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農組織

國際糧農組織,是聯合國專門機構之一,各成員國間討論糧食和農業問題的國際組織。糧農組織的宗旨是提高各成員國人民的營養和生活水平;實現農、林、漁業一切糧食和農業產品生產和分配效率的改進;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狀況從而為發展世界經濟做出貢獻。

職能

提高營養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率,改善鄉村人口的生活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糧農組織提供幫助人們和國家自助的那種幕後援助。如果一個社區想提高作物單產但又缺乏技能,我們就介紹簡便而可持續的手段和方法。當一個國家從土地國家所有制向土地私人所有制轉變時,我們就提供鋪平道路的法律諮詢。當旱災產生將已經易受害的群體推向飢餓邊緣的風險時,我們就動員採取行動。在各種需要相互競爭的複雜世界中,我們提供達成共識所需的一個中立的會議場所和背景知識。

簡要歷史

2007年 糧農組織漁業委員會的全部119個國家在羅馬一致通過了關於制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措施的建議,以遏制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生物和環境的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撈活動。

2006年 糧農組織啟動了其高科技的危機管理中心,以應對禽流感和其他動物衛生或食品安全緊急情況。該中心監測疫情並在48小時之內向世界任何熱點派遣專家。

2006年 糧農組織96個成員國代表在巴西召開的土地改革和農村發展國際會議上共同發表聲明,承認土地改革和農業發展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2005年 糧農組織成立60周年的慶祝儀式隆重舉行,參加儀式的有各國政府首腦、部長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其他高級官員。總幹事雅克-迪烏夫博士第三次當選,任期6年。糧農組織大會批准繼續改革,其中包括人員進一步下放。

2004年 糧農組織宣布《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國際條約》正式生效,這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鼓勵通過植物育種者、農民及公共和私營研究機構之間平等分享遺傳材料及其利益來發展可持續農業。

2002年 世界糧食首腦會議:五年之後: 來自179個國家及歐洲委員會的代表團出席,再次重申國際社會關於到2015年將飢餓人口減半的承諾。

2001年 糧農組織大會通過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 《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國際條約》,該條約對各地育種家和農民的工作提供支持。

2000年 根據聯合國秘書長的要求,糧農組織制定一項政府和聯合國機構共同行動的戰略,以消除 非洲之角 的長期飢餓問題。

1999年 糧農組織漁業委員會就捕撈能力、鯊魚和海鳥問題通過數項行動計畫。

1998年 一項由糧農組織推動並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管理農藥貿易和其他危險化學品貿易的公約 在鹿特丹獲得通過。

1997年 糧農組織發起戰勝飢餓的運動電視糧食集資 電視糧食集資97 的全球觀眾達到5億人。

1996年 糧農組織於11月主辦有186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及其他高級官員出席的 世界糧食首腦會議, ,討論世界飢餓及與之作鬥爭問題。

1995年 糧農組織慶祝其成立50周年。

1994年 糧農組織發起糧食安全特別計畫(SPFS), 以低收入缺糧國 (LIFDCs)為目標。建立了跨界動植物病蟲害緊急預防系統(EMPRES), 它使本組織目前在預防、控制以及在可能的情況下根除病蟲害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強。糧農組織開始其自成立以來最為重大的結構調整,下放執行活動、簡化程式和減少費用。

1991年 擁有92個簽約國的《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獲得批准。

1986年 作為世界最為全面的農業信息和統計數據來源,農業統計資料庫AGROSTAT(現為糧農組織統計資料庫FAOSTAT), ) 開始運轉。

1981年 10月16日,150餘個國家慶祝第一個 世界糧食日。

1980年 糧農組織簽署56項協定,任命糧農組織駐發展中成員國的代表。

1978年 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召開以 "森林造福於人民" 為主題的第八屆世界林業大會,對林業發展和糧農組織在這一部門的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1976年 設立糧農組織技術合作計畫 以便對緊急情況做出更為靈活的反應。

1974年 在羅馬召開的聯合國世界糧食大會建議通過《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

1962年 為制定國際食品標準而設立的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開始工作。

1960年 發起免於飢餓運動來動員非政府部門的支持。

1951年 糧農組織總部從美國首都華盛頓遷往義大利羅馬。

1945年 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糧農組織大會第一屆會議,確定糧農組織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

1943年 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溫泉城舉行的會議上,44個國家政府決定創建一個有關糧食及農業的常設組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