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

國學入門

國學並非一門專業、一個科目,而是各種學問生髮的土壤。從大處說,國學是中國文化的標誌,了解本國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可以避免在現今這個同質化時代被同化。

基本信息

①龔鵬程著

書籤
作者:龔鵬程 著
叢書名: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124833
出版時間:2007-8-1
版次:1
印次:
頁數:246
字數:286000
內容提要
具體到個體,則可增進個人的文化內涵,護養根本,滋養靈魂。本書分為門徑篇與登堂篇:上篇介紹基本材料、知識與方法,下篇藉評述民國初葉國學運動中的人物與教育,探討其中蘊涵的各種問題,同時對現今教育問題亦多有品評。通覽全書,國學之綱維與精神盡收眼底,國學之堂奧就在書中闡釋的那條寬易博大的治學之道上。
作者簡介
龔鵬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2001年起,歷任北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客座教授。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中國宗教。正式出版的專著已有七十餘種。近期在大陸出版著作有:《游的精神文化史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國文人階層史論》(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晚明思潮》(商務印書館,2005年),《漢代思潮》(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化符號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美人之美》(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向古人借智慧》(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等。
目錄
自序
門徑篇
第一章:名義
一、同學的興起與消亡
二、國學復興的意義
第二章:材料
一、文獻及其保存
二、文獻的整理
三、文獻之學
第三章:方法
一、由資料到系統性思維
二、由方法到方法意識
第四章:語言
一、音的演變
二、詞的特點
三、句的形態
四、語言與思維
第五章:文字
一、真正的文字
二、表意的體系
三、構造的原理
四、發明的歷程
五、思想的歷史
第六章:訓詁
一、因言以明道
二、語言的分析
三、理解的迷失
四、反省的路途
第七章:經
一、經典化
二、聖典崇拜
三、經學歷史
四、傳經體制
五、經典不死
第八章:史
一、文字的書寫
二、史官的傳統
三、個人的著述
四、官史的發展
五、民史的現象
第九章:子
一、子學之變
二、先秦諸子
三、諸子之衰
四、研究諸子
五、解釋歷史
六、開放閱讀
第十章:集
一、文集之興
二、總集
三、別集
四、全集
五、叢書
第十一章:儒
一、儒家的起源
二、孔子的身份
三、儒學的分化
四、經生、文士與文吏
五、道學、經世與宗教
六、儒家型社會
第十二章:道
一、道教的來歷
二、道教的性質
三、道教的研究
四、道教的資料
第十三章:佛
一、中國的和世界的佛教
二、佛教的理論
三、佛教的歷史
四、佛教的資料
五、佛教之研究
第十四章:餘論
登堂篇
第一章:國學之書目:胡適與梁啓超
第二章:國學的講說:康有為
一、口說
二、道教
三、佛教
四、西學
五、史地
六、天文
七、樂律
八、餘論
第三章:國學的講說:章太炎
一、章太炎所說之國學
二、章太炎的佛家宗旨
三、章氏國學之商兌
第四章:國學的講說:馬一浮
一、馬一浮的六藝之學
二、馬一浮學術之特點
三、馬一浮援佛論儒之風格
四、馬氏國學的宗儒旨趣
第五章:國學的教育:以清華國學院為例

②孔祥驊著

書籤
作者:孔祥驊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8月 版次:
ISBN:720806046 頁數:
開本:32開包裝:
原價:¥27.0
內容提要
本書為作者多年學習國學的總結,它的特點是集眾多經典為一書,採集提煉群經諸子的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話語,同時吸取了近百年許多國學大師的心得,並且結合本人的研究心得和新時代人群之需求,對眾多國學經典作出簡明而直接的詮釋,本書的主要特點是明白易懂,便於初學者入門。
作者簡介
孔祥驊,山東曲阜人,孔子後裔,1941年出生。
目錄
緒論
一、什麼是國學
二、國學的分類
三、國學的重要性
四、怎樣學國學
上篇 群經略說
一、什麼是經和經學
二、經學的本質
三、經學的價值
四、六經的順序與今古文經學的分別
第一章 《詩經》略說
一、什麼是《詩經》
二、《詩經》的分類
三、《詩經》的表現手法
四、“詩教”的作用
五、《詩經》的派別
六、《詩經》的影響
七、《詩三百》的形成和結集
八、“詩”是怎樣升格為“詩經”的
第二章 《尚書》略說
一、什麼是《尚書》
二、孔子刪《書》說
三、《尚書》的今古文本
四、《尚書》的價值
五、《尚書》的內容舉要
六、如何讀《尚書》
第三章 《三禮》略說
一、禮的源起與演變
二、什麼是“三禮”
三、“三禮”之名起於何時
四、《三禮》的作者與成書時代
五、“禮”的文化學價
六、禮在政治層面的作用
第四章 《周易》略說
一、《周易》是一部什麼書
二、《周易》釋名
三、《周易》作於何人
四、《周易》成書於何時
五、《周易》中的古代社會
六、《周易》的結構
七、《周易》的解釋系統
八、《周易》的哲學思想
第五章 《春秋》經傳略說
一、什麼是《春秋》
二、《春秋》作者
三、《春秋》的大義是什麼
四、《左傳》的解釋系統
五、《公羊傳》的解釋系統
六、《轂梁傳》的解釋系統
七、“三傳”之特色
第六章 《大學》略說
一、什麼是《四書》
二、《大學》和《大學》的作者
三、三綱八目的內涵
四、治國平天下的三條標準
第七章 《中庸》略說
一、《中庸》的作者
二、子思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三、《中庸》中的五倫三德
四、誠的多重內涵
第八章 《論語》略說
一、《論語》題解
二、《論語》的編者和成書年代
三、《論語》的版本和演變
四、《論語》語錄精華舉要
五、中國人的寶典
第九章 《孟子》略說
一、《孟子》題解
二、《孟子》的內容舉要
中篇 諸予略說
一、軸心時代與周秦諸子學術的奠定
二、上承“六藝”,下開“九流”
三、諸子對《六經》的發展
第十章 孔子、孟子與儒家略說
一、孔子
二、儒的起源與分派
三、孟子
四、荀子
第十一章 墨子與墨家略說
一、墨子和他的學派
二、墨家學說的主要內容
三、《墨子》中保存的古史資料
四、墨學的命運
第十二章 老莊與道家略說
一、道家的淵源及其諸派
二、老子和《老子》一書
三、莊周和《莊子》一書
第十三章 商鞅韓非與法家略說
一、法家的淵源與分派
二、商鞅和《商君書》
三、韓非和《韓非子》
第十四章 兵家與兵家略說
一、孫武和《孫子兵法》
二、吳起和《吳子》一書
三、孫臏和《孫臏兵法》
第十五章 陰陽、縱橫、名、雜諸家
一、陰陽家
二、縱橫家
三、名家
四、雜家
下篇 史學略說
一、史是什麼
二、史籍的體裁分類
三、史書的體例
第十六章 正史
第十七章 編年史
第十八章 紀事本末
第十九章 政書
第二十章 史評和學術史
附錄:詩史略說
附:梁啓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
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