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豆飲

四豆飲

黃豆二十粒(而不是50,50是口裡有疹子時單獨用的),黑豆、綠豆、白飯豆(就是眉豆)各十五粒煎服。此為治小兒發熱病的第一要方。 眉豆知識介紹: 眉豆是豆科植物菜豆種子,球形或扁圓,比黃豆略大,也有狀如腰果的,又名飯豆。分布中國河北、江蘇、四川、雲南等省,越南亦有產品。眉豆是粵人所習稱。《陸川本草》名白飯豆。

基本信息

四豆飲治療疹病

四豆飲 四豆飲

時令病的小兒病,惟疹子最多。疹子原因與溫病同,皆木氣疏泄,沖開肺金,相火逆騰,中下大虛之病。大人溫病以汗解,小兒溫病以疹解。汗乃血所化,疹乃血所成。木氣疏泄,故疹為紅色。木氣疏泄,分疏泄正常與疏泄不及兩證。正常宜養,不及宜補。正常為順,不及為逆。正常之脈,右較左盛;不及之脈,右較左虛,或右左均微。咳者,金氣被木氣沖開也。眼含淚者,木氣疏泄也。耳冷者,膽經相火外泄也。發熱者,木氣疏泄相火不降也。昏睡者,木動火逆中氣虛也。 疏泄正常證狀為發熱甚盛、面色充足、小便清利、大便不瀉、疹出成粒、色紅粒飽、膝下都有。病人所在地,冬令寒冷,冬不聞雷,大氣中木氣根深,來春小兒疹病發生,必皆疏泄正常之證。惟身體陽虛之小兒,則偶有不及之證。疏泄正常者,方用四豆飲煎服。只要發熱,不論疹點已出未出,始終只用此方。養中和木,調升降收相火,自然熱平身安,不生他變而愈。右脈重按充足者,飯豆易淡豆豉以調木宣滯。飯豆除濕補土,脈充足者不宜也。

疏泄不及證狀為發熱不盛、面色痿弱、昏迷不醒、疹出不紅、或不成粒、或疹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悶難出、小便短少,若加吐瀉脈遲肢冷,即易死亡。病人所在地,冬令鳴雷,或冬至起霧。水中封藏的陽氣疏泄於土面,木氣失根,來春必多疏泄不及的疹病發生。如不到交春而發現於冬至後者,則微陽大泄,易成死候。

疏泄不及,以小便短少為要證。右脈微於左脈,或左右兩平而虛微不旺,或右尺無脈,方用巴戟天四豆飲。於四豆飲中加巴戟天五分至一錢,以溫補肝腎,和養木氣,小便一長即為好轉。

疹出即回,與疹悶難出,為肝腎陽虛,疏泄無力。疹出成片,為肝腎陽虛,陽散不回。故巴戟天四豆飲即愈也。有用四逆湯附片乾薑炙草或用理中丸為治者,不甚平穩。因木氣疏泄,不喜剛燥。雖屬陽虛,乃陰中之陽虛,亦宜避去白朮乾薑炙草之剛燥傷陰。巴戟天溫潤不燥,溫補腎氣,與豆同用,又能調木氣之疏泄。誠麻疹虛證之要藥,桂附地黃丸亦可酌用。蓋右脈微小者,為火土之敗,左右脈皆微小者,亦脾腎陽虛,故桂附地黃丸相宜。如疹出已退,已不發熱,而面色仍是灰黯,神衰食少,此肝脾之陽泄而不復,亦須服巴戟天四豆飲,不然仍易死亡。如久不復元,可用加減保元湯補之。保元湯,詳下文,疹已退熱已平,已無木氣的關係,故可補其氣血也。

葡萄乾,能溫補肝腎,性極和平。出疹時每日服一錢,最保平安,七日痊癒。本草綱目載,葡萄北方以之補腎,南方以之稀痘,可以悟矣。疹病乃木氣疏泄之病,腎氣乃木氣之根耳。預防亦宜服之。

麻疹愈後,咳嗽困難,單服白菜心一個,黃豆五六十粒特效。此為一切藥所不能及,食品中養金養木平熱息風兼養中氣,恰合機宜之方,多服可也。

麻疹病重必吐蟲,可見其為木氣之病。《傷寒論》厥陰風木病用烏梅丸,厥陰病必吐蟲也。麻疹病多在春令,厥陰風木之時也。惟麻疹病乃宇宙與人身整個氣化根本動搖之病,再經治壞,根本消滅,有能挽回者,有不能挽回者耳。惟呼吸平定,中氣尚存者,都能挽回。本氣之病,防害他經,極難用藥。故惟豆類和平適當。此乃經過多少困難,然後選得此方,經驗多人,無不見效。然亦根據兒病本氣病的原理之功耳。如以胎毒熱毒為原理為根據,不能選得此方也。

疹病必發熱,木氣疏泄相火不降也。必神倦,相火離根,中氣大虛也。必眼中含淚,木氣疏泄肝液蒸動也。必咳嗽乾嗆,木氣疏泄傷肺,金氣虛散也。疹子忌發表,因木氣疏泄之病,不可發表再助疏泄故也。疹子忌涼藥,因系相火離根之病故也。所以疏泄正常,只須顧中宮,和木氣。疏泄不及,則當補其根本,使之遂其疏泄之氣。疏泄之病,誤投發表藥寒涼藥,正如根空之木,再拔之則死矣。又如將熄之火,再寒之則滅矣。

