國道穿境而過,水 路上通安江、洪江,下抵沅陵、常德,為懷化市東半部交通要地。

*新甸
位於懷化市東部,距市區3O公里。原名淇溪塘,系有草有水之地。後設墟場,新開不少店鋪,生意興旺一時,成為遠近聞名集市,遂改名新甸,又稱新店。1955年置新甸鄉,1958年改稱新建公社,今為新建鄉。

*石寶
位於懷化市東部,距市區62公里。此地西南小溪邊有塊丈余高的崖壁,中間嵌有一黑一白、圓瑩如珠的兩塊石頭,村里人視為寶石,故名石寶。

*接龍
位於懷化市東部,距市區60公里。舊名臥龍。傳說此地山脈形似一條斷了脈的臥龍,為了把斷了的龍脈接連起來,就在與石寶交界的大坳山上建一亭,取名接龍亭,接龍由此得名。今為接龍鄉。

*錦溪
宋時名真龍。後因其境內大小溪流匯合於壟口,兩岸林木成蔭,山青水秀,遂名錦溪壟。1956年成立高級社時,省掉“壟”字,稱錦溪高級社,1961年置錦溪公社,今為錦溪鄉。

*活水
位於懷化市東部邊緣區。舊名“果樹”。約在300年前,這裡的桃李等果樹甚多,遠近聞名,暢銷漵浦、寶慶(邵陽),故稱此地為“果樹”。因“果樹”二字與方言“活水”諧音,時間久了皆呼為“活水”。1961年置活水公社,今為活水鄉。

*鐵坡
位於懷化市東部,距市區70公里。舊名鐵坡山。據清同治《黔陽縣誌》載:“鐵坡山又名鐵阜山,距縣(黔城)東180里,石皆黑色,兩山對峙下臨絕澗,水聲怒 激如霆,鑿石為棧道,過者股慄,奇闢為郡所未有,通雲貴大路,屬黔、漵、辰要害……”。古為黔、漵、辰三縣邊境集市貿易之地。解放後,有320國道通過, 交通便利,經濟活躍。今為鐵坡區駐地。

*甲石
今為懷化市鐵坡鄉甲石村。據傳,此地古時一黃姓人,因用宗族勢力反抗朝廷,合族被誅,當地人稱該處為乾殺(意為全殺)。當時,僅一孕婦逃至香爐山洞中倖存, 後與一丁姓長者結合,不久一胎生下二子,一子存黃姓,一子存丁姓。黃姓子成年後,返回原處重建家園,改“乾殺”為甲石(方言“乾殺”與“甲石”諧音),沿 用至今。

*中方
位於懷化市西南部,距市區19公里。中方舊址在氵舞水河西岸的荊坪村。據傳荊坪村往東南至安江、西南至黔城、西北至沅洲、東北至懷化驛(今瀘陽),各60 里,它居其中,故名中方,古為集市貿易之地。後來由於河東的黃土坳發展較快,民國時期又有湘黔公路通過,交通比荊坪村方便,因此集貿市場逐漸移至黃土坳。 後來,人們習慣地稱黃土坳為中方。今為中方鎮。1985年,地市文物考古隊在荊坪村發掘古城遺址,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可能是漢初無陽縣和唐代敘州治所。

*懷化
懷化得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有兩說。一是槐花說。言古時此地多槐樹,每年春季花瓣滿枝,香氣襲人,因名槐花。後雅化為懷化。二是懷柔歸化說。懷 化,地當中原至西南之要衝,即西漢至唐代,王朝開發黔、滇必經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這裡自古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方,不服王化。唐末,少數民族勢力 有所發展,一些大姓自立州縣,自署刺史。鶴州、繡州、敘州屬向永晤的勢力範圍,但內部爭奪甚烈,自相仇殺,民無寧日,鹹思歸化。宋熙寧四年(1071)辰 州布衣張翹上疏陳南北江厲害。他說:“南江蠻雖有十六州,惟富、硤、敘州僅有千戶,余各戶不滿百,土廣無兵,加以荐饑。近向永晤與繡、鶴、敘諸州蠻自相仇 殺,眾苦之,鹹思歸化。願招富、硤二州,則余州自歸。”宋神宗採納張翹的主張,於七年,遣章惇領兵壓境,派人入各州勸諭,“開其酋以禍福使為士民”,對民 眾均賜土田,貸牛種糧,教之耕犁,以衣以食。各州首領莫不率眾歸附。南北江正式納入宋王朝統治之下,各州之間“強弱相凌”、自為仇敵的局面自此結束。宋王 朝為控鶴州等地,在今瀘陽地置砦,命名為懷化砦,是反映當時實際情況的。即通過實施懷柔,安撫政策,峒民業已歸化。當時,類似以義取名的還有新化、安化、 靖州、綏寧、安江等。此後,懷化不斷得到開發,元代開通京昆幹線驛路,在此設懷化驛。民國31年,分芷江、黔陽、辰溪邊地置懷化縣。

