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地理

國際貿易地理

國際貿易地理是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不同市場的基本條件和特點,它們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各個市場上不同的商品結構,供求、交換、運銷狀況。為商業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由於運輸是國際貿易的媒介,對世界航線、港口、商船、鐵路幹線、航空運輸的研究也是國際貿易地理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亦稱“國際貿易地區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國或各個區域集團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應當使學生建立國際貿易空間(地域)的概念和意識,在了解不同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點、差異及全球格局的基礎上,理解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掌握國際貿易交通運輸方式的相關知識,了解中國對外貿易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概況,理解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經貿關係。

基本信息

簡介

為商業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①以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主要工農業部門的生產和分布特點的分析,研究國際貿易商品流通的區域結構和區域間差異;

②以國際貿易中重要的原材料及加工產品的產銷聯繫為對象,研究如糧食、主要經濟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礦產及尖端技術、高加工度商品的生產、運輸、貿易和消費形成的空間流動。由於運輸是國際貿易的媒介,對世界航線、港口、商船、鐵路幹線、航空運輸的研究也是國際貿易地理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工業加工區、自由邊境區、過境區和保稅倉庫區等各種形式的經濟特區是促進國際貿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產生的條件、類型及布局,亦為國際貿易地理的重要內容。

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繫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亦稱“國際貿易地區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國或各個區域集團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計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額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也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總額在國際貿易總額(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

由於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圖書信息

國際貿易地理國際貿易地理

書 名: 國際貿易地理

作者:黃森才

出版社: 暨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10月

ISBN: 9787811353631

開本: 16開

定價: 19.80 元

內容簡介

《國際貿易地理》講述了國際貿易地理屬於社會經濟科學範疇,是介於國際貿易學與經濟地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在涉外商務專業的教學計畫中,國際貿易地理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應當使學生建立國際貿易空間(地域)的概念和意識,在了解不同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點、差異及全球格局的基礎上,理解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掌握國際貿易交通運輸方式的相關知識,了解中國對外貿易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概況,理解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經貿關係。本教材在編寫中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能力為本位,體現職業教育特色。本教材注重知識的基礎性和學生職業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注重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

(2)教材結構合理、重點突出,較好地體現了“實用性、時代性、發展性”特點。本教材以介紹國際貿易交通運輸相關知識為主要內容,充分反映了國際貿易實踐的最新動態和發展方向。

(3)版面生動活潑,趣味性強。

(4)按照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各章均配套設計了適量“知識拓展”和“技能訓練”內容,附錄部分設計了“填圖操作題”內容,有利於鞏固基礎知識、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強化技能訓練。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國際貿易地理基礎知識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第二節 世界七大洲概況

第三節 世界四大洋概況

第四節 世界主要海峽

第五節 世界主要運河

知識拓展

技能訓練

第二章 國際貿易中的交通運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海洋運輸

第三節 國際鐵路運輸

第四節 國際航空運輸

第五節 貨櫃運輸與國際多式聯運

知識拓展

技能訓練

第三章 中國的對外貿易與交通運輸

第一節 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概況

第二節 中國的主要港口和海運航線

第三節 中國的航空運輸

第四節 中國的主要鐵路幹線

第五節 中國大陸與港澳台之間的貿易

知識拓展

技能訓練

複習思考題

第四章 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

第一節 美國

第二節 日本

第三節 歐盟

第四節 德國

第五節 英國

第六節 法國

第七節 義大利

第八節 俄羅斯

第九節 韓國

第十節 澳大利亞

第十一節 巴西

第十二節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

知識拓展

技能訓練

附錄填圖操作題

參考文獻

……

編輯推薦

本教材注意加強學科的基礎理論,突出世界主要經濟貿易區的經貿特點,並儘可能採用較新的資料,對了解世界商品生產規律和商品市場變化以及推動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它不僅是全國經貿院校經貿專業的規定教材,也可供經貿職工大中專學校及經貿系統各類崗位培訓作為教學參考書籍。

圖書信息

國際貿易地理國際貿易地理

國際貿易地理

作者: 竺仙如 主編

出 版 社: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1-1

字數: 409000

開本: 大16開

I S B N : 9787510301254

定價:¥30.00

內容簡介

全國外經貿院校統編教材《國際貿易地理》自1990年出版以來,得到了廣大師生的支持和歡迎,已成為外經貿院校對外經貿專業及有關涉外專業的必修課。由於全球經貿態勢酊不斷變化,也因為教材本身的特點,要求我們不斷地更新內容及相關數據,近二十年來,我們也都這樣做了。

鑒於近幾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縱深發展,特別是一批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如“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改變了全球利益格局,加上2007年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重大改變,為保持教材的時效性、實用性和科學性,我們對本教材進行了第六次修訂,以便於教師備課;另外,本次修訂使用了新的體例,如每章前面寫有學習目標,每章最後都有小結和關鍵名詞或概念以及複習題。本書還製作了PPT教學課件及課程教學大綱(憑教學課件索取說明索取)和模擬試卷一份,使每位師生對教材重點做到心中有數,一目了然。

目錄

修訂說明(第六版)

出版說明

緒論

總論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

複習題

第二章世界居民、國家類型和國際關聯

第一節世界居民

第二節國家類型和國際關聯

複習題

第三章世界貿易市場的分布

第一節世界貿易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世界貿易市場的分布

複習題

第四章國際貿易中的交通運輸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國際鐵路運輸與大陸橋

第三節國際大洋航線和主要海港

第四節國際航空運輸

複習題

分論

第一章亞洲主要經濟貿易區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東亞地區

第三節東南亞地區

第四節南亞地區

第五節西亞地區

複習題

第二章歐洲主要經濟貿易區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西歐地區及歐盟(EU)

