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芩

土茯芩

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有解毒,除濕,利關節·的功效。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疔療瘡,癰腫,瘰癧·

形態特徵

乾燥根莖為不規則塊狀,略呈扁圓柱形而彎曲不直,多分歧,有結節狀隆起,長約5~ 15厘米,直徑約2~5厘米;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傷切口及側根殘餘部分,上端具莖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氣微,味甘淡。土茯苓片為長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約1~3毫米,邊緣不整齊,淡棕色或淡黃色;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中間略具維管束點,仔細觀察時可見砂礫樣的光亮。縱切片常見花紋。導管不規則,富粉質,微有彈性,用水潤濕後,手摸之有光滑感。以淡棕色、粉性足、纖維少者為佳。下列幾種同屬植物的根莖在少數地區亦作土茯苓使用:①暗色菝葜 Smilax lanceaefolia Roxb. Var· opaca A·DC·,產四川,又稱白土苓。②無刺菝葜 S·mairei Levl.,其根莖在西藏作土茯苓用,在雲南則為紅萆薢,參見“紅萆薢”條。③防己葉菝葜 S·menispermoidea DC·,產西藏。顯微鑑定: 粉末:淡棕色。①澱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8-48μm,臍點裂縫狀、三叉狀、十字狀或星狀,大粒層紋明顯;復粒由2-4分粒組成。 ②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長40-180μm。③石細胞矩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長方形或類三角形,直徑25-128μm,壁厚8-48μm,有的厚薄不均勻,孔溝大多細密並分枝。 ④纖維梭形,短者似石細胞,大多一端鈍圓,另端尖細,直徑22-72μm,壁極厚,約至35 μm,有的壁厚薄不勻或一邊稍薄,孔溝短而較密,胞腔寬狹不一。⑤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48μm,具緣紋孔大多橫向延長作梯狀排列。另有螺紋及具緣紋孔管胞。此外,鬚根中內層細胞時可察見,長條或長方形,直徑約至50μm,壁三邊極厚,木化,一邊菲薄,孔溝長而不規則分叉。

分布範圍

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藥材主產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廣西、江蘇等地亦產。

主要價值

土茯芩植物形態-光葉菝葜 土茯芩植物形態-光葉菝葜

【用藥忌宜】:肝腎陰虧者慎服。①《萬氏家抄方》:“不犯鐵器。”②《綱目》:“服時忌茶。”③《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藤、蒲公英、馬齒莧、甘草,煎服。治療現症梅毒及隱性梅 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現症梅毒的治癒率為50%左右。對晚期麻痹性痴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症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對於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1.5~2兩,水煎,2~3次分服,以10 -20天為一療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兩的,療程有長達2個月的。③其它 一、防治麻疹: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毫升,3~5歲50~60毫升,分3次服,連服3日。或製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二、 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每日用4~8兩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天為一療程。三、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3兩,水煎,分3次服。退腫作用較好,服後小便增加。亦有用於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導。四、治療頸淋巴結核:每日用鮮品1斤,水煎分2次服。

【別 名】:禹餘糧、白餘糧(陶弘景)、草禹餘糧(《本草拾遺》)、刺豬苓(《本草圖經》)、過山龍、硬飯(《朱氏集驗醫方》)、仙遺糧(《滇南本草》)、土萆?(《本草會編》)、冷飯糰(《衛生雜興》)、山豬糞、山地栗、過岡尤(《綱目》)、山牛(《本經逢原》)、冷飯頭(《生草藥性備要》)、山歸來(《有用植物圖說》)、久老薯(《廣西中獸醫藥植》)、毛尾薯(《中藥材手冊》)、地胡苓、狗老薯、飯糰根、硬飯頭薯(《廣西中藥志》)、土苓(《四川中藥志》)、山遺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狗朗頭、尖光頭(《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山硬硬、奇良、白葜、連飯(《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土茯苓。 又名:紅土苓

【處方名】:土苓,土茯苓

【商品名】:白土茯苓:簡稱土苓。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的根莖。主產於四川、廣西、陝西等地。為土茯苓副品。使用於寧夏地區。

紅土茯苓:簡稱紅土苓。為植物光葉菝葜的根。主產於廣東、廣西、江蘇、浙江、湖南等地。為土茯苓正品。以塊大、乾燥、粉性大、筋脈少、斷面呈淡棕色者為佳。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秋末冬初採挖,除去蘆頭及鬚根,洗淨泥沙,曬乾,或切片曬乾。

