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水造景

圈水造景

圈水造景,是一些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北方地區,人為進行“水城”建設的現象。在這些城市水景建設中,有的追求“長度”,建設百餘公里水景長廊;有的追求“高度”,人工打造高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噴泉;有的追求“深度”,耗巨資挖地造湖,人為製造水域景觀。一邊打著“生態宜居”等旗號大規模圈水造景,一邊則“水荒”逼近,念歪了生態文明建設經。在他們大手筆“造景”之際,黃河卻因缺水而陷入瀕臨斷流的困境。每年夏季大旱,北方旱區城市居民間歇停水,農民“就差眼淚澆地”,再次敲響了水資源警鐘。

現象

圈水造景圈水造景
在北方多個缺水省份調研發現,2006年前就初露苗頭的“攔河築壩、圈水造景”之風愈演愈烈,一些嚴重缺水城市以“遠眺見山、近觀見水”為由,熱衷人工水面景觀的營造,甚至在政績驅動下,盲目攀比“水城”建設,炒高周邊房地產價格。

以橫亘河道的橡膠壩為界,蓄水的河段水波瀲灩、風光旖旎,被截水的河段水面乾涸、河床裸露。此類對比鮮明的畫面,在一些有河流經過的城市普遍存在。

漢江支流白河流經河南南陽市區的河段上,先後修築了5級橡膠壩,攔蓄的水面相當於10個西湖。陝西寶雞在穿城而過的渭河上攔壩蓄水,造出一個面積約140萬平方米、最深處達4米的人工湖——金渭湖。

山東臨沂沂河上建造了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橡膠壩”小埠東攔河橡膠壩,蓄水後形成的水面是西湖的2倍。

實際上,早在2006年前,年均水蒸發量超過降雨量10多倍、靠黃河指標水養活的戈壁城市寧夏石嘴山開挖水面堪比5個西湖的人工湖時,就曾引發公眾對“水荒中造水景”的關注和批評。

2016年,仍有一批缺水城市在大手筆規劃建設“生態水景”,山西沁縣、長治,河北石家莊、邯鄲、保定,山東聊城、臨沂,河南濮陽、開封、洛陽等十餘個城市明確提出要打造“水城”建設目標,在建或規劃環城水系、城市水網的城市則更多,這些缺水城市動輒拿杭州西湖做水面參照物。

統計數據顯示,河北和山東的人均水資源量分別為307立方米和322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和六分之一,屬於嚴重資源性缺水地區,山西和河南也在缺水之列。規劃了“5河4湖”水網工程的邯鄲,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9%。這些城市造水景的水源有些靠築壩攔河,人為將水留在城市,有些靠引調水工程遠距離調配水資源,還有少數中水和其他水源。

城城造水景,已近泛濫程度。從橡膠壩的數量可窺一斑。相關媒體從各地水利部門獲悉,河南境內有橡膠壩153座(2012年數據),河北170多座,山東則多達641座。據不完全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迅速發展以來,截至2006年,我國就建成橡膠壩約2000座,並以每年300座的速度增加。

“橡膠壩早期是作為簡易的水利工程,近些年有用於營造水面的傾向,比十年前有數量級的增加。”水利部水規院總工朱黨生表示,築壩蓄水對改善局部環境有利,但反對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過度人工造景。

隱患

調研發現,各地圈水造景工程雖然客觀上改善了河道生態環境和城市面貌,為周邊居民提供了較好的休閒場所,但在北方河流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沿河城市不尊重生態規律,盲目圈水造景建水城,不僅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悖,還潛藏多重“隱患”。

災害隱患

圈水造景圈水造景
1,很多河流的生態平衡將無法維持,上游享受了美景、下游卻因此遭遇水荒之災。相關媒體在多個城市注意到,一道橡膠壩往往就會導致下游來水量驟減,甚至導致河流乾涸、斷流,不僅損害河流本身的健康生命,也人為加劇了上下游、城鄉間的用水矛盾。邯鄲市水利部門提到,由於山西攔蓄水力度大,與下遊河北、河南等矛盾衝突不斷。