洪江市

== 帶子街 ==
位於洪江市區南4公里巫水西岸。原為長約400米半邊街,街道婦女以織紗帶為業,因稱帶子街。經拓建,北抵梁灣,南至車皮溪渡口,長23OO米,寬8米。為新興陶瓷工業區。黔陽~會同公路經此。通公共汽車。

== 蘿蔔灣 ==
位於洪江市區東北4公里沅江東岸。屬河濱路街道辦事處。原名潮泥灣,後以盛產大蘿蔔而改稱蘿蔔灣。街區沿江岸呈帶狀。沅水經此,河寬水深,為停泊船隻、木排天然河港,建有碼頭、渡口。黔陽~會同公路經此。

== 鷺鷥灘 ==
位於洪江市區東北2公里沅江中。古名佛西灘,又名漏洞灘,俗稱夾板溶。鷺鷥灘系因江上巨礁鷺鷥岩得名。歷為沅江上游險灘之一。灘寬僅10米,長15O米。水流湍急,礁石密布。1959、1966年,曾兩次治灘,炸除部分礁石,疏通航道,今放排行舟,較前方便。

== 密岩頭 ==
位於洪江市區北隅,沅江北岸。山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有楊梅坳、三光洞、密岩尖等峰,以密岩尖為最高,海拔660.6米。清光緒《會同縣誌》稱此山為密雲 峰,謂“三趟雲封嶺頭,定有時雨鏇至”。山體由冰磧泥礫岩、板岩、砂岩構成。南側因沅江切割,形成陡壁。植被有馬尾松、楠竹、水竹、杉樹、樟樹等,並有八 角蓮、八面風、大血藤等藥用植物。山頂舊有密雲庵,已毀。

== 安江 ==
古鎮。位於黔陽縣中部,沅水上游東岸。五代時為土著民族舒氏所據,置峽州。各州之間的爭奪經年不息,民無寧日。宋熙寧中,章惇平定峽州,社會趨向安定,又因 沅水至此平瀾無波,遂取“民安江靖”之意命名安江,並置安江砦。明代設安江巡檢司,清代改為安江驛。1949年11月1日,黔陽縣人民政府設此,1953 年,黔陽專區機關移遷安江,成為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1961年7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設安江市,翌年裁撤。

== 洗馬 ==
位於黔陽縣城安江東部61公里。原為一小山村,村前有一潭,深不可測。傳說三國時,諸葛孔明率軍南征,屯駐於此,並在此潭洗過戰馬。後人稱此潭為洗馬潭,並以之代替村名,歷設墟場,今為洗馬鄉政府駐地。

== 觀音洞 ==
此 地一岩洞,位於田壠中,田間一小溪,從洞中穿過,洞旁岩石林立,洞間長竹木花草,風景如畫,清人危雲福賦詩讚曰:“溪流一線穴重岡,白石表泉窟室光,靈異 天生驚有此,桃源蹊徑只尋常。”洞門呈半圓形,其狀形似觀音佛台,得名觀音洞。村居洞旁,漸成集鎮,今為岩壠鄉政府駐地,距安江52公里。

== 托口 ==
位於黔陽縣安江鎮西南54公里,渠水、清水江匯流處,以二水互相頂托得名。北宋元豐初置托口砦。元豐八年(1085)罷。《方輿紀要》:“托口砦,當九溪諸 ‘蠻’之沖,今亦為戍處。”清同治二年(1863)八月,太平軍李復猷部與總兵趙福元激戰於此。1935年,賀龍率紅二軍團曾在此休整。1961年置托口 鎮,1984年並托口鄉入鎮。街區沿河呈帶狀。有竹器、榨油、農副產品加工等廠。為黔陽縣西南部重要集市,以交易竹花籃、茶盤著稱。

== 羅翁山 ==
一名羅公山,即《水經注》之龍橋山。因“山有八面,西 北一面通黔陽縣”,又稱羅翁八面山,主峰海拔1843米。接洞口、會同縣界。《名勝志》:“周迥五百里,絕頂有池,廣數十里。昔有羅姓隱此得道,因名”。 《方輿紀要》:“宋熙寧土酋舒光起寨於此,為徭人所破。”盛產松、杉、楠竹、黃連;有黔牛、縻、白鷳等;蘊藏銅、錳礦。山腰建有八面山農墾場,西南山麓有 八面山中型水庫和水電站。

