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觀·洛桑卻吉尼瑪

土觀·洛桑卻吉尼瑪是甘肅天祝縣松林鄉人,藏族,生於公元1737年,1742年被認定為青海互助縣佑寧寺二世土觀活佛的轉世,迎入伯寧寺坐床。他年輕時在佑寧寺學習佛教,曾拜章嘉國師若必多吉為師。

土觀·洛桑卻吉尼瑪是甘肅天祝縣松林鄉人,藏族,生於公元1737年,1742年被認定為青海互助縣佑寧寺二世土觀活佛的轉世,迎入伯寧寺坐床。他年輕時在佑寧寺學習佛教,曾拜章嘉國師若必多吉為師。1755年他前往拉薩,入哲蚌寺郭茫扎倉學經,1761年返回青海,任佑寧寺第三十六任法台。1763年他因章嘉國師的舉薦被清高宗召請進京,在北京曾任掌印喇嘛,御前常侍樣師等職,頗受皇帝崇信,協助章嘉國師完成了《四體清文鑒》、《滿文大藏經》的編纂和翻譯工作,並負責雍和宮等寺廟的學經等活動。從北京返回青海後,他於1789年至1793年任塔爾寺第三十五任法台,離任後常住伯寧寺,專心著述,於1801年去世。
多年在北京的生活,使洛桑卻吉尼瑪有機會到熱河、五台山、內蒙古草原旅行遊覽。作為御前禪師,他還經常跟隨皇帝到清漪國(頤和園的前身)等皇家園林觀賞。清高宗喜愛文墨,巡幸各處時常御製詩文,並命臣工唱和,祖國山河的壯麗、皇室園林的精美也在作為佛教學者的洛桑卻吉尼瑪的胸中激起創作的熱情。他的詩集中留下了不少歌詠北京風物的佳作,其中的《頤和園禮讚》組詩總計七首,前六首分別描繪清漪園的水、鳥、花、樹、山、泉,最後一首作結,結構完整,渾然一體,將整個清漪園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組詩的第一首說:
湖水清澈,令人心愛,
象是鋪展開一片綠色琉璃;
群群水鳥,點點繁星,
晝夜交替在湖中盡情沐浴。
以一片綠色琉璃比喻昆明湖水,已充分道出湖平如鏡、水碧如染的特色,緊接著又以白天嬉戲的水鳥和夜晚倒映在湖中的繁星來烘襯湖水的可愛,使得萬物依戀不捨,更使人感覺到他的著筆不同凡響。
接著,作者描繪了園中的飛鳥、鮮花、綠樹、青山和果水,
羽毛絢麗的各種飛鳥,
在天空變幻美妙舞姿,
鳴聲像陣陣鼓樂響起,
真真是使樂天降落塵世。
被花露沉醉的六腳蜜蜂,。
盤鏇在蓮花金色花蕊里,
是因為貪戀芳香不肯離去,
也由於無形絲帶系在腳底。
惟恐名國秀麗的臉龐,
在暑熱中消褪了嬌嫩,
綠樹撐開了柄柄陽傘,
讓她在樹蔭下靜靜乘涼。
披著翠綠大氅的山崗,
山上長滿名花和異草,
為使子女在懷中安睡,
山崗屹立著不動不搖。
泉水披著泡沫積成的白紗,
淙淙作響慢慢向山下流去,
被風姑娘吹落的片片段預告瓣,
她彎著腰耐心地一路搶取。
在他的筆下,清漪園的飛鳥、鮮花、樹木、山崗、泉水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飛鳥歌舞,鮮花招蜂,樹木撐傘為園林遮蔭,山崗象守護安睡的子女的母親,泉水象披著白紗拾取落花的少女,正是由於它們的精心守護,清漪國才能生機盎然、永葆美妙青春。草木有情源於人有情,作者能寫出這樣美妙奇特的聯想,能把草木山水寫成熱愛國林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不正是由於他本人對名園的熱愛嗎?他所抒發的不正是一個藏族學者對祖國的由衷熱愛嗎?最後,作者總結道:
園中平地、山崗和湖邊,
樹蔭遮覆,象天生處處亭樓,
珍寶堆聚,巧修成座座宮殿,
神力人工,在這裡比美競秀。
在學術研究方面,洛桑卻吉尼瑪也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著述甚多,晚年更集中全力整理研究藏傳佛教的歷史,直到他去世的1801年終於完成了《宗派源流》,次年刻版刊行。該書記敘了古代印度的外道和佛教、西藏的本教和佛教,內地的儒、釋、道以及蒙古、于闐等地佛教的歷史,特別是對藏傳佛教的寧瑪、薩迦、噶當、噶舉、格魯、希解、覺域、覺囊等教派的歷史演變和教理上的差異,都作了系統的說明和介紹。所以《宗派源流》刊印之後,立即受到藏、蒙古族佛教界人士的重視,近代隨著藏學研究的深入,《宗派源流》一書的重要性也日益為中外學者了解。1984年11月,西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該書的漢文全譯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