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野牛戰略轟炸機

圖-4是蘇聯仿自B-29戰略轟炸機的轟炸機。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代表團訪蘇談判航空援助問題和毛澤東主席訪蘇時,蘇聯答應將12架“圖-4(Tu-4)”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其間中國已派部分人員往蘇聯熟悉該機性能和技術。於是它成了中國擁有的第一種戰略轟炸機,然而中文媒體在2010年代轟-6K服役後卻說這使得中國成了美俄英後第四個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


簡介

圖-4“野牛”戰略轟炸機圖-4“野牛”戰略轟炸機

提到我國空軍裝備的圖-4轟炸機,國人很少知道它的存在,因為這個部隊一直作為高度機密,不對外宣傳。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代表團訪蘇談判航空援助問題和毛澤東主席訪蘇時,蘇聯答應將12架“圖-4(Tu-4)”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其間中國已派部分人員往蘇聯熟悉該機性能和技術。
1953年3月,該批飛機由蘇在線上組人員飛來石家莊移交中國。該批飛機由巴林柯空軍少將任總顧問,中國人民空軍在嚴密的政審和技術要求中挑選一批空、地勤人員組成“獨立第4團”來使用這批轟炸機,不久將其中兩架調出作為特殊任務使用未列入該因編制。獨立4團共分3個大隊,每隊3架飛機,另一架作為團長專機。訓練時,每架均配有蘇聯的飛行教官、領航、軍械等專人負責指導,另外還有一些地勤人員協助指導和維修任務。由於當時極度保密,每個人均持有特殊證件,各機組人員只能登上自己的飛機,不能任意在機前拍照。全團人員外出,均要穿便服。在石家莊集訓約一年後,於1954年轉進北京南苑機場駐防,曾在當年國慶5周年時參加天安門檢閱。
1956年2月由韓林機組駕駛的一架圖-4(Tu-4)曾作開闢北京至拉薩試航前沿地形的空中視察,取得重要資料,為不久人民空軍正式開闢至拉薩航線創造了有利條件。同年川西地方發生匪徒暴力,部分“圖-4(Tu-4)”曾進駐格爾穆鹽湖基地,參加平叛作戰,並為地面剿匪部隊提供情況。因為該地區海拔太高,為了配合作戰,有時飛機越限穿梭於LU谷中飛行,其中一架曾被叛匪從山中射擊中彈17發後仍能安然返航。及後又於1959—1961年的西藏平叛戰役中參加軍事行動。在中印邊境衝突中亦負擔過巡邏警戒任務。

歷史

50年代後期,台灣國民黨空軍的P-2V、RB-57等電子偵察機及飄空偵察氣球,在夜間入侵東南沿海騷擾,為此、我空軍曾將兩架圖-4(Tu-4)前下方的炮塔拆除,改裝一盞用炭精棒為光源能轉360度的強烈光柱照射燈,能直照近千米內的目標,來往擺動長時間追蹤照射,使得台灣當局也承認在此種照射方法照射下不可能順利執行其偵察任務。這種射燈是該團技術參謀董瑞榮主管制造的,並由該團原1大隊04號機的副駕駛後調該團作訓參謀協助工作的,當時非該機組人員均不得靠近該機,機組人員均穿上特別全白色工作服。60年代,該團已調陝西武功基地、其中有一個特殊任務是經常在夜間沿國境線分內外兩層執行巡邏任務,天亮回航。

因戰術需要,70年代初起,依靠人民空軍自身的技術力量,陸續將圖-4(Tu-4)原裝的阿什-73TK發動機拆下,改裝阿依-20K渦槳發動機,並拆除機上的炮塔,作為電子偵察機和電子干擾機使用。這一改裝使得動力加大而導致機尾嚴重振動,因此便在機尾腹部加裝一塊腹鰭和在水平尾翼外端加裝兩片導流板。修改後的“圖-4(Tu-4)”亦曾作投放“無偵-5”高空無人駕駛偵察機之用。後又將一架改為空中預警機。在原“圖-4(Tu-4)”使用期間,有時亦作為運輸機和執行過黃河冰壩轟炸任務。自70年代我國新的噴氣式轟炸機投產並陸續裝備以後,圖-4(Tu-4)也基本上失去其應有的戰術作用,於1988年全部退役。目前有兩架圖-4(Tu-4)作為中國人民空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文物收藏於北京中國航空博物館內供後人觀瞻。