== 熟坪 ==
黔陽縣熟坪鄉政府駐地。在安江鎮南14公里,母溪河南岸。《大清一統志》稱:羅翁八面山“西北有地廣數百里。歲大旱,此處獨稔,號曰熟坪”。舊為通往武岡驛道。其地僻險,歷代俱於此設防。清設熟坪汛。街區呈矩形,墟場交易活躍,有公路與黔陽——會同公路相接。

漵浦縣

== 樹義坪 ==
位於漵浦縣[[黃茅園鄉]]茅灣村。原名輸義坪。相傳明初陳友諒兵敗於朱元璋,落荒隱居鄜梁山,施義於民。朱元璋派兵追殺至此,仗其軍威,擾亂百姓。民護陳騙朱軍,說陳未來,朱部無奈退兵回朝,故民間有朱輸義於陳之說,後人喚此地為輸義坪。今改稱樹義坪。

== 溫水 ==
古地名。因景山村古當沖有一天然泉水,自古以來,泉水噴流不止,水溫較高,聞名遐邇,故名。1956年置溫水鄉。興辦有煤礦、石灰廠、竹木加工廠等。

== 龍潭 ==

位於[[雪峰山]]北麓,漵水上游,距漵浦縣城55公里。因漵水流至此地,匯成一深潭,傳說此潭曾出現過“龍”,故名龍潭。宋元豐二年(1079)置龍潭堡,明、清 設龍潭巡檢司。歷為隆回、新化、洞口、黔陽、懷化縣毗鄰地區物資集散中心。市場形成始於明代,初設湘匯坪(今湘勝街),據傳明永樂二年(1404),江西 十八門軍(即趙、韓、鍾、金、宋、徐、劉、洪、孫、穆、侯、粟、沈、廖、舒、馮、賀、潘等18姓)移居此地,約定每逢三、八為相會日,進行交易,逐漸形成 市場。清康熙十五年(1677),市場遷往柳坪即今之正街、河街。民國時期,柳坪擁有商戶125家、手工業作坊128個。1953年置柳坪鎮,1957年 2月改名龍潭鎮,後撤銷。1980年1O月復置。街區沿河略呈矩形。漣源~漵浦公路經此。工商業發展迅速。1990年,鎮區有工業企業173個,產值 645萬元,商業服務網點321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931萬元。

== 低莊 ==
原名荊竹灣。相傳明初張、武二姓遷此定居時,見該地荊棘、雜竹叢生,故稱荊竹灣。爾後,張、武結親,共同開發低洼的沙洲,建立莊園,遂改名低莊。清嘉慶開闢 墟場,為漵浦、安化、沅陵邊境農副產品集散地,生意興隆。1983年置鎮,街區沿河呈帶狀分布。1990年,辦有水泥、陶瓷、榨油等鎮、街工業企業413 個,產值312萬元;商業服務網點371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563萬元。懷化~桃江公路、湘黔鐵路經此,設有低莊火車站,每天有10餘對客運列車停 靠,交通堪稱方便。

== 花橋 ==
花橋得名有兩說:一說過去四都河邊有一龍虎潭,從潭邊架一橋至長潭,橋上建亭,雕樑畫棟,非常美麗,故名;一說在青雲閣附近的四都河邊有一洞,很久前,一漁翁入洞數天方出,說洞中有一“花橋”,後人俗稱此地為花橋。解放前置有花橋鄉,今為漵浦縣花橋區駐地。

== 舉福塘 ==
村名。明永樂年間,舉人李克從,辭官隱居於家,組織民眾修築一口塘灌田千餘石,後人為紀念他,故取名舉人塘。村亦以此為名。1958年改稱和平大隊,198O年更名舉福塘大隊,今為岩家壠鄉舉福塘村。

== 祖市殿 ==
位於漵浦縣東北部,距縣城31公里。相傳明朝末年,龜鶴山腳邊有一古寺,內供祖師菩薩,俗稱此為祖師殿。1956年改稱祖市殿。

== 童公廟 ==
村名。傳說此地古時有一姓袁的人,由於早婚,32歲就做了公公(祖父)。此人後來去附近龍泉廟為僧。他死後,人們把他吃齋的龍泉廟改為童公廟,村莊亦以此為名。

== 水東 ==
位於漵浦縣東部。原名乾東。傳說後溪口一富翁之女嫁此,不要娘家嫁妝,只求一股長流水。其家出資引溪口之水至此灌田,從此便改名水東。

== 北斗溪 ==
位於漵浦縣南部。相傳古時此地貧窮落後,開不起街場。後來有一富戶,每場拿出一百斗米在此低價出售,吸引周圍民眾,紛紛挑農副產品來此換,逐漸形成固定圩場,後人稱此場為百斗場,場邊之溪,名百斗溪。1956年改為北斗溪。

