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子村

圍子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墾利鎮,該村主要產業為棉花、水稻、玉米。

基本信息

1、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墾利鎮圍子村

基本概況

圍子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墾利鎮,位於鎮政府東北6公里處,雙宋路東側,2006年有69戶,169口人。1929年,從山東濰縣遷此建村。當時為防止徒匪搶掠,周圍築起土坎,固稱“圍子”。

經濟情況

該村2006年有耕地749畝,2006年人均純收入4700元,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該村主要產業為棉花、水稻、玉米。該村有文化大院一處,面積200平米,圖書1000冊,各種文化設施齊全。

村莊組織

該村2006年共有黨員9人,支部2人,村委3人,交叉任職100%。該村團部、婦代會、計生、村民代表大會、村民理財小組等組織機構健全、活動開展情況健康良好。

主要榮譽

該村2006年1月被墾利鎮黨委政府授予“加快發展進步獎”。

2、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圍子村

基本情況

圍子村位於義和鎮政府駐地以北6公里處,北距義新路5公里,南距濱孤路6公里,東距義太路1公里,西距太平鄉1公里。全村區域面積118.7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100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115戶,總人口408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210人

村莊建設

1988年全村實現電燈照明,2001年進行電網改造; 2004年全村實現戶戶通自來水。 2004年村內通公車;2005年,村委投入資金70萬元,對村內路面進行硬化,路寬4米,全長3.8公里; 1997年村內通電; 2005年村內通閉路電視。

衛生醫療

1992年開始實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到2006年,全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00人,占全村人口的65%,參加其他保險20人,占村人口10%。自2001年起,村民就醫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達到95%。全村五保戶5戶,重殘貧困戶2戶,每年救濟800元;70歲以上老人25人,每人年補助金額360元。

自然資源

村內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農業以種植棉花、玉米、冬棗為主。

經濟產業

全村有80戶從事糧棉,林果的生產經營,運輸業。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元。由於地勢偏高,灌溉條件差,解放前後人民生活曾一度困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尤其是河口區成立以來,該村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中低產田改造,農村經濟逐步發展,農民收入逐年增加。

計畫生育

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1993年在村規民約中,特別列入計畫生育內容。1994年圍子村成立計畫生育協會。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七。2006年,全村育齡婦女84人,全年出生數3人,出生率占全村人口的千分之七,獨生子女領證率100%。年死亡數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千分之七點三。

文化教育

1955年創辦圍子村國小,學校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 ,校舍5間,設國小班5個。1989年將該村適齡學生轉至義和中學就讀,入學率達到100%。

大事記

1947年,圍子村黨支部成立。畢芝會擔任支部書記, 陳樹堂張友群任組織委員,齊關芬任宣傳委員。
1943年,圍子村成立抗日民眾組織農救會、婦救會、自衛隊。於愛學任農救會會長(主任),侯妮子任婦救會會長(主任)。
1953年5月,圍子村成立團組織,張群英任團支書。
1955年,圍子村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 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9月 ,高級農業合作社改為圍子村生產大隊,設5個生產隊。
1984年8月,恢復鄉村建制,圍子村生產大隊改為村。
1983年 1月,圍子村村民委員會成立。
2003年, 小圍子村被命名為圍子村至今。

村莊歷史

1930年李元慶由廣饒縣遷此立村,為防土匪騷擾,在院外周圍修建一條土圍子牆,故人稱此村為小圍子村。。
該村於1954年成立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成立生產大隊,下設5個生產隊;1966年成立革委會,1975年恢復生產大隊並成立管委會。
1984年8月,恢復鄉村建制,撤銷原生產大隊管委會,建立村民委員會。12月全區第一屆村民委員會完成選舉工作。圍子村選舉產生村民委員會,設主任1人,委員2名,分管經濟、民政、調解、治安保衛、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1986年12月起,依據村民自治組織法,採取村民直選(由村民無記名投票直接選舉)的方式,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同時民主選舉產生新一屆村民代表。村委認真貫徹村委會組織法,努力推進村民自治,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村內重大事情。村級組織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村級行政決策權被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權所代替。
1992年在上級領導下,全面展開村民自治示範活動,建立村規民約,完善制度建設,推行民主選舉制度、民主議事制度、民主評議幹部制度和財務公開制度等四項制度建設。1994年達到村民自治示範標準。1995年,建立民主理財小組,實行村級財務鄉鎮管理監督制度,建立起村務公開欄,定期進行村務公開,擴大了基層民主,村務工作逐步實現民主化、制度化。2000年8月開始實行村幹部集中辦公制度,每月的8日、18日、28日,村幹部集中辦公,圍繞想農村大事、議農村大事、謀發展路子開展工作。
全村區域面積118.7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100畝。該村1954年成立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成立生產大隊,下設5個生產隊;1966年成立革委會,1975年恢復生產大隊並成立管委會,1984年8月改為村委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