醫家誤認疹子是胃熱胎毒,所以要將他發散出來,並且要用涼藥清毒。一用涼藥,相火消滅,即至不救。疹出之後,醫家病家都用掃毒藥,疹出之後,木火之氣疏泄已傷,宜靜待其自己回復,不可更用涼藥,以敗脾胃,更不可食白木耳魚肝油等動陽食品,以動木熱而傷肺陰,致熱氣入肺而成肺癰,或熱氣入目而成目疾等患。麻疹初起即須忌食動陽食物。牛奶雞蛋更不可入口。疹後如欲服掃毒藥者,可服黃豆白菜心清肝肺之熱,妙在平淡二字,最適合木火病氣也。惟小便利者,忌用飯豆動陽食品。詳古方下篇腎氣丸後。

小兒之疹子,即大人溫病之汗。榮衛足則出汗,榮衛虛則出疹。木氣中的火力多,則疹子成顆粒而色紅。木氣中的火力少,則疹子不成顆粒色紅不足而成麻點,隱隱不明。麻者榮衛之敗也。來復之機,隨時皆有,凡疹病只要不發生內傷吐瀉惡證,不必食藥,靜養七日,自然即愈。

西藏地方,小兒不病麻疹猩紅熱。因西藏地方雪大冰厚,大氣中陽氣封藏於土下水中,特別充足,木氣根本深固,不妄動而疏泄之故。

凡用四豆飲,脈細者,津液不足者,小便長者,出汗者,去飯豆。服四豆飲後,脈轉旺而病未愈者,去飯豆再服。服四豆飲後,發煩者,或大便乾燥,或不大便者,去飯豆再服。因飯豆養中養木利水,兼補土傷津之故。黃豆黑豆養中養木,兼降膽經補津液。綠豆養中養木,兼清肺熱。

巴戟天四豆飲。如脈法不精辯證不明,誤用巴戟天,致將木火補起,變成滿腹熱邪,充塞肺家,為害不小。須脈微神敗色黯,右尺更微,乃可用之。麻疹最怕熱藥也。

冬令不寒而又聞雷之地,春木根氣傷損,小兒疹病發生之時,巴戟天之證乃多。此點切不可忽。春寒日久之地,或身體虛弱之兒,亦有巴戟天證也。如麻疹燒熱昏迷口渴,脈沉有力,舌上必有乾黃苔,此為胃間原有積熱。用四豆飲去飯豆加生枳實生梔子仁各三五分,以養木氣清胃熱為治。此證如誤服巴戟必死,山藥亦不可用。社會習尚有服雞冠血者,多燒熱而死。亦與溫病誤服桂枝,下咽即死之理相同。

小兒病猩紅熱與疹子皆兼咳嗽,皆不可用桑葉竹葉橘皮杏仁等等降肺疏肺之藥,以治咳嗽。用之病必加重。因皆木氣疏泄偏勝,金氣收斂衰退之病。金氣收斂衰退,再遇降肺疏肺之藥,肺氣更衰,疏泄更加,咳必更甚,中氣更壞之故。只須養木氣平疏泄,木氣一和,即不疏泄上沖,肺氣自降,咳自能止,不可忽也。如欲用藥治咳,白菜心最佳,養肺降沖平和之品。

凡麻疹燒熱日加,唇焦舌乾,涼藥忌服。黃豆五十粒,煎濃湯下咽即效。因燒熱至於唇焦舌乾,此上部津液乾枯之故。黃豆極能滋潤上焦各部津液,又能養中養木,故其效無比。此乃經過多少困難,始選得之方,最當重視。

凡小兒麻疹發熱,乃木氣疏泄之病,最忌升散之藥。世人用芫荽冬筍香菌煮服,以為比升麻葛根湯好,不知芫荽等物,散力不小,服下之後,更加津液乾枯,涕淚俱無,熱加聾啞,煩躁不寧,睡則警惕,食則吐出,脈轉細澀,遂成木氣拔根,熱並肺家之險症。悉宜黃豆五十粒巴戟天五分,濃煎溫服,以救之,下咽即得睡汗出,津液復生,熱退進食,登時脈和而愈。此巴戟天將木氣的根氣回復之功,與黃豆潤肺養中和木之功,相助為理之效也。

小兒出疹,多先咳嗽,乾咳無痰,此木氣上沖,金氣失斂的現象。用黃豆五十粒白菜心一個煎服,其咳即止,疹病亦隨之不起,有疹者出亦順利。白菜心潤降肺氣,黃豆滋養木氣也。見咳即用此方,省事多矣。此方疹病初起,以至痊癒,日日服之,平安之至。疹病盛行之時,日服一劑,亦可預防。凡疹後遺下目疾咳嗽等病,常服此方,皆可就愈。皆木火之氣沖入金氣,不得出來故也。簡括言之,疹病初起,咳而發熱,白菜心黃豆飲自始至終,多服自愈。服過發散藥寒涼藥,成壞病者,巴戟天黃豆飲,以救之。服過溫補藥成壞病者,白菜心黃豆飲,以救之。愈後自汗大虛,元氣難復者,加減保元湯,以補之。黨參一錢黃芪白朮炙草當歸乾薑巴戟天各五分,紅棗兩枚煎服,麻疹的整個治法備矣。無須四豆飲亦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