== 白霧隘 ==
位於漵浦縣北60里,亦名白霧團。宋置驛,元廢。宋天禧元年(1O17),白霧團人民舉旗抗捐、抗稅。天禧二年辰州都巡檢使李守元率兵入白霧團鎮壓,義軍勢單力薄,200人被俘,餘眾潛散(見宋史·蠻夷傳)。

辰谿縣

== 劉尚城 ==
位於辰谿縣東南5里。東,漢建武(25~55)中,武威將軍劉尚率兵鎮壓武陵蠻起義,屯兵於此築城。後人稱此地為劉尚城。今遺蹟猶存。

== 木州 ==
位於辰谿縣東南15公里處之沅水中央,四面環水,昔日洲上樹木成林,故稱木州。又說,其形如木排浮於江中,歷代漲水,洲從未淹,故名木洲。州上盛產香柑,每畝能產萬斤左右。

== 木橋江 ==
古村名。村前有一大柳樹,主幹彎曲,延伸至溪對岸,宛如橋。溪發大水,人可以從樹幹上走過。故稱此溪為木橋江。

== 小龍門 ==
系地處辰谿縣南部的小龍門鄉。因境東檀龍坡西麓余脈延伸至此,宛如龍,居龍口,隋代得名大龍門。相傳清乾隆皇帝經此,認為只有朝廷之龍門為大,即改大龍門為 小龍門。檀龍坡多石灰岩溶洞,有檀龍十八洞、洞洞相通之說,主要溶洞有五門、桃花、杉木、子母、響水等,洞內景色奇特。龍門溪中多娃娃魚,屬於國家一級保 護動物。

== 方田 ==
原名荒田。此地位於乾溪北岸之坪上。常因沅水,暴漲而淹沒,田地因此荒蕪,故名。195O年改名為方田。

== 水井田 ==
村名。位於宋家溪南岸,距沅水裡許,其地勢低,河水一漲,田常遭水淹,取名水浸田。因“井”、“浸”諧音,後稱水井田。

== 孝坪 ==
原名社壇坪,後易名青坪。1943年,國民黨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字,分別排列為湘西各縣之鄉政權名,辰溪取“和”字,沅陵取“坪”字,當時青坪屬沅陵縣轄區,取名孝平。1953年劃歸辰谿縣。1957年成立鎮時,易“平”為“坪”,即今之孝坪鎮。

== 石馬灣 ==
位於辰谿縣南15公里辰水東岸。因有石馬岩得名。《嘉慶一統志》:“石馬岩當辰水之沖,橫長20餘丈,高六七尺,其形如馬”。街區臨河灣呈帶狀。有公路通王安坪,辰水四季通航。“辰溪麻鴨”為著名特產。今為石馬灣鄉政府駐地。

== 丹山 ==
又名龜山。位於辰谿縣南1公里。民間傳說張果老在此煉丹,山頂有丹池,故名。山上有洞,洞前有寺。其下有鐘鼓洞、仙人洞。《辰州府志》:仙人洞有沉香尺,半 藏坎內,半露坎外,陰雨即縮入二尺許,晴明如故,俗稱“魯班尺”。今臨江峭壁上尚存“壁立萬仞”、“碧水丹山”,“寰海鏡清”等石刻。

== 龍門砦 ==
今名龍門溪。位於辰谿縣西南23里,通公路。《方輿紀要》:“宋初置砦於此。熙寧七年(1076)廢,尋復置。元廢。志云:岸有龍門洞,接麻陽縣界”(卷81,湖廣7)。

沅陵縣

== 辰龍關 ==
古關隘。位於沅陵縣城東部54.4公里,官莊鎮界亭驛村。《大清一統志》:“其高插天,猿鳥莫逾,長里許,其廣僅容雙馬。”為常德至沅陵古驛道必經之地。昔 時關側築炮台,兩旁山巔置滾木擂石,形勢險要。明末張獻忠欲攻辰州,土司以兵塞關,乃移攻道州。清康熙十九年(1680)吳三桂孫吳世潘兵敗長衡,退走黔 滇,派兵把守此關,清軍攻關,兩年不克。後清軍拘土人引向間道,一從高岩入,一從郭家溪入,繞出關後,始敗吳軍於清捷河(見同治沅陵縣誌)。現隘口因修官 莊~柳林汊公路炸寬挖低,炮壘關樓坍毀,但險要依然。

