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古洞村

土古洞村

土古洞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東南5公里郁山腳下,東鄰城關鎮厥山村,背靠國家郁山森林公園。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土古洞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信息

村莊簡介

土古洞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東南5公里郁山腳下,東鄰城關鎮厥山村,背靠國家郁山森林公園,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乾旱少雨,四季分明,常年降雨量530㎜,有市級小型水庫,龍泉水庫一座,常年蓄水量在8000m3,地下有少量豐富煤炭,溫泉礦泉水資源,全村總人口993人,7個生產小組,總面積1149畝,其中耕地面積557畝,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林果業,村內交通便利,綠化成蔭,全村森林覆蓋率已達40%。各村基礎設施齊全,2006年被評為洛陽市新農村建設市級示範村。

主要景點

歷史遺蹟厚重的土古洞

土古洞在郁山北麓充滿神秘氣息的地方,在這裡古蹟薈萃,目不暇接,美不勝收。還有太多尚未被人發覺的秘密。

郁山古稱微山,高聳低伏於洛陽新安鐵門鎮的秦嶺余脈中。土古洞在新石器時代即是人類祖先活動的地區,從這裡的仰韶時期文化和龍山時期文化遺址來看,這裡文明開化甚早。

土古洞歷史文化厚重,不僅有上億年石炭紀時期樹木化石,有萬年大象化石,還有多處千年堆積達6--10米厚的文化層,層內有陶窯,陶片,有泥質彩陶、泥質黑陶、夾砂灰陶;石器有刀、鐮、斧、鏟、網墜、圓形器等器物,還有紫銅色古錢幣等,這些遺物的出土對了解該遺址的文化內涵有著重要意義。

特別是東、西郁山北面,從山腳到山頂,荒草雜樹間,依著地勢,虎踞著幾十道用大大小小的萬米長石塊壘砌的壁壘。地下有千米長屯兵洞等遺址。 從僅存的萬米長石牆就能體現出當年白超壘的雄偉!它面積大,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很有歷史研究價值。它是函谷關防禦體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充分顯示了其防禦作用,它成為難以攻克的堡壘,在函谷關戰爭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一、萬年古河流 --- 石黙溪河

介紹土古洞古遺蹟,首先介紹土古洞村西南部流淌著一條萬年古河流---石黙溪河

石黙溪河河水不大,現在看來是一條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一條小河,象這樣的小河,不說豫西地區,新安縣境內多的是,但為什麼要說他?石黙溪河小,名聲大,引起酈道元的關注。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谷水又東,石默溪水出微山(現郁山)東麓,東北流,入於谷。古縣誌曰:“石默溪水即今土古洞水”。

《水經注》中為什麼有記載它,是因為:

1、它所處的位置特殊。它處在仰韶時期文化和龍山時期文化遺址傍。用該河的水來制陶(在土古洞村發現四處制陶遺址)、制瓷(相傳土古洞是鈞瓷的發源地,興盛時期生產瓷器有十八磨坊)場所,克昌村的來歷就是銷售土古洞生產的瓷器的場所---客場(指現在克昌);在漢代用該河的水來治鐵;在民間流傳先有南冶(即土古洞,並且農民在田間發現有練的鐵塊和鐵渣),後有北冶;先有南寨,後有北寨,然爾才有高平寨。當時土古洞岀於鼎盛時期,成為澗河以南,郁山以北這個區域文化的中心。引起麗道元的注意,才將它載入史冊。

2、它最有資格見證白超壘興衰軌跡。

石默溪水岀至郁山(微山) 一厥口“左右有山夾立,相去百餘步” 人稱練峪口,間距僅有百步, 石默溪水至南東北流入谷(澗河), 厥口間有崤函古道。

據《水經注》中記載:南望微山,雲峰相亂。谷水又徑白超壘南,戴延之《西征記》云:次至白超壘,去函谷十五里,築壘當大道,左右有山夾立,相去百餘步,從中出北,乃故關城,非所謂白超壘也。是壘在缺門東十五里,壘側舊有塢,故冶官所在。

石默溪河水出至微山。厥口中流淌,白超壘在石黙溪河兩岸的郁山上。物換星移,白超壘曾經的戰火傳奇已煙消雲散,歷史的塵埃經過千年的積澱,最後變成殘缺不全,可石默溪河水仍在兩山夾縫中不疾不徐,一年四季靜悄悄地不停流淌,一千多年前滋養了赳赳武夫,今天又哺育著土古洞一代又一代人。它最有資格見證白超壘的雄偉壯觀和逐步退化寂寞山中的軌跡。

