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是研究國民經濟發展戰略、體制改革、巨觀調控、經濟監管的理論、政策和方法的綜合性科研機構。

機構介紹

辦公地點 國宏大廈B座12-13層

負 責 人 所長:劉樹傑 副所長:宋立 臧躍茹 孫學工

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國家、地區及重要產業的發展戰略與規劃;巨觀經濟形勢跟蹤、預測和巨觀調控政策;財政、貨幣政策及其協調配合,財政稅收與預算體制、國債管理研究,金融體制改革、金融發展與金融監管;企業的產權制度與內部治理、發展戰略、併購、重組及中小企業政策;國內貿易體制與政策,消費、投資與巨觀經濟關係及消費政策;價格總水平、重要行業價格監測與調控究;公用事業價格規制與政府收費等重大理論和政策。 經濟研究所現有人員34人,其中,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3人,研究員11人。現任所長:劉樹傑研究員。現任副所長:宋立研究員、臧躍茹研究員(女)、孫學工研究員。

機構設定

--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室

負責研究國家、地區及重要產業的發展戰略與規劃。

--經濟形勢研究室

負責研究巨觀經濟形勢跟蹤、預測和巨觀調控政策。

--財政金融研究室

負責研究財政、貨幣政策及其協調配合,以及財政稅收與預算體制、國債管理,金融體制、金融發展與監管等。

--企業研究室

負責研究企業的產權制度與內部治理、發展戰略、併購、重組及中小企業政策。

--流通與消費研究室

負責研究國內貿易體制與政策,消費行為與消費政策。

--價格調控研究室

負責研究價格總水平、重要行業價格監測與調控。

--價格監管研究室

負責研究公用事業價格規制與政府收費。

--《中國物價》編輯部

負責雜誌和年鑑的編輯、出版、發行。

--辦公室(黨辦)

負責全所科研組織、財務、外事、檔案及報刊資料收發與管理、安全等日常行政管理和黨委的事務性工作。

歷史沿革

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75年10月,前身為原國家計委工資理論小組。歷任所長有:于光遠、薛暮橋、柳隨年、桂世鏞、王積業、周才裕、王永治、劉福垣、陳東琪。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劉國光、董輔礽、孫尚清、羅元錚、徐禾、趙履寬等曾借調到經濟研究所工作。宋平、房維中、王春正、魏禮群等曾擔任經濟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經濟研究所自成立以來,主要根據國務院及發展改革委(原國家計委)的決策需要開展經濟政策和理論研究工作。並直接參與了若干巨觀調控、產業政策、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經濟體制改革方案的研究及相關中央檔案的起草工作。建所初期,主要研究按勞分配、價值規律等關係撥亂反正的重大理論問題,並對蘇聯東歐、美日等經濟體制進行過系統的比較研究。1979年,時任所長薛暮橋等完成的專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受到國內、外的普遍重視。1980年代以來,主要對國民經濟綜合平衡、計畫與市場的關係、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巨觀經濟管理等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1984年,原經濟史研究室完成的新中國第一部經濟發展史——《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簡史》受到廣泛好評,並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1987年,時任所長王積業等提出的“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模式為中央決策所採納,寫入了黨的“十三大”報告。青年學者王建提出的“國際大循環”戰略思想,受到了中央主要領導的重視和批示。1990年代後期以來,隨著機構和專業調整,經濟研究所加強了發展戰略與規劃、巨觀經濟形勢與政策,政府管制等領域研究。1997年時任所長劉福垣提出的“以人為本、以中(中小企業、中等收入階層和中部地區)為重、全方位開放的發展觀”受到有關領導的重視,並被國家《“十一五”規劃》採納。2004年,時任所長陳東琪等提出的財政貨幣“雙穩健”政策主張,獲得廣泛認同並被中央巨觀調控決策採納。建所以來,重要研究報告或政策建議曾獲時任總理趙紫陽、副總理姚依林、朱鎔基、李嵐清、姜春雲、溫家寶、黃菊、曾培炎、華建敏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肯定性批示17次,獲得丁關根、房維中、陳錦華、桂世鏞、王春正、佘健民、段應碧、馬凱、朱之鑫、李子彬、汪洋、張國寶、杜鷹、魏禮群、畢井泉等委領導及其他部委級領導肯定性批示69次。國家級科技進步獎勵兩項、部委級科技進步和優秀科研成果獎勵38項。獲國際組織獎勵(1994年(23屆)國際管理科學弗朗茲·愛德曼獎)1項,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2項。獲巨觀經濟研究院院級獎勵54項。 經濟研究所與相關國際組織合作關係良好。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勞工組織、能源基金會、加拿大國際開發署、澳大利亞國際發展署、巴西套用經濟研究所、歐盟政策研究中心、歐洲國際經濟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關係。在上述國際機構的支持下,就中國人口與發展、中國煤炭運輸規劃、婦女在改革開放中的地位,能源政策、能源體制改革、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縣鄉財政問題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成果獲得有關方面的高度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