== 壺頭山 ==
位於沅陵縣東北部高坪鄉沅江南岸。《武陵記》:“此山頭與東海方壺山頭相似,因名壺頭,山邊有石窟,即援所穿室。”《後漢書·郡國志》註:“馬援軍渡處。” 《水經注》:“壺頭山,高一百里,廣圓三百里。山下水際,有新息侯馬援征五溪‘蠻’停軍處。壺頭,徑曲多險,其中紓折千灘。”今尚存所鑿屯兵避署洞遺蹟。 沅江北岸清浪有客、貨運碼頭。

== 太常村 ==
位於酉水河口西岸。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太常卿潘承明(潘浚)率軍來沅陵鎮壓五溪地區少數民族爆發抗吳從蜀的起義,於酉口之上,縣城之北,築壘屯軍。 因行轅駐酉口西岸,故後人以太常為村名。傍沅臨酉,與縣城隔江相望,歷為附城要地。抗日戰爭時期,湖南省政府、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交通部川湘聯運處和 省立沅陵中學等曾設於此。解放初期,湘西行署、湘西軍政幹校亦駐於此。今為太常區駐所。

== 落仙處 ==
隋代,辰州刺史黃元仙辭官偕夫人瞿氏隱居此處。據傳後來黃夫婦均皆仙去,後人將其住地稱落仙處。今為落仙處村。

== 河漲洲 ==
又名河上洲、金魚洲、龍吟洲。位於沅陵縣城東北5公里許的沅水河中。南北長2.3公里,平均寬O.4公里,面積O.8平方公里。因洲體較高,兩岸河床較寬, 洪水時,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使人似覺水漲洲亦漲,故名。其洲四面環水,氣勢雄偉。洲首建有“龍吟塔”,高7層,達40餘米。塔身直徑7米,內有螺鏇梯級 可登塔頂。歷為遊覽之地。

== 耍溪口 ==
村名。位於沅陵縣醜溪口鄉沅水北岸溪口,為沅陵至瀘溪古道必經之地。溪口原設有鋪店、茶館,上下船隻均在此停靠,往來行人甚多。附近村民農閒時多前去遊玩,習稱“耍去”,故後人稱溪口為耍溪口。

== 烏宿 ==
位於沅陵縣西北部,蟠龍、二酉兩山山麓,酉水和酉溪在此匯合。原名酉溪。元代曾置酉溪砦。宋初改名慢水砦。後因烏鴉多棲於林中,易名“烏宿”。又因此地盛產 小米,“烏宿”系土家族語“小米”之譯音。街區沿溪傍山略呈三角形,歷代設有墟場,交易繁榮,為永順、古丈木材、桐油、布匹等物資的集散地。

== 天湖池 ==
坐落於沅陵縣用坪鄉八面山頂,有天然水池,終年積水不竭。池周三山鼎立,層林疊翠;池中雲天倒映,波光粼粼。故名天湖池。

== 官莊 ==
位於沅陵縣東部,距縣城81公里。據徐氏家譜載:明永樂二年(1401),皇上撥軍下屯,第十二路旗牌官於此置莊屯兵,後人稱此地為官莊。歷為沅陵之東大 門。清設官莊塘。解放後,為官莊區駐地,1984年12月置鎮。舊街沿古驛道分布,新街沿公路延伸。有機修、冬粉、竹器等廠;集市貿易以木材、茶葉、大 豆、生豬為主,尤以特產“毛尖茶”著名。

== 潘香坪 ==
今沅陵縣荔枝溪鄉潘香坪村。村處怡溪東支岸旁小坪,原居潘姓,名潘鄉村。約在200年前,潘姓絕戶後,向姓移此居住,為象徵吉利,改為潘香坪。清末,村內連出秀才4人,因古時入學曰入泮,故又名泮香坪。

== 木王村 ==
古村名。位於沅陵縣杜家坪鄉東部。相傳村旁古時有一株巨樹,乾粗數十圍,樹冠如傘,高聳入雲,枝條伸展至滴水坪、長枝溪、橫溪、黃枝田等處,半徑長達4公里許,號稱木中之王,故名木王。今村旁尚存一株樹齡為1700餘年的古銀杏,其高25米、胸圍7.2米。

== 牧馬溪 ==
古村名。位於沅陵縣馬底驛鄉北部。村居怡溪西支東岸小溪口,因小溪內楠木灣盛產木材,常趁洪水流運出山,堆放溪坪,俗稱木碼溪。又因溪岸水草豐富,地處馬底驛、芙蓉關之間,為驛站、關隘屯軍牧馬之處,故由木碼溪改稱牧馬溪。