第三節西歐主要國家

第四節東歐地區

複習題

第三章非洲主要經濟貿易區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北非地區

第三節西非地區

第四節中非地區

第五節東非地區

第六節南非地區

複習題

第四章北美洲主要經濟貿易區

第一節加拿大

第二節美國

複習題

第五章拉丁美洲主要經濟貿易區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墨西哥

第三節巴西

第四節阿根廷

複習題

第六章大洋洲主要經濟貿易區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澳大利亞

第三節紐西蘭

複習題

第七章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區

第一節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概述

第二節經濟開放地帶

第三節主要對外貿易港口與海運航線

第四節香港、澳門特區和台灣省的經濟貿易

複習題

總複習題

模擬試卷

教學課件索取說明

文摘

插圖: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

本章學習目標:使學生在了解地理環境、國際貿易兩個概念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的關係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世界政治經濟地圖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代,前後大致有400年光景。一般說來,以偉大的地理大發現作為世界政治經濟地圖形成的里程碑,而以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完畢時為標誌作為一幅完整的世界政治經濟地圖的形成。同時,國際貿易也隨之而形成。

一、早期世界政治經濟地理面貌與國際貿易的發生、發展

國際貿易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生產和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發展。在原始社會,沒有商品交換,沒有私有制,也沒有階級和國家,不存在對外貿易。人類第一次進行國際貿易的歷史應追溯到氏族部落崩潰、奴隸社會興起之初的年代,由於生產的進步出現了階級和私有制,由於社會分工、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和商人階層的出現,國家的形成,使人們由最初的物品交換髮展成了集團之間的貿易,最終越出國界,發展成為國家問的貿易。

隨著奴隸制誕生而伴生的國際貿易,主要商品是奴隸和奢侈品。爭奪貨源是戰爭,組織手段是掠奪。因而當時貿易中心的地理分布都是強大的奴隸制國家都市及其殖民地。在西方首先是腓尼基和迦太基,然後轉移到古希臘和古羅馬,貿易中心一直在地中海沿岸。在東方則是我國的殷周王朝。

古代腓尼基的疆域,大體上相當於現代的黎巴嫩而略大,由於其地處西亞和地中海的世界海陸要衝上,非常有利於發展商業和航海活動。公元前3000年出現了腓尼基的城市國家。腓尼基人是古代出色的商業民族,他們經營木材、酒、染料等,而且大量販賣奴隸。

迦太基是公元前900年腓尼基在北非沿岸建立的殖民地(今突尼西亞城附近),當時也成了地中海沿岸地區的貿易中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擴大陸路交通和貿易,古希臘在海陸兩方面均有利,古羅馬是歐洲扼守地中海的門戶。因此,在當時著重於東方貿易的形勢下,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顯然不占優勢,經濟發展逐漸慢於古希臘和古羅馬,貿易中心發生轉移。

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大大推進了交通運輸的變化,東西方的貿易交往更加頻繁。貿易中心則不斷增加和移動,南歐是義大利的諸城市,北歐是“漢薩同盟”諸城市。威尼斯、熱那亞、米蘭、佛羅倫斯、馬賽、倫敦、巴塞隆納、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等都由於地理優勢而成為東西方貨物集散地。

序言

“國際貿易地理”是一門廣泛吸收多學科知識的邊緣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套用性。“國際貿易地理”課程是地理學和國際貿易學理論體系中一門理論和實際結合非常緊密的課程,因此受到老師和學生的普遍重視。

本書第一版於2006年8月出版,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國際貿易的不斷擴大,考慮到世界政治經濟貿易格局的重大變化,世界各國經濟貿易發展的新特點,為了更好地適應廣大學生和社會讀者的需要,我們根據發展變化了的情況,對原書作了重要的補充和修改。

在第二版的修訂中對框架結構沒有做大的變動,保留了原書的長處,修訂的重點是補充和完善每一章的內容,及時將新的實踐成果吸收進來,更新有關的數據資料。例如盡力改正第一版中錯漏,包括作者疏忽、排印錯誤等;將數據(除歷史數據外)更新到21世紀初,並儘量到2008年以後;在相關章節,儘量加入中國學術界近年來在諸如區位論、全球化與區域發展等方面的相關研究成果。通過對本書的學習和閱讀,可能對影響國際貿易的地理因素、主要貿易國的經貿狀況、國際貿易中大宗農、礦產品的貿易格局、國際貿易運輸的特點、分布與格局等問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理解。

在本書編寫和再版過程中,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除了原編者外,孟麗姣、王建國等人也協助做了大量工作,本書在寫作過程中還參閱和借鑑了大量的相關書籍和論文,參考的國內外許多最新研究成果儘可能地在參考文獻中列出,在此對這些研究者表示真誠的感謝。也有可能因為多方面的原因而有疏漏,沒有指出資料出處,若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在此也表示萬分歉意,在此先行表示特別的感謝。

限於我們的水平和經驗,再加上國際貿易地理是一個正在進一步發展的學科,對其認識和研究都還在繼續深化當中,因此本書的敘述中難免出現謬誤和不足之處,懇請讀者予以批評指正,以便在今後的修訂中予以改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