団地

“團地”的房間布局通常是帶洗澡間、廁所、廚房的所謂二居室(2LDK)、三居室(3LDK), 一般只能住下父母加孩子共四、五口人的小家庭。所以有關專家認為,“團地”的出現加速了日本社會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瓦解,向所謂“核家族”即小家庭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緩解日趨嚴重的住房緊張狀況,日本從五十年代中後期開始修建了大規模的高層住宅樓群。第一個団地——住宅小區誕生於1956年,建在首都東京附近的千葉縣,隨後各地的“団地”如雨後春筍紛紛建成。
這種住宅區不同於日本以以往的住宅方式,是一種全新的居住形式。自然,在鄰里交往、社區活動等方面必然帶有其特殊性,於是派生出一個新詞,即把住在“団地”的人們統稱為“団地族”。民時還出現了反映這一區域住戶所特有的新詞,如:かぎっこ(脖子上掛鑰匙的雙職工家的孩子)、団地サイズ(住宅區式的規格尺寸)等等。
“團地”的房間布局通常是帶洗澡間、廁所、廚房的所謂二居室(2LDK)、三居室(3LDK), 一般只能住下父母加孩子共四、五口人的小家庭。所以有關專家認為,“團地”的出現加速了日本社會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瓦解,向所謂“核家族”即小家庭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