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性

在康德那裡,“在場性”被理解為“物自體”; “在場”(An 翻譯過來,相當於我們漢語的“在-不在”的“在”和“有-無”的“有”。

狀態名詞。“在場性” (Anwesenheit)是德語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近年來,已逐漸為整個西方當代哲學所接受。在康德那裡,“在場性”被理解為“物自體”; 在黑格爾那裡,指“絕對理念”;在尼采思想中,指“強力意志”;在海德格爾哲學中,指“在”、“存在”。到了法語世界,則被笛卡爾翻譯為“對象的客觀性”。“在場”(Anwesen)即顯現的存在,或存在意義的顯現;或歌德所說的“原現象”。翻譯過來,相當於我們漢語的“在-不在”的“在”和“有-無”的“有”。更具體地說,“在場”就是直接呈現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經驗的直接性、無遮蔽性和敞開性——而“澄明”是通往“在場性”的唯一可能之途——只有“澄明”才能使“在場性”本身的“在場”成為可能。而欲達致“無遮蔽狀態”,只有通過“去蔽”、“揭示”和展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