麻陽苗族自治縣

== 官村 ==
今麻陽縣錦和鎮官村村。唐垂拱二年(686),置錦州,初治此村,駐有州官及吏員,後人稱此地為官村。

== 破敵書 ==
今麻陽縣舒家村鄉破敵書村。原名坡上書,後一個在外讀書的舒自雅,為紀念抗日勝利,寫信回家,要求改名為“破敵書”,正合村民心意,故改今名。

== 隆家堡 ==
位於麻陽縣城西南15公里。明代,隆姓由寶慶(今邵陽市)遷至此地開設店鋪,生意興隆,故名“隆家鋪”。解放後,改稱“隆家堡”。今為隆家堡鄉駐地。

== 岩門 ==
古地名。位於麻陽縣城西南部9公里。唐代,即已成重要軍事要地,築有城牆,岩砌四門,故名岩門。宋置岩門砦,明清時期,於此設縣丞。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曾為岩門區區公所所在地,今為岩門鎮。

== 石羊哨 ==
位於麻陽縣城北部20公里。相傳村前小溪上建有洛陽橋,橋旁有一石洞。有一村民忽見一羊覓食,追至洞前.影跡不見。進入洞中,豁然開朗,有一老者坐壇講經, 復而無蹤,退回洞口,見一石羊。後人稱此洞為“石羊仙洞”。明清時期,朝廷在此設立哨所,以對付“苗民起義”,遂名“石羊哨”。今為石羊哨鄉政府所在地。

== 高村 ==
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地勢較低,每遇較大洪水,形成水中孤島,水漲島高,故而得名。高村自古是荊黔邊防要地。唐垂拱二年(686),在此置富州;五代宋初, 苗族首領向永晤在此割據稱雄;清設巡檢署;此地得錦水之利,水運發達,歷為湘黔邊境物資集散中心,貿易興隆。1953年,麻陽縣人民政府由錦和遷此,遂為 麻陽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浮石煙村 ==
位於麻陽高村鎮馬南村的神潭灣,有一石山四面環水,相傳石山能隨水漲落,故名“浮石”。山上蒼松古木,迎風傲立,巨石嶙峋,形態怪異,狀如大象卷鼻,猴子戲水,蛤蟆望月,麒麟坐地,堪為奇觀,歷為麻陽名勝之一。

== 舊縣村 ==
距麻陽縣城東19公里。唐武德三年(620),為麻陽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縣衙遷離。因歷年受錦江、燕溪洪水為害,人煙銳減,城垣屋宇傾圮殆盡,漸趨蕭條而為村。後人遂稱此地為舊縣。今為黃桑鄉舊縣村。

芷江侗族自治縣

== 便水 ==
古名便溪關、便溪砦。位於芷江縣治西新店坪鎮沅水與柳林溪匯合處,水路交通方便。《宋史·地理志》:“沅州盧陽……有便溪砦,崇寧三年(1104)以蔣州 改。”明初置便水驛。清乾隆年間改設巡檢司,兼管驛務。1936年1月初,任弼時、賀龍領導的紅二方面軍長征途中,在此進行一晝夜激戰,擊潰國民黨何鍵部 的尾追,即有名的便水戰役。

== 七里關 ==
今名七里橋。位於縣城7里氵舞水傍。1945年8月21~23日,在此舉行舉世聞名的日本侵略軍向中國投降的會談。1946年,於此立受降紀念牌坊。

== 西隴砦 ==
今名小關。位於芷江縣城西23公里。此處地勢險要,衝口險隘,道路彎曲。明清時期,沅州府曾設關卡屯兵於此,用以鎮壓苗民起義。今有衡貴公路、湘黔鐵路並行通過。

== 白茅哨堡 ==
今名哨路口。位於芷江縣城西20公里。明清時曾設有哨卡,故名。

== 新店坪 ==
位於芷江鎮西39公里,柳林溪南岸。原名興隆市,後毀於火,復新建店鋪,故名。1984年置鎮。街區瀕溪沿公路呈半圓形。為縣西部最大集貿市場。特產有酒麴、甘蔗、馬頭羊。

== 明山 ==
又 稱北山。屬武陵山,坐落於芷江縣城北部。東西走向。西起芷溪坳,迤逶至大路界、寨坡界、殿山、五士坡,長20公里,面積2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08 米。主要由條帶狀板岩、砂質板岩和砂岩構成。據宋《元豐九域志》載:縣境有明山。舊志亦稱北山。山頂昔建真武殿,來此朝拜者甚眾。松、杉、竹林茂密。明山 石可作藝術雕刻。

== 花山 ==
又名繡岩。位於芷江縣東北部。山體由棕紅色泥岩、粉砂岩、含礫砂岩等構成。明曹學佺《名勝志》:“花山出花石。”《大明一統志》稱:石色青赤如繡,謂之繡岩,亦曰赤岩。“繡岩雨霽”為芷江古景之一。