、千年白超壘

戴延之《西征記》:去函谷關十五里,築壘當大道,左右有山夾立,相去百餘步,道從中出。

《唐代交通圖考》一書有長安至洛陽的《驛程圖》,上面赫然標註:鐵門、白超壘、新安、函谷關。

《水經注》載: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壘,一名白超塢。漢末黃巾賊起,白超築此以自固。

歐陽修《集古錄》載:隋韓擒虎(新安縣鐵門鎮韓都村人,曾生擒南陳後主陳叔寶,杜牧有“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詩句。)當為白超防主,見其碑文,蓋南北阻兵,常為戌鎮。

土古洞東、西郁山上現存有20多道用石塊砌成的殘牆,高3--7米,厚1.5--2米,總長達10000多米。相傳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白超壘防禦工事的組成部分。

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壘,一名白超塢。漢末黃巾賊起,白超築此以自固。即在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便有地方武裝勢力的頭目白超帶領民眾修築了保衛自己家園的防禦工事,後人稱此為白超壘,又叫白超塢。

白超為什麼選在東、西郁山這個地方建壘?是有講究的,東、西郁山在漢函谷關西南7-8公里處是最高的山(海拔656米),山勢險要,山下地勢較平緩,觀察函谷關一帶,一望無際。另外,利用東、西郁山西南面山體作掩護,能夠掩人耳目,便於屯兵。加之有東、西郁山又有“左右有山夾立,相去百餘步”,崤函古道從中出的咽喉地勢和石默溪河水,練峪口是新安縣連線宜陽、洛寧、陝縣崤函古道的必經之路。

白超就利用東、西郁山居高臨下的天然障礙和石默水充足水源,占據有利地形,屯兵、壘牆、築寨、打土洞、挖戰壕建成堡寨防禦體系,所以。白超壘既是一個古代戰場,又是漢函關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漢代以來,無論是鄉人挑煤、賣糧、趕集,還是商賈南北往來,乃至兵家行軍作戰,都須經翻越(練峪口)此地。如今走在古道和登白超壘殘牆舉目四望,遙想當年殺氣瀰漫的古戰場,不知你會生出怎樣的感慨。

白超壘的組成部分還有運兵壕溝和屯兵洞,形成層層設防,連成一片,犄角態勢軍事防禦體系。在兩山相峙的東、西郁山周圍,還有四處古寨的遺存(東郁山為韓擒虎寨,西郁山為牛心寨,土古洞村有南寨,北寨)和練峪口的官莊寺(古代指為官府所在地),都是白超壘防禦體系的重要門戶。

看這一千多年前厚厚的石牆,可見當年防禦之牢固!

據《水經注》中記載:南望微山(指郁山)) , 雲峰相亂。谷水又逕白超壘北,戴延之《西征記》云:次至白超壘去函谷十五里 , 築壘當大道,左右有山夾立 , 相去百餘步 , 從中出北 , 乃故關城,非所謂白超壘也。是壘在缺門東十五里,壘側舊有塢 , 故冶官所在。魏晉之日,引谷水為水冶,以經國用 , 遺蹟尚存。

據歐陽修的《集古錄》中還記載: 除白超防主,又有隋韓擒虎當為白超防主,見其碑文,蓋南北阻兵,常為戌鎮。東郁山上發現有 韓擒虎寨遺址。

《元和志》卷5新安縣: 白超故城 一名白超壘,一名白超塢。在縣西北十五里。漢末黃巾起,白超築此壘以自固。東魏修築此城,因名白超城

在歐陽修的《集古錄》中記載: 除白超防主,又隋將韓擒虎為白超防主 ( 東郁山建有石砌的韓擒虎寨 ), 北魏時期的魏玄(新安人),因鎮守函谷關有功,曾又被封為白超防主。

韓擒虎寨為長方形,東西長約一百多米,南北寬有三、四十米,高10-20米,厚5--10米。行走在亂石橫亘的寨牆之上,寨牆之外便是山崖絕壁,仍基本保存了原有的規模和風貌。東郁山擒虎寨, 西郁山的牛心寨呈放眼望去,可以窺視澗河兩岸,崤函古道的一切動向。

. 楊守敬的一張函谷關山水地形圖,十分清醒地標明:漢函谷關 . 微山(今郁山) . 石默溪(《水經注》註明出微山東麓) . 白超壘。

、千年運兵通道

在土古洞村東、西、北三有多條寬5--10米,深2--10米長約6000多米的運兵通道,雖經千年風吹水沖,人去壕存,但至今仍清淅可見,從不同方向通往東、西郁山。漫漫歲月流逝,滄桑古道猶在。當我們今天踏上運兵通道尋訪之路,在戰壕內地奔跑著全副武裝的士兵……我們的耳邊仿佛迴響起:杜甫(唐代) 新安吏

·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四、千年屯兵洞

屯兵洞,位於土古洞傳統村落老宅院後窯洞內。因地制宜,層層遞進,彎彎曲曲,時斷時連,洞洞相連,洞內蜿蜒曲折,左右分叉,神秘莫測,猶如迷宮(有的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到底如何,無從談起)。清理出來近1500米(但這並不是全部)的坑道里,有20多間土室,可以住人,有小型糧倉、廚房,坑道牆壁上有小龕,俗語燈台,用以在洞內照明。設有四處岀口可直達村外,出入方便。還設有對外觀察孔,既可防守,又可觀察敵情。攻防兼備,獨具匠心。

隨著近年來洛陽市旅遊熱的興起,一些獵奇者常到這裡探險,這個鮮為人知的神秘古洞已引人注意。

五、白超壘與漢函谷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專家們在土古洞南面東、西郁山上發現多道大石牆。堰上重量超過一噸的石頭比比皆是。這些石牆引起了省、市文物專家的興趣,憑著職業的敏感,專家們斷定這些石牆在古代應該有著特殊的用途。

省、市文物專家認為:第一,山上石牆不是造地用的,古代人口稀少,山窪的好地足以夠種了,不會來山上種地;第二,這裡石多山峭,山腰裡土地稀薄,種地也不可能;第三個方面就是它的工程量特別大,不是民間農戶能幹成的。大堰上的石頭有些一噸重,有些甚至兩噸重,除非大兵團,青壯年,眾多力量才能幹成。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這樣的工程,個體人家是不可能完成的,這么大的工程只有古代為某種軍事設施所建,才能得以實現。

在《唐代交通圖考》一書中,有一幅台灣學者嚴耕望繪製的唐代長安至洛陽的驛程圖。在這幅圖中,長安至洛陽的古道新安段,鐵門往東,赫然標註著鐵門、白超壘、新安、函谷關……

土古洞運兵戰壕、屯兵洞,是白超壘從山上,地面、地下形成完整的網狀防禦體系。它可攻可守可進可退,攻,可以居高臨下,主動進攻,守,兩山對峙,一夫當道,萬夫莫開。退,越過練峪口向南,地面平坦,退卻很方便。所以這個地方是極好的戰略要地。

漢函谷關作為古時雄視八方、逐鹿中原的險道雄關,關內必有屯兵的地方,白超壘與漢函谷關東西遙相呼應,應為漢函谷關駐兵的最佳選擇。由此,白超壘是漢函谷關重要軍事防禦體系。

漢函谷關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漢函谷關素有“中原鎖鑰,兩京咽喉”之稱,西漢時期是進入關中地區的必經之路,也是屏障關中地區最重要的一道門戶,對防衛京畿安全起著重要作用。東漢定都洛陽之後,又為八關之首,是洛陽盆地周邊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杜甫路過白超壘時所作的《新安吏》中寫道:“掘壕不到水,” 就糧近故壘, 的詩句 也就是說,徵收來的壯丁乾什麼呢?是到這裡挖掘壕(運兵通道)的,土古洞目前除保存有藏兵洞外,還有多條運兵通道(壕溝)。這些壯丁的生活怎樣安排的呢?就在附近的“故壘”(白超壘)旁邊“就糧”。 杜甫的《新安吏》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漢函谷關距今已有2100多年,白超壘距今1800多年。韓擒虎(538至592),距今1500多年,魏玄(557至581),距今1500多年,都在白超壘當過防主。從始建時間上看,先建漢函谷,後建白超壘,然爾才防主。從防主委任用上看,證明白超壘與函谷關在組織軍事指揮領導上漢函谷關和白超壘同屬一個整體,密不可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