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先輩周少梅

《國樂先輩周少梅》是繼周少梅故居、周少梅紀念館建成開放後,在文化建鎮、文化強鎮中的一件大好事、大實事。這對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會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我相信,在國樂大師周少梅先生的精神感召下,經過一代又一代民族音樂愛好者的不懈努力,中國民族音樂之花一定會開放得越來越鮮艷,中國民族音樂一定會與世界音樂並駕齊驅。

內容簡介

《國樂先輩周少梅》主要收錄了五十餘篇記述國樂先輩周少梅的文章,豐富而生動,從不同方面向讀者介紹了江陰市顧山鎮的這位國樂專家。周少梅(1885—1938),江蘇江陰顧山鎮人。在中國音樂界公認為“多才多藝民族音樂教育家”,“技藝精湛民族器樂演奏家”,在青年時期,被譽為"江南絲竹名家、能手”,“國樂專家”,“周少梅三把頭胡琴”,一生致力民族音樂教學,是中國第一位國樂教師。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少年與梅花(寫在卷首)
少梅風采
周少梅傳記
周少梅和江南絲竹
周少梅和二胡琵琶
周少梅二胡藝術的巨大影響
周少梅的藝術生涯
周少梅與《虞舜薰風曲》
周少梅傳譜《國樂講義》調查簡報
附:周少梅及其傳譜《國樂講義》調查情況的匯報——在“二胡音樂藝術的傳統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周少梅生平事跡考略
值得重視的兩本民樂教材——介紹周少梅編《國樂講義》
江南絲竹名手周少梅
周少梅先生與國樂
顧山人的驕傲
周少梅和無錫萬其興
周少梅大套琵琶
往事鉤沉
顧山絲竹
家樂戲班顧山絲竹戲館劇場
二胡名曲和江南絲竹
周少梅研究文論梳述
絲竹雅韻潤龍砂
周少梅與劉天華
親人憶周少梅
關係周少梅
周少梅有關史料(摘錄)
玉皇殿中三知音
神曲誕生
阿炳的絕唱
少梅和阿炳、翠娣
阿炳的北溷情緣
無錫人常常稱他們是一對仙童仙女
阿炳停當我們唱,我們停當阿炳唱
第一次看見公公,有點嚇
陸文夫采寫董翠娣
道場對台戲,灘簧草台班
雛鳳新聲
圓夢維也納“金色大廳”
關係周少梅國樂社
周少梅及其弟子
一個剃頭師傅遊蕩的靈魂
劉天華與顧山紅豆
樂社話當年
民樂世家——江家
北溷地區民樂能手
古琴演奏家吳景略
江南絲竹和錫劇音樂
中國二胡發展史略議
附:江蘇近現代二胡演奏家、教育家
中國二胡藝術的四次超越
劉氏兄弟與二胡江陰學派
鴻皋鉅音
《戲曲譜》序言
《國樂譜》弁言
《虞舜薰風曲》(工尺譜)
《梅花三弄》(工尺譜)
《虞舜薰風曲》(琵琶指法)(工尺譜)
《春光好(唱句)》(琵琶指法)(工尺譜)
《昭君怨》(琵琶指法中套)(工尺譜)
《落花西板》(工尺譜)
《倒八板》(工尺譜)
《除夜》(工尺譜)
《矮子上扶梯》(工尺譜)
《落花西板》(簡譜)
《夾凡虞舜》(簡譜)
《西樂》(簡譜)
《虞舜薰風曲》
《吳韻》
《情滿香山》
《採蓮歌》
《採蓮》
《柳青娘反海青果》
《香調》
《燕雙飛》
《剪調》