== 五郎溪 ==
又名羅舊溪。氵舞水支流。在芷江縣北部。原出西晃山南麓陽崖坳下,由西晃山之南、明山之北諸小溪匯集而成。相傳明永樂年間,江西遷來蒲、曹、田、銀、譚五姓八郎定居於此,故名。1956年,建立五郎溪國營林場,原屬木葉溪鄉,今為五郎溪鄉,為芷江重要林區。

新晃侗族自治縣

== 步頭降 ==
傳說古代,當地民眾不滿朝廷反動統治,多次抗兵抗糧,因而遭受朝廷和地方官府前後十餘次的燒殺洗劫。但該地人民決不屈服,仍然堅持鬥爭,誓不投降,故得名不投降,後雅化為步頭降。

== 波洲 ==
原名刺果園,因此處遍地有果樹而得名。後來,遭幾次洪水沖洗,果樹蕩然無存,變為一片沙洲,遂改名波洲。今為新晃縣波洲鎮。

== 魚市 ==
位於新晃侗族自治縣西北部。原名大魚塘。相傳市鎮面臨的氵舞水河岸邊有一陰河,常有大魚出沒。一次,一條大魚游入氵舞水,趁興打了個翻躍,頓時河水猛漲,淹漫進街,迴旋成塘,故名。後因魚類上市甚多,1956年易名魚市。

== 涼傘 ==
古稱涼山。因坐落於涼山山麓,故名。清代改稱涼繖。後因涼山嶺上有著名的公、母岩對峙,遠望其形如傘,遂名涼傘。《嘉慶一統志》:“涼繖巡司,在廳(今老晃 城)西南百二十里,舊為涼山鎮。”同治芷江縣誌:“便水繞涼繖寨,有夜郎故縣。”光緒湖南通志:“案:唐時舞、鶴、業、獎諸州,屬黔州都督府,而晃州獨為 羈縻州,意其地必深阻僻遠,今晃州廳為渭溪縣治,則唐晃州治,疑在今涼繖汛。”《沅州府志》:“涼繖汛,去府(今芷江縣治)二百四十里,洞砦交錯,山深溪 疾,接壤黔蠻……所載夜郎故縣,當即古晃州治。晃州為田氏地,唐末,田氏乘亂,據有獎州,遂移晃州治今治,而獎州為晃州,亦事之可以時勢推求也”(卷 42)。《嘉慶一統志》:“唐置夜郎縣,後改曰峨山,五代時為蠻地。”《元和郡縣誌》:“夜郎縣,天寶元年改為峨山。本在渭溪之南,長壽(693)初.移 於溪北”(卷30,江南道6)。

== 土庫 ==
古村名。原名脫褲。傳說昔日此地有虎傷人,有一人見虎後,爬到松樹上,虎啃其樹,因松脂沾口,即去喝水,人見虎去後,脫褲掛在樹上而逃脫,虎回再啃其樹,樹倒,虎撲其褲,空喜一場。得名脫褲,後改為土庫。

== 扶羅 ==
原名壺落。位於新晃侗族自治縣西南部。傳說侗族英雄楊天應收雲霧在此掉落一把水壺,而得名。明清時期,此地形成集鎮,街場貿易興隆。每逢圩期,四鄉農民挑著 一籮籮農副產品來此列市交易,遂易名扶羅。《晃州廳志·風俗》“一六為期,趕赴扶羅,牽牛服賈,市有太和”。今為扶羅鄉政府駐地。

== 騎頭坡哨 == 古山名。《晃州廳志》:“在廳(今老晃城)東北三十里,南屬晃州界,北為貴州思州府界,故名騎頭坡。”設哨屯兵。

會同縣

== 白社 ==
今屬會同縣岩頭鄉白社村。白社得名有二說:一說相傳此地有個侯國龍,企圖謀殺皇帝,連射三箭都落了空。嘆曰:“白射了。”後人以“白射”為村名。一說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流放夜郎時,途經此地,與友人飲酒吟詩,結社,故名“白社”(見《中國地名大辭典》)。

== 灑溪 ==
位於會同縣中部,距縣城l6公里。因此地山坡陡峻,每當下雨,溪水奔流,其速度之快,好似天上灑下一般。故名灑溪。歷設墟場,交易以木材、楠竹、茶油、桐油、杉木種子等為多。著名特產“灑溪土紙”,在湘黔邊境享有聲譽;玉蘭片,暢銷全國。

== 相見 ==
古地名。今為會同縣馬鞍鄉政府駐地。相傳此地在科舉時代,舉辦過文武秀才考場,有兩個官員在此離別,後又於此重逢,故名。清設鋪塘。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經此。北4公里鬧溪和南3公里陽隆有紅軍墓。今枝柳鐵路通過,建有相見車站。

