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號坦克A型

四號坦克A型

四號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裝甲部隊主力裝備之一,是戰爭之中唯一連續生產的坦克,其最初的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

發展沿革

1935年,克虜伯接受了生產四號坦克的命令,對四號坦克原有的各個方案的優點進行了綜合,並進一步改進,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進和測試後,克虜伯開始準備生產四號坦克A型。

第一輛四號坦克A型在1937年10月由克虜伯-格魯森生產,持續生產到1938年3月。產量為35輛,底盤序號為80101-80135,其中5輛進行了進一步的測試,30輛加入了德軍的戰鬥序列,並參加了入侵波蘭、挪威和法國的戰鬥。於1941年退出一線部隊,作為訓練坦克使用。四號坦克A型帶有預生產性質。

技術特點

其懸掛由主動輪,誘導輪,每側四組8個負重輪和四個托帶輪組成,每組負重輪附屬於栓接在車體上的雙四分之一橢圓形彈簧片上。

車體前裝甲為折線形,駕駛員前方的前裝甲突出,而通訊兵前方的前裝甲略微向後。中間折線部分有一個方形的觀察窗,供駕駛員向右邊窺視。

駕駛員前方有一個向上翻開的觀察窗,在關窗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觀察窗上方的兩個窺視孔來對外觀察。通訊兵前方有一個螺栓結合的球形機槍座。

炮盾為內置型防盾(即炮盾位於固定座的內側,從圖中可看到炮盾是凹陷下去的),炮塔前觀察窗護蓋是板狀,向上翻開。

指揮塔為圓柱形,上面開有觀察窗。

炮塔以及車體側面均有向外開啟的觀察窗。

炮塔逃生門為單片式,成D字形,向前方開啟。

炮塔後裝甲上,指揮塔下方有一個向外突出的圓形鼓包,炮塔後裝甲上的衝鋒鎗射擊孔護蓋為方形構造(鼓包兩側那兩個方形的蓋子)。

輔助發動機排氣管呈管狀,延伸到主發動機排氣管上方,另外主發動機排氣管上裝有5聯裝的煙霧發射器。

性能數據

車組乘員為五人,包括: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和兼任機槍手的機務員。前三個乘員在炮塔內,後兩個乘員在車體內。

發動機:HL108TR

最大速度:31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150千米

武器:一門KwK37型24倍75mm火炮,一挺MG34機