研製背景

1947年,冷戰爆發,美國叫囂著用300枚核子彈毀滅蘇聯,西方強有力的戰略航空兵成為蘇聯領導人的心頭痛,當時蘇聯的核彈投送工具只有蘇版“超級空中堡壘”圖一4轟炸機(北約代號“公牛”,B一29仿製品)一種,但噴氣時代的來臨使其還未來得及大規模列裝就顯得過時了。美國B一47、英國3V襲炸機等噴氣式後掠翼轟炸機的研製成功,再加上噴氣戰鬥機在韓戰中的優異表現無疑強烈刺激著蘇聯領導人的神經。

當時以圖波列夫為代表的主流航空學者對噴氣式轟炸機仍抱懷疑態度,認為噴氣式飛機的航程難以達到要求,渦輪螺旋槳才是既能滿足速度又能達到航程的最佳動力,按照這一理論,圖波列夫相繼在圖-4的基礎上研製了圖-80、圖一85等不成功的型號。

但並非所有的蘇聯人都相信螺旋槳是航空動力的永恆,年輕的飛機設計師米亞西舍夫是噴氣式遠程轟炸機的堅定支持者,1948年,米亞西舍夫將發展噴氣式轟炸機的研究報告遞交中央航空流體研究所科學和技術委員會(TSAGI),並獲得了委員會大多數學術權威的認可。

1951年2月,米亞西舍夫提交了第一份戰略轟炸機方案,計畫研製一種蘇聯前所未有的大型飛桃翼展達50米,機長44米,機翼面積300平方米,常規布局後掠。式上單翼,機翼前緣有折角,內翼後掠角45度,外翼後掠角40度,動力採用4台軸流式渦噴發動機,正常起飛重量11O噸,最大起飛重量140噸,最大載彈量20噸,能攜帶500-9000公斤各種炸彈。

米亞西舍夫先後致信赫魯宵夫和航空工業部長,建議製造戰略轟炸機。赫魯雪夫表示認可,並將設計方案上報史達林和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馬李舍夫(VMalyshev)。最終,在克里姆林宮的一次會議上,蘇聯高層正式決定發展戰略航空兵,史達林說”讓我們相信亞西舍夫同志,讓他發展這種飛機吧!”

野牛基本型結構剖析

結構圖結構圖

機身野牛機身為半硬殼結構,最大直徑3.5米,主要材料是鋁合金,少量使用鋼和鎂合金。機身分為4部分。最前部是乘員增壓艙導航員兼投彈手、正副駕駛員、飛行工程師兼炮手、通信員兼炮手、導航員兼雷達操作員和機背炮手以及主要的航電和火控設備都位於該區域。中段為非增壓結構,長達23.7米,包括炸彈艙、前後起落架艙,翼盒從前起落架艙和炸彈艙之間穿過,炸彈艙門一般向下打開90度,地面維護和裝彈時可以打開到180度。後機身部分全長13.2米,包括6個油箱、攻擊效果照相機、減速傘和電子對抗設備等。最後是尾炮增壓艙,尾炮手孤獨地位於這個遠離集體的位置,此外還有尾炮彈藥、測距雷達等設備。乘員位置和重要設備按照防禦20毫米彈藥的標準設定了裝甲,各視窗也都採用有機防彈玻璃,其中尾炮手的視窗玻璃厚達145毫米。

機翼野牛機翼為懸臂式上單翼,承力蒙皮結構,1/4弦長處後掠角35度下反1.5度,主要材料為鋁和鎂合金。機翼分為5部分:穿過機身的中段、左右內翼段和左右外翼段,每側有2個翼刀,翼尖輔助輪艙同時具有防振顫功能。機翼後緣設定了2段後退式襟翼,發動機噴口下的W形襟翼則是簡單的鉸接式,各襟翼均為電動制動,最大下偏角為30度。

尾翼垂直尾翼在1/4弦長處後掠角35度,水平尾翼在1/4弦長處後掠角33.5度並上反10度。

起落架起落架採用電動收放,並有單獨的緊急電動收放裝置。前起落架和主起落架都為4輪小車式,機輪規格1700×550毫米,前起落架可以左右轉動各27度但沒有剎車,主起落架有氣壓剎車。兩翼輔助起落架為雙輪結構,機輪規格660×160毫米,也沒有剎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