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姓

“圍姓”是古代一種利用科舉考生姓氏而進行的博戲,賭博的一種。? 相傳圍姓起源於清中廣東山紫村機房中人的鬥彩,文人們先將參加科考者的姓氏蒐集起來,剔除大姓,猜圈能中榜者,待揭榜後核對猜圈的準確性,輸者出酒錢。初時的圍姓只是文人間的娛樂,其後,慢慢滑向賭博,流傳於民間。圍姓具有大眾化的特點,不似賭桌上的聚賭,通常只能數人對賭;而圍姓賭,參與者可以成千上萬乃至無限,於是民間的賭商便以圍姓聚眾開賭,獲利甚豐,參與者再也不限於文人了。

歷史

鹹豐十一年(1861年),廣東貢院因在太平天國戰爭中被焚毀,官府無力修復,而省級科考又必須在貢院如期舉行。去過澳門的紳士提議,不妨仿照澳門的做法,採取圍姓籌資用於修院經費。這一無奈之策得到眾人附和,於是一批著名的紳士請求官廳,官廳在兩廣總督勞崇光、廣東巡撫耆齡的肯許下,同意他們以圍姓博藝兩年,收入用於修復貢院。兩年後,圍姓停辦。貢院落成(院址即今日的廣東省博物館),總督勞崇光還出席大典。

這是中國歷史上首例官府批准的賭博活動,與大清律例的賭禁背道而馳。清政府與歷代王朝一樣,嚴令禁賭,犯者或斬首、或笞杖、或囚禁、或徙流;若是官員,革職、抄斬、枷號、鞭撻。歷代雖有聚眾賭博的賭商,但都是違法暗行,不敢公開聚賭,更沒有官府公然開賭。

這次圍姓賭博竟太平無事,雖然廣東官府聲明只辦兩年,下不為例,但官僚們無不從官方開賭中看到一條籌餉的財路。此後數十年間,圍姓或開或禁,一則看地方財政之狀況,二則看總督和巡撫的膽識。官府開賭,自然不限於圍姓一種,凡大眾化、商業化的賭式都有可能得到官府的鐘愛。

官督商辦,賭商承餉,賭餉從此與廣東財政結下不解之緣。

內容

圍姓的具體賭法是票局立規,剔除張、李、王、陳等大姓,這些大姓考生多,中榜的也多。圍姓只限於在票局規定的小姓中猜圈,在鄉試、會試、歲考、科考之前,票局把參加考試的小姓公布,參賭者從中圈畫20個姓為一票,票價一般一元,票局收票後發給參賭者一張號碼憑據,作為揭榜後中彩領取彩金之用。票局以圈姓命中率高低決定是否中彩及彩金級別,彩金分頭彩、二彩、三彩,一千票為一簿,即票資1000元。票局拿出600元派彩,200元充餉,另200元作為票局的毛利。頭彩最高可定300元,就是說若買一票高中,就能獲得300倍的回報,怎不令賭徒朝思暮想、趨之若鶩?其實參與者想中彩,何其難!票商雖然每局所獲不及幸運賭徒,卻是賺“梗”(定),每簿都有百元以上的純利。?

圍姓賭博,最初只有鄉試一種,為了擴大聚賭機會,漸擴大至其他官方考試,最後連縣、府兩級的小試也納入圍姓賭。?

評價

圍姓牟利之巨,唯鴉片販賣能與其比肩。但鴉片生意風險頗大,圍姓則是官府恩準的“公益”事業,無虞風險。顯然,要想獲得承辦權,須與官府關係密切。圍姓還不比一般的賭種,非地方上的儒商方能承辦,否則,一般的賭商連圍姓的“姓”也搞不到,遑論開辦圍姓賭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