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黃帝內經素問

圖解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其《素問卷》在古代天文學、地理學、歷算學、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基礎上,強調人生本身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並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提出了“治未病”的疾病預防理念等,全書詳細闡述了人本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療法,以及“天人相應”的養生之法,集中而系統地展現了我國古代醫藥學和養生學之大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傳統的都是糟粕?陪伴國人2000多年的中醫走到現代,竟然步履維艱7當越來越多的人以看不懂為由,逐漸淡化了對傳統中醫的認知,卻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茫然於“如何養生”的問題時,殊不知祛病、養生的理念就在他們所摒棄的中醫那裡源遠流長。

傳統需要珍視,經典需要回歸。作為享有盛譽、流傳久遠的古代中醫聖典,《黃帝內經》自問世以來,其獨特的“中國式”養生理論一直傳承至今。2000多年來,它被認為是東方傳統醫學的源頭,系統地總結了古代中醫全方面的經驗和深刻智慧,闡明了人體生命和宇宙生命相應的規律,以陰陽調和、四時順養等養生理論,對國人的健康養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帝內經》分《素問》、《靈樞》兩卷,本書為《素問卷》。它以回歸中國傳統養生之道為宗旨。尋古探源,將《素問》以通俗、流暢的白話全譯形式,以及形象、直觀的現代圖解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讓您在輕鬆閱讀的基礎上,全面理解並掌握中醫養生理論的精髓。

編輯推薦

《黃帝內經》是一部傳承2000多年,被歷代醫家視為“醫家之宗”的中醫經典巨著,分為《素問》、《靈樞》兩部分。其《素問卷》在古代天文學、地理學、歷算學、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基礎上,強調人生本身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並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提出了“治未病”的疾病預防理念等,全書詳細闡述了人本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療法,以及“天人相應”的養生之法,集中而系統地展現了我國古代醫藥學和養生學之大成。

《圖解黃帝內經素問》以白話全譯、插圖圖解的形式,形象直觀地向讀者完整展示這部中醫養生的經黃巨著。《圖解黃帝內經素問》將告訴你如何通過飲食調養身體,為何情緒能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怎樣在沒有得病的時候預防疾病發生,以及如何隨著季節的變化來調攝養生等,相信這些傳承千年的中醫經典養生理念一定會為現代人的健康養生指明方向。現代鄭重術的鼻祖,被譯為10餘種語言,行銷全球50多個國家。