== 狼江砦 ==
《嘉慶一統志》:“在縣北四十里。宋置砦。明永樂中置堡。”《宋史·地理志》:“靖州,砦四:狼江、收溪、貫堡、羅蒙。”清代稱朗江鋪,歷設墟場,街區沿河呈矩形分布。為縣西北部木材、楠竹、桐油、茶油重要集散地。今為會同縣朗江鄉政府駐地,建有朗江大橋、朗江電站。

== 若水砦 ==
位於會同縣東28.6公里,巫水西岸。宋置若水砦。明設巡檢司,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移洪江。民國時期稱若水鎮。今為會同縣若水鄉政府所在地,街區沿河呈三角形分布,歷設墟場,為縣竹、木集散地之一。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甘棠 ==
位於靖州縣城東北部。地處一山坳,在兩山相連中的山凹有一水凼(名蛤蟆凼),久雨不滿,酷旱不乾。相傳數百年前凼中天然生長一株珍貴海堂花木,有一人合抱之 粗。故人稱此坳為“甘露海棠坳”,簡稱甘棠坳。歷為墟場,今為甘棠鎮,街區沿公路呈T形展布,商店鱗次櫛比,為靖州東北部物資集散地。

== 艮山口 ==
位於靖州縣北6.5公里處。此處有一石山坡,頂有一方巨石突起。形似轎頂,俗稱轎頂山。後人考證古八卦中有一卦名艮,代表山,又據山的形狀,遂更名艮山。而村居、墟場集中在艮山山麓之口,故名艮山口。今為艮山口鄉政府所在地。

== 楊氏城 ==
位於靖州縣城外浮橋楊公廟後。相傳宋楊文廣妹宜娘征儂智高經此,一夜所築。光緒《靖州鄉土志》載:“在縣北三十里、貫堡砦西五里之金灘,有宜娘城,俗傳楊文廣妹宜娘子征儂智高時,一夕築城。今尚有東門之名。”

== 寨牙 ==
原名寨衙。位於靖州縣東15公里老鴉溪南岸。舊有土司衙門,故名寨衙。後諧音成今名。集鎮沿公路分布,歷設圩場,綏寧~靖州公路經此。附近為縣內重要林區,盛產木材、松脂、玉蘭片、香菇、木耳等。

== 文邨堡 ==
位於靖州縣東北17公里地腳溪畔。宋置文溪砦。《方輿紀要》:“宋元祐(1086—1093年)中,誠州叛酋楊晟台寇文屯堡,”即此。今名水邨,為靖州縣文溪鄉政府駐地,房舍沿小溪兩岸散列,為靖州、綏寧縣邊境集市。北有文溪釩礦冶煉廠。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雙江 ==
原名雙江口,位於縣境東南部,[[坪坦河]]、[[馬龍河]]匯合處。以瀕臨二水得名。清乾隆六年(1741),移臨口巡檢司於此,改為雙江巡司,屬綏寧縣。1951年劃歸 通道縣。1958年,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遷此。1963年置雙江鎮。街區略呈矩形。有造紙、水泥、織布、釀酒等廠,為湘、桂、黔邊境商業大鎮,集市多 山區土特產。龍山——通道、洞口——通道公路交會於此,且公路西接焦柳鐵路,交通方便。東南2公里處有名勝[[獨岩峰]]。

== 隴城 ==
通道侗族自治縣[[隴城鄉]]政府駐地。位於雙江鎮南16公里處、[[八斗坡]]東北麓。“隴城”,系侗語音譯,意為深山溝。1951年由綏寧縣劃歸通道縣,街區沿公路延伸。歷設墟場,為湘、桂邊境農林產品集散地。

== 臨口鎮 ==
位於[[雙江鎮]]東北13.5公里、臨口河北岸。宋元豐八年(1085),置臨口砦,崇寧五年(1106年)改砦置臨口巡檢司,屬綏寧縣。苗瑤雜處,其里有四:羅岩、石驛、芙蓉、半里。臨口在石驛里,有146寨,乾隆七年(1742),移州判駐此。1951年劃歸通道縣。1985年置鎮。街區沿臨口橋北端延伸。歷為墟場,集市貿易多木材、棕片、南竹、木耳、香菇、玉蘭片、獼猴桃、生漆等。洞口~通道公路經此。

== 三省坡 ==
位於湖南省西南部,貴州省東南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跨通道侗族自治縣、黎平縣、三江侗族自治縣。以位於三省交界處得名。東北——西南走向。屬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主要由震旦系含礫板岩、含礫板岩構成,主峰海拔1337米。系渠水與柳江分水嶺。山頂多箭竹,山腰為天然次生林,多闊葉樹種,有香菇、木耳和多 種名貴藥材,還有麝、熊、錦雞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