【拉丁名】:藥材Rhizoma Smilacis Glabrae原植物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

【炮製方法】: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乾燥。

【考 證】:出自《滇南本草》;①陶弘景:“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蕷,謂為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糧,而棄其餘。此雲白餘糧也。生池澤。”②《本草拾遺》:“草禹餘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飢。”③《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雲,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

【中藥化學成分】:根莖含皂甙、鞣質、樹脂等。同屬植物Smilaxpseudo一china 的根含生物鹼、揮髮油、己糖、鞣質、植物甾醇及亞油酸、油酸等。根莖含菝葜皂甙類(smilax saponins),其中一種已知為薯蕷皂甙元(diosgenin)與1分子葡萄糖、2分子鼠李糖組成;皂甙元尚有提果皂甙元。另含落新婦甙、異黃杞甙、琥珀酸、胡蘿蔔甙、棕櫚酸、β-谷甾醇,以及生物鹼、揮髮油、糖、鞣質、樹脂、甾醇、澱粉等。

【中藥化學鑑定】:(1)取本品溫水提取液置於帶塞試管中,用力振搖1min,產生多量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不明顯減少。(檢查皂甙)(2)取本品溫水提取液置於試管中蒸乾,加少量醋酐,再沿管壁緩慢加入濃硫酸,兩液界面呈紫紅色環。(檢查甾體化合物)(3)薄層層析:取本品乙醇提取液蒸乾,殘渣加稀硫酸水解,用氯仿提取,回收氯仿液至小體積,點樣於矽膠G板上,用氯仿-乙酸乙酯(9:1)展開,10%磷鉬酸乙醇溶液噴霧、100 ℃加熱顯色,以薯蕷皂甙元、提果皂甙元為對照品,樣品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溶液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1.1對大鼠膀胱化學致癌的影響 實驗動物雌Wistar大鼠,體重70-110g,致癌劑N-J基一N(4-羥丁基)亞硝胺(BBN),實驗時以20%乙醇將BBN原液配成36%的溶液。正常對照組:在乙醚淺麻醉下,單純以溶劑(20%乙醇)0.25ml經導管ig,每周2次,共12wk。病理對照組:36%BBN溶液0.25ml(90mg)ig,每周2次,共12wk、每隻鼠BBN總劑量2.16g。土茯苓組:BBN處理同病理對照組,以每lkg含120g土茯苓乾粉的飲食飼養。至wk30實驗結束,處死動物,取膀胱、輸尿管、腎盂,腎、肝和脾作組織學檢查。結果表明,土茯苓組對BBN膀胱腫瘤的發生無明顯抑制作用,而且發生了較多的鱗狀細胞型腫瘤,因此在使用本品防治膀胱腫瘤時,應持慎重態度。 1.2對黃麴黴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響 取性Wistar大鼠,8wk齡,ipAFB1(280ug/kg,6次/wkx2)作肝癌啟動動劑。2wk後,施以促癌程式:給含0.015%2-乙醯氨基芴(2AAF)飼料2wk,在wkl末,切除大鼠肝中葉和左外側葉。10d後,斷頸處列大鼠,肝臟取材作r-谷氨醯轉肽酶(r一GT)染色。大鼠從注射AFB1前10d起,至停注AFB1後3d止,進食含受試物飼料。結果,大鼠肝癌前病變r一GT染色陽性肝細胞灶,土茯苓組(飼料中含377.7g/kg)的病灶也稍少,且顯著小於對照組。提示土茯苓對預防肝癌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2.對棉酚的解毒作用 採用土茯苓水煎劑(劑量:每鼠每日相當生藥1g和0.5g兩種),土茯苓稀醇製劑(劑量:相當生藥1g和2g),土茯苓粗黃酮(劑量:50mg和100mg),土茯苓多糖(劑量:0.5ml和1.0ml),硫酸亞鐵(劑量8mg),每組用藥3d後分別igl次純棉酚650mg/kg、850mg/kg和100mg/kg,觀察解毒作用。結果,土茯苓水煎劑、稀醇製劑和粗黃酮均具有拮抗急性和亞急性棉酚中毒(P<0.05,P<0.001和P<0.001)。一般棉酚中毒時可用硫酸亞鐵拮抗,但能影響抑精作用。土茯苓稀醇提取物在拮抗棉酚毒性的同時不影響棉酚對雄性大鼠的抑精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