縱論陰陽,四時、五行、六氣、藏象、經絡,傳承順應自然的養生智慧。

囊括天文、地理、時令、人事、針灸、藥石,告訴你怎樣不得病。

200多個圖解,化抽象為形象,輕鬆讀懂中醫千年鄭重經典。

目錄

源於《黃帝內經》的道有養生功法——《內經圖》/1-4

《黃帝內經》七大理論體系及十二經脈概說/5-8

序言:回歸中國傳統養生之道/10

內經論全圖/12

《內經》歷史沿革/14

本書內容導航/22

卷一 攝生論

篇一.上古天真論篇/26

篇二.四氣調神大論篇/32

篇三.生氣通天論篇/36

卷二 藏象論

篇四.金匱真言論篇/42

篇五.陰陽應象大論篇/46

篇六.陰陽離合論篇/56

篇七.陰陽別論篇/58

篇八.靈蘭秘典論篇/62

篇九.六節髒象論篇/64

篇十.五臟生成篇/70

篇十一.五臟別論篇/74

卷三 色診論

篇十二.異法方宜論篇/78

篇十三.移精變氣論篇/80

篇十四.湯液醪醴論篇/84

篇十五.玉版論要篇/86

篇十六.診要經終論篇/88

卷四脈候

篇十七.脈要精微論篇/94

篇十八.平人氣象論篇/102

篇十九.玉機真髒論篇/108

篇二十.三部九候論篇/118

篇二十一.經脈別論篇/124

篇二十二.髒氣法時論篇/128

篇二十三.宣明五氣篇/134

篇二十四.血氣形志篇/136

篇二十五.寶命全形論篇/138

篇二十六.八正神明論篇/142

篇二十七.離合直邪論篇/146

篇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篇/150

篇二十九.及陰陽明論篇/154

篇三十.陽明脈解篇/156

卷五 病能論

篇三十一.熱論篇/160

篇三十二.刺熱篇/164

篇三十三.評熱病論篇/168

篇三十四.逆調論篇/172

篇三十五.瘧論篇/174

篇三十六.刺瘧篇/182

篇三十七.氣厥論篇/186

篇三十八.咳論篇/188

篇三十九.舉痛論篇/190

篇四十.腹中論篇/194

篇四十一.刺腰痛篇/198

第四十二.風論篇/202

第四十三.痹論篇/206

第四十四.痿論篇/210

第四十五.厥論篇/212

第四十六.病能論篇/216

第四十七.奇病論篇/220

篇四十八.大奇論篇/224

篇四十九.脈解篇/228

卷六 針刺論

篇五十.刺要論篇/234

篇五十一.刺齊論篇/236

篇五十二.刺禁論篇/238

篇五十三.刺志論篇/240

篇五十四.針解論篇/242

篇五十五.長刺節論篇/246

篇五十六.皮部論篇/250

篇五十七.經絡論篇/254

篇五十八.氣穴論篇/256

篇五十九.氣府論篇/260

篇六十.骨空論篇/264

篇六十一.水熱穴論篇/268

篇六十二.調經論篇/272

篇六十三.繆刺論篇/282

篇六十四.四時刺逆從論篇/288

篇六十五.標本病傳論篇/292

卷七 運氣論

篇六十六.天元紀大論篇/298

篇六十七.五運行大論篇/304

篇六十八.六微旨大論篇/314

篇六十九.氣交變大論篇/324

篇七十.五常政大論篇/338

篇七十一.六元正紀大論篇/362

篇七十二(亡佚).刺法論篇/420

篇七十三(亡佚)。本病論篇/421

篇七十四.至真要大論篇/422

卷八 論治

篇七十五.著至教論篇/462

篇七十六.示從容論篇/466

篇七十七.疏五過論篇/470

篇七十八.征四失論篇/474

篇七十九.陰陽類論篇/476

篇八十.方盛衰論篇/480

篇八十一.解精微論篇/484

附錄

篇七十二.刺法論篇/486

篇七十三.本病論篇/490

……

序言

回歸中國傳統養生之道

2006年,就是否“廢除中醫”的爭論一度甚囂塵上,最終在國家的力挺下.中醫艱難留存。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中醫還有沒有發展前景?

2008年,人們在繁忙的經濟生活中身體每況愈下,逐漸認識到自身健康的重要.長壽養生的理念逐漸興起。於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出現了:怎樣養生,才能達到健身長壽的目的?

將兩個問題結合起來尋找答案,你就會發現:養生,沒有中醫能行嗎?如何通過飲食調養身體?為何情緒能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怎樣在沒有得病的時候預防疾病的發生?以及如何隨著季節的變化來調整養生步驟……這些有關養生和健康的問題,你都可以在中醫理論中找到詳細的解答。同時,國人也不必再為中醫的前景擔憂,因為,要想養生.就離不開中醫,離不開“養精藏神”、“腎養”以及“陰陽平衡”等中醫千年傳承下來的經驗.而不是幾顆維他命那么簡單。

要想了解中醫,了解養生的奧義,就不得不提中醫第一經典——《黃帝內經》。

作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箱,《黃帝內經》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這部託名中華民族先祖“黃帝”的醫學著作。總結了我國古代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吸收《周易》的陰陽五行思想.在古代天文學,地理學,歷算學,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基礎上,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被歷代醫家稱為“醫家之宗”。同時,它也是古人長壽,養生所遵循的養生寶典。它提出了養生學的兩個要點,即保養和補養,認為“精氣”是萬物的根本,懂得保養並貯藏精氣,就可以長壽;萬事萬物有陰陽和諧,五行生剋制化,懂得調和陰陽五行就可以不得病;萬物有運動才有變化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