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戰略格局

國際戰略格局

是指國際社會中國際戰略力量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的相對穩定的力量對比結構及基本態勢,用來分析國際實力。

(圖)隨著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和世界新軍事變革深入發展,軍事因素在鞏固大國地位隨著國際戰略格局演變和世界新軍事變革
深入發展,軍事因素在鞏固大國地位。

國際戰略格局是指,國際社會中國際戰略力量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的相對穩定的力量對比結構及基本態勢。構成要素主要是國際戰略力量。國際戰略力量的行為能力主要是綜合國力。綜合國力主要由政治力量、經濟力量、軍事力量、科技力量、社會文化力量等組成。

基本簡介

(圖)全國政協委員、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羅援少將受邀作了“國際戰略格局及周邊安全形勢等問題”的專題報告。中國政協委員、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
羅援少將作“國際戰略格局及
周邊安全形勢等問題”的專題報告。

國際戰略格局的本質,是國際戰略力量的對比關係。國際戰略力量對比表現在影響力的對比。影響力又表現為主導性力量、從屬性力量、潛在力量和戰略地位。

世界各主要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相互關係的基本結構。它是國際戰略環境的總體框架,表現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組合和對比。在國際戰略格局中,擁有強大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在世界事務中扮演著主要角色、起著主導作用,通常被稱為“極”或“力量中心”。

國際戰略格局的樣式是由力量對比關係所決定的,由於各個歷史時期,新生力量的形成與變化,使起主導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隨之變化,從而形成單極格局、兩極格局以及多格格局。國際戰略格局同經常變動的國際戰略形勢有所不同,它在一個相應的歷史時期內具相對的穩定性。新舊戰略格局的交替轉換,通常發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國家的劇烈的社會大動盪之後,其根本原因在於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斷發展變化。真正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戰略格局是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以後,歐洲列強統治和影響著世界上的廣大地區,從而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戰略格局。這一格局的特點是幾個大國都想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列強內部爭奪劇烈發展,導致了20世紀上半葉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二戰以後建立的“雅爾達體制”,改變了以歐洲為中心的舊的世界格局,建立了以美蘇兩極為主導地位的國際戰略格局。

80年代末,蘇聯解體,以美蘇兩極為主導的“雅爾達體制”徹底崩潰。由於日本德國西歐在經濟上的迅速崛起,海灣戰爭以後,美國的“單極”世界格局計畫破產。隨著世界形勢的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國際戰略格局開始出現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可以相信,一個新的以多個力量中心為基本結構的多極化國際戰略格局正在形成。

結構類型

1、單極格局

2、兩極格局

3、多極格局

4、多元交叉格局

基本特徵

1、國際戰略格局總是同一定的歷史階段相聯繫。

2、國際戰略格局總是同世界經濟格局相適應。

3、國際戰略格局總是同一定形式的國際秩序相互關聯、相互作用。

4、國際戰略格局的不同層次之間總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

四次轉換

(一)拿破崙戰爭與“維也納格局”。

(二)普法戰爭與“法蘭克福格局”。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凡爾賽——華盛頓格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雅爾達格局”。

格局展望

(圖)各州市副處以上在職幹部,各縣(市、區)副科以上在職幹部在各地電子政務網視頻會議室聽取講座。雲南各州市副處以上在職幹部,各縣(市、區)副科
以上在職幹部在各地電子政務網視頻會議室聽取講座。

兩極格局解體

兩極格局解體的四大標誌為:
東歐劇變與華約解體;
美蘇首腦馬爾他會晤,美蘇由對抗走向友好合作;
兩個德國的重新統一;
北約倫敦會議調整對蘇戰略。1991年12月15日蘇聯解體。

過渡性戰略格局的特點

以往格局轉變是戰爭促成的,而這次是和平方式轉變的;
這次格局轉變將有一個較長的過渡時期;
以往格局交替是由反侵略同盟國的勝利建立的。本次自身原因垮台使另一超級大國上台的。

過渡性戰略格局的發展態勢

1、美國難以築成單極世界。
2、美俄仍是世界軍事強國。
3、不可能是美、歐、日三極。
4、由美、歐、日、、中、印等多極構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