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95轟炸機

圖-95轟炸機是前蘇聯圖波列夫飛機設計局研製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其設計要求是具有穿過北極攻擊美國本土軍事基地和設施的能力。1951年開始研製,1954年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批生產型於1956年開始交付使用。早期型生產300多架,除用作戰略轟炸機之外,還被用來執行電子偵察、照相偵察、海上巡邏反潛和通信中繼等任務。80年代中期,圖—95轟炸機又開始恢復生產,主要生產可帶巡航飛彈的圖—95MC轟炸機和由圖—95改型的海上偵察/反潛機圖—142M3型。1992年停止生產。現約有150架圖—95M/K/MC仍在服役,與40架圖—160變後掠翼超音速遠程轟炸機和220多架圖—22M中遠程超音速轟炸機一起組成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機隊。

基本信息

簡介

圖-95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四發遠程戰略轟炸機,其設計要求是具有穿過北極攻擊美國本土軍事基地和設施的能力。這種飛機有多種改型,除能執行重要的戰略攻擊任務外,還被用於執行照相、電子偵察、海上巡邏及反潛等各種任務。“熊”(Bear)是北約組織給予該機的綽號,圖-95於1951年開始研製,1954年首次試飛,1956年交付使用,估計共生產300架左右,早已經停產。圖-95速度慢,不適於在3000米以下高度飛行。自衛能力差,故只能襲擊無防空力量的目標或在夜間使用電子干擾設備進行偷襲。到1993年仍有約230架圖-95在前蘇聯地區軍隊中服役,其中俄羅斯有170架左右。

圖-95有以下幾種主要型別:

“熊”A基本型。機頭下裝頦式雷達罩。機背和機腹的遙控炮塔和尾部炮塔均裝兩門23毫米機炮。平尾下面的後機身上有兩個玻璃窗,供炮手瞄準用。機內裝兩顆核彈或各種常規的自由落體炸彈。減速傘可用來縮短著陸滑跑距離。
“熊”B1961年前蘇聯航空節時首次作公開飛行表演。機頭下面的雷達罩加大,增加了雷達設備,並帶有一枚AS-3大型空-地飛彈,估計射程為650公里。前蘇聯遠程航空兵的一些B型現在帶AS-4空-地飛彈,保留有自衛軍械。有一些B型執行海上偵察任務,有空中受油探管。
“熊”C另一種攻擊型,1964年9月首次出現,在演習中的北約艦隻附近巡邏。與B型相似,但後機身兩側有泡形整流罩,帶AS-3空-地飛彈。
“熊”D電子偵察型。1967年首次被西方發現。在機身中部下面的大型泡形整流罩中裝I波段地面搜尋雷達,執行偵察及反潛任務。象C型一樣,後機身兩側各有一個泡形整流罩,機頭有空中受油管,還有各種鼓包和天線,包括每邊平尾翼尖上的流線型整流罩。尾炮塔上方的I波段護尾雷達比圖-95的前幾個型號上的都大。據了解,D型在支援艦-艦和空-艦飛彈的使用上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遠離目標的艦上和機上的飛彈發射人員提供目標的方位和種類等情報,以保證飛彈精確制導和瞄準。機上沒有進攻性武器。
”E海上偵察型。外形基本上象A型,但在它的玻璃機頭上方有空中受油管,並有和C型一樣的後機身泡形整流罩。炸彈艙上有6個視窗用於偵察照相。
“熊”F蘇聯編號為圖-142,反潛型。機翼更彎曲。採用雙縫襟翼,方向舵弦長增加。1970年開始在前蘇聯海軍航空兵中服役,後來經較大改進後又在80年代中期重新開始生產。最早的飛機內側發動機艙有經加大加長的整流罩,但後來的飛機又恢復了原狀。機身下的I波段雷達的位置比D型要靠前得多,體積也小得多。機身的前段加長了,駕駛艙風擋更陡,艙內空間更大。後機身的下面及兩側沒有大型整流罩。最早的“熊”F有6輪的主起落架,可收入到內側發動機艙後段的經加長加大的整流罩內,前起落架艙門向外突出,據說可能用了更大的輪胎或低壓輪胎。“熊”F有兩個裝聲納浮標、魚雷及武器的彈艙,均位於後機身,其中一個占用了原後機身上、下部炮塔的空間,因此尾炮塔即成為唯一的防衛武器。該型無垂尾翼尖整流罩。後期的圖-142有以下幾種改進型:
M1:內側發動機艙恢復原標準形狀,採用標準的4輪主起落架,頜下J波段雷達取消。
M2:編號為圖-142M,機頭加長23厘米,座艙頂棚升高了,空中受油探管角度降低4°。
M3:垂尾尖上加一個地磁探測器艙,平尾尖的整流罩取消了,機尾艙變得更長更窄。
M4:增加頦下雷達,機頭有用於自衛的電子戰針狀艙,另外還增加了一些整流罩。1985年服役。
“熊”G外形與“熊”B/C相似,但結構經修改,每側翼根有一個大型掛架,攜帶AS-4空-地飛彈。空中受油探管下有一個小型套環狀雷達罩。尾錐外形與“熊”D的相似,內裝特殊設備。
“熊”H一種新改型,機身以“熊”F為基礎,但更短。編號為圖-142K。該機的機頭雷達罩更大更長,垂尾尖部有一個小型整流罩,後機身下部的炮塔被去掉了。能帶10枚AS-15遠程巡航飛彈。90年代由AS-19巡航飛彈代替。這10枚飛彈中6枚掛在彈艙內的旋轉發射架上,另外4枚掛在兩側翼根的掛架上。1984年獲得初始作戰能力,目前有70多架在服役。
“熊”J1986年被識別,其用途與美國的E-6與EC-130Q類似,是通訊中繼機。機上有超低頻(VLF)通信電子設備,以保證核潛艇與司令部之間的聯絡。機頭下的整流罩和“熊”FM4的一樣。座艙玻璃後面有一鼓艙用於衛星通信。機身從“熊”F改進而來。
圖-95採用後掠機翼,翼上裝4台渦槳發動機,每台發動機驅動兩個大直徑反轉四葉螺旋槳。機身細長,翼展和展弦比都很大,平尾和垂尾都有較大的後掠角。
機翼懸臂式中單翼,全金屬三梁結構,基本上由合金製成。機翼內段1/4弦長後掠角37°,外段1/4弦長後掠角35°。展弦比8.4,相對厚度10~13%。外段機翼後緣有液壓操縱的副翼,副翼上有調整片,副翼前有擾流片,幫助橫向操縱。在機翼後緣的內段,裝有面積很大的後退式開縫襟翼,起飛時下放30°,升力係數1.67;著陸時下放45°,升力係數1.95。機翼上左右各裝3片翼刀。機翼前緣有熱空氣防裝置。
機身半硬殼式全金屬結構,截面呈圓形,由機身前段、機身中段和尾段組成,與圖-16的機身布置基本相同。機身前段有透明機頭罩、雷達艙、領航員艙和駕駛艙。駕駛艙上方有一個圓形透明鼓包,供領航、操縱員觀察用,可進行天文導航和操縱後機身上方的炮塔。機翼穿過機身中段,機翼後是一個大炸彈艙。尾段上裝有尾部炮塔。
尾翼懸臂式全金屬結構,垂直和水平安定面都具有後掠角,平尾安裝角可調。方向舵、升降舵由液壓操縱。每個舵面上都有調整片,平尾前緣有防冰裝置。垂尾翼尖用非金屬材料製成。
起落架可收放前三點式。前起落架有兩個機輪,並列安裝。主起落架為小車式,各裝4個直徑為1.5米的機輪,使用囊式液壓剎車裝置。並向後收進內側發動機艙後面的短艙里。該短艙與內側發動機艙相連,後部突出在機翼後緣之外。前起落架有液壓轉彎減擺裝置,向後收起。此外在機身尾部的防撞減震器上還裝有兩個小型可收放式機輪。
動力裝置4台庫茲涅佐夫設計局的HK-12MB渦槳發動機,裝在機翼上。每台額定功率約為11014千瓦(14975馬力),推力為11.77千牛(1200公斤),耗油率為0.326千克/千瓦?小時(0.24公斤/馬力?小時)。發動機驅動兩個AB-60H型反轉可逆槳距螺旋槳,螺旋槳直徑5.6米。此外還裝有48千瓦(64.8馬力)的渦輪起動機,轉速36000轉/分。機翼油箱連同機身油箱一起共可帶燃油74000千克。
機載設備早期的圖-95在機頭裝有PБП-4型轟炸瞄準雷達,後來改用PБП-6型。這種雷達的頻率範圍估計為14775~15225兆周,搜尋方位角範圍360°或45°扇形,脈衝功率65千瓦,作用距離不大於200公里。可以自動調頻,改變頻率的時間不超過4秒鐘。它可用於領航(與地面導航台配套)、轟炸和敵我識別詢問應答。在受天氣影響或受到干擾時,可與光學瞄準具(OПБ-11P)交聯使用,也可以與自動駕駛儀、計算機交聯使用,按預定方案自動投彈。電子偵察設備裝在彈艙內,天線集中於腹部或機頭下的大鼓包里,可以記錄、偵聽和照相。有時還裝有“卡里”式電視偵察設備,可將地面情況用無線電傳送回指揮部,作用距離約250公里。偵察和照相傳送使用自動跟蹤定向天線,將情報信息隱蔽在電視脈衝信號中傳送。導航設備估計除無線電羅盤APК-11和天文導航設備外,主要PЫMC使用系統(工作體制類似英、美使用的羅蘭雙曲線導航儀)。
武器自衛武器是裝在機尾炮塔里的兩門AM-23機炮,炮塔上方安裝有ПPC-1射擊瞄準雷達。有的型號在機身後上方有裝兩門23毫米機炮或一門30毫米機炮的炮塔,機身腹部有裝兩門機炮的炮塔。位於機身中段下部的彈艙最多可裝載15~25噸各種常規炸彈。正常載彈量為10噸。也可裝載水雷、魚雷、無線電遙控炸彈和核彈。機身下可以半埋入式裝載一枚大型AS-3空-地飛彈

外形尺寸

翼展50米
機長49.1米
機身長(連受油管)46.9米
(不連受油管)45.0米
機高13.3米
機翼面積302米2
機翼後掠角(1/4弦線處)
內段37°
外段35°
機翼展弦比8.4
主輪距12.5米
前主輪距13.7米
重量及載荷
最大無燃油重量900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154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85000千克
最大燃油量74000千克
載彈量10000~250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高度12500米)910公里/小時
最大巡航速度760公里/小時
實用升限15000米
最大爬升率26米/秒
航程12000~14000公里
起飛速度300公里/小時
起飛滑跑距離(重160000千克時)1800米
著陸速度270公里/小時
著陸滑跑距離1000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