2、可能導致地上是景、地下是災。面對“人工造大水面使蒸發量增加造成浪費”的質疑,多地水景工程負責人員都提及,大水面可以改善局部小氣候,並且有效補給地下水。而有專家指出,如果地下水位短期內大起大落,會對建築物密集的城區產生威脅。

3、不利於河道行洪,局部造景影響全河安全。黃河水利委員會防汛辦主任魏向陽介紹,橡膠壩自身防禦標準低,發生意外容易連續潰壩威脅下游安全,汛期遇到大洪水也可能來不及塌壩,造成洪峰疊加。洛陽在黃河支流伊洛河上連續建了7座橡膠壩,2015年一次洪水中,上游水量不足500立方米/秒,到白馬寺時竟達1800立方米/秒。

投資浪費

圈水造景在滿足局部和眼前利益需求的表象下,如果不用系統性思維著眼生態文明全局,人為改變水資源的分布和使用,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會造成巨大的資源和投資浪費。

此外,粗略盤點,多地打造水景都不惜重金,工程投資動輒數千萬甚至數十億元計。僅以運用普遍的橡膠水壩為例,我國現存橡膠壩總量約5000座以上,一座橡膠壩投資在1000萬元至7000萬元間不等,若按平均值估算,總投資約2000億元,相當於2個三峽水電站的投資額(靜態投資),日常的運行維護費用尚未計算在內。橡膠壩的使用壽命約15年,到期更換又是一筆大開支。河南某地為維護橡膠壩群的運營,專門成立了100餘人管理機構,並且定編為事業單位,每年都要列支不菲的財政經費。

還有一些水景水景設施因維護缺位或運營成本過高,數年後難以為繼,或長期閒置成為擺設,或成為蚊蟲孳生的一潭臭水。

水文風險

修建橡膠壩還會不同程度改變河流天然運行規律,改變河流特性,也影響水文測驗。流域管理機構不贊成築壩造景,但並未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對黃河支流上的橡膠壩數量也沒有摸底調查過。

原因

“圈水工程”雖然大都打著“城市建設”、“河道整治”、“保護濕地”、“海綿城市”等名義,但一些地方政府熱衷造水景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提升城市品位、炒高周邊土地房產價格、改善招商引資環境,實質是政績驅動。

經濟驅動

圈水造景圈水造景
“造好水景,地價會‘水漲船高’。”2006年,中部省份一位省會城市領導大談“水景經濟”時說,臨水的地價要比不臨水的高許多,不少地方在新區開發中,都是先引水,再賣地。中國古代風水中,水為財,如今一些地方官員認為,漂亮的水景還能促進地方旅遊產業和招商引資,而項目落地,地方GDP也會隨之增長,可謂一舉多得。

多年之後,隨著中國的水資源的形勢更加緊迫,“水景經濟”並未有所收斂,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常常是,一邊是“水荒”逼近,一邊卻是打著“生態宜居”等旗號大規模圈水造景。比如,某歷史名城,由於過去長期超采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降加速。而今重提“水潤xx”,新增水面、濕地數萬畝,工程幅員之廣,建設規模之大,堪稱空前。

很多缺水地區黨政幹部水資源節約意識、守法自律意識淡薄。受訪的不少地方幹部甚至想當然地認為,建水景是經營城市的需要,甚至是“造福人民”的民生之舉。

政績驅動

缺水城市熱衷造水景。河北某地市水利部門負責人甚至將“遠眺見山,近觀見水”等理念做為行動依據。“只要攔下就是自己的”,“不讓一滴水流出XX”等畸形生態觀在基層不同程度存在。

許多地方幹部並沒有意識到水資源的戰略價值。諸多專家認為,“圈水造景”泛濫的背後,一方面緣於水景的經濟帶動效益和隨之而來的畸形政績觀,另一方面與水資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機制不夠科學、健全有關。

幹部的考核選拔機制不完善,直接導致了這種“折騰式”的造景亂象。一些為可持續發展默默無聞作出貢獻、按規矩辦事的幹部得不到提拔,而一些通過大造形象工程的幹部卻得到重用。201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健全政績考核制度,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等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但如何實施還需積極探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