後記

後記

顧山鎮人民政府對本土的地域文化、傳承文化、名人文化極其注重,而且做了大量的發掘、繼承工作。2008年出版了《紅豆情》(上、下冊)一書,向世人推介了顧山名木古樹“顧山紅豆樹”的詳情。20l1年出版了《農運先軀周水平》,全書近50萬字,向世人推介了毛澤東著文讚頌的農運領袖周水平。前者為罕見的地方風物資料,後者是珍貴的革命鬥爭史志。
今年,顧山鎮人民政府又組織出版了《國樂先輩周少梅》。這書開始組稿時,就得到國內民樂界的專家、大師的積極支持和密切關注。著名琵琶演奏家劉德海熱誠為本書題寫書名,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著名民樂作曲家顧冠仁、著名民樂理論家喬建中等都極其認真地為本書作序、跋。這些專家大師一致公認周少梅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先輩。由於周少梅對民樂二胡、琵琶的創新改革,才使二胡、琵琶發展成為民樂的獨奏樂器,登上藝術的大雅之堂。該書的及時出版,對振興中國民族樂器是極大的推動。上述專家大師的首肯,是對我們小鎮文史工作的信任,是對顧山地區民族樂器愛好者的厚愛,為此再次衷心感謝專家大師的熱誠支持和幫助。
千年紅豆樹、農運先軀周水平、國樂先輩周少梅及北涸女婿華彥鈞,他們都是顧山深厚文化底蘊、輝煌歷史的象徵。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精湛高超的技藝,都是顧山後來者的榜樣。全書著重詳情介紹了他們的文稿遺蹟及環境氛圍,珍聞軼事,風土人情,目的是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明水秀的顧山是誕生革命家、藝術家的搖籃。熱誠希望看過該書的讀者,能常來顧山作客,因為顧山是個好地方。
《國樂先輩周少梅》出版倉促,水平有限,誤漏不少,還望各界人士原諒指正,在此向支持、賜稿、獻言、建議的諸親好友作衷心感謝。特別感謝上海陽剛民間音樂館館長楊剛先生,感謝他全力支持熱情幫助本書順利出版。

序言

顧山,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江南古鎮,是一塊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土地,這裡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國樂大師、民族音樂家周少梅先生就誕生在這塊熱土上。
周少梅先生是中國二胡音樂的拓荒者和探索者。
二胡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它是人們最喜歡、最熟悉的民族樂器。千百年來,二胡主要用於戲曲音樂、歌舞音樂、民歌音樂和民間音樂的伴奏合奏。明清以後,在江南由崑曲的伴奏樂隊(弦樂、管樂、擊樂三類組合)逐漸轉化為獨立的江南絲竹樂隊。至民國初期,江浙滬的城鎮農村,這種演奏形式已經非常流行。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舊曆年底,周少梅誕生在一個江南絲竹世家,其父周靖梅先生是一位演奏江南絲竹的高手。周少梅從小受到絲竹音樂的薰陶和其父的培養,青少年期間也結交了眾多高手。他從小苦練二胡、琵琶等樂器,至20歲時,已在江南民樂界,被公認為“江南絲竹名家能手”。這時他已從二胡的上把位擴展到中、下三個把位演奏,被讚譽為“周少梅三把頭胡琴”。這大大拓展了二胡演奏的音域和藝術表現力。這在二胡演奏史上是一個突破性的創舉。民族音樂的偉大先驅劉天華先生曾拜周少梅為師,學習繼承了“三把頭胡琴”演奏法,傑出的民間藝人瞎子阿炳先生也在他的作品中展現了“三把頭胡琴”高把位的演奏技巧、他們發展了絲竹樂的深厚韻味,成就了這兩位二胡史上最傑出的人物流芳百世的藝術創造。周少梅先生是我國最早的民族音樂教育家,他熱衷於游教辦學,據史料:他先後在無錫、蘇州、常州等20多所中國小校擔任國樂指導員教授二胡,使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第一次登上了學校講台,為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培養了數以千計的人才;他編纂的三冊《國樂講義》教材是中國最早的二胡音樂教材,其中整理改編的《虞舜薰風曲》等八大名曲,至今仍是民族音樂寶庫中的瑰寶。
為什麼江蘇被公認是中國的二胡之鄉,為什麼江浙滬江南絲竹盛行,成為洋洋大海?為什麼江浙滬二胡演奏家和創作人才源源不斷,人才輩出?這可以追溯到周少梅那個時代,是他鋪天蓋地地播下了民族音樂的種子,才引起了巨大的後期效應。周少梅先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二胡所做的貢獻和種種創舉,是難能可貴和令人欽佩的。
歷史是古鎮的記憶,文化是古鎮的靈魂。顧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寫《國樂先輩周少梅》一書,這是繼周少梅故居、周少梅紀念館建成開放後,在文化建鎮、文化強鎮中的一件大好事、大實事。這對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會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我相信,在國樂大師周少梅先生的精神感召下,經過一代又一代民族音樂愛好者的不懈努力,中國民族音樂之花一定會開放得越來越鮮艷,中國民族音樂一定會與世界音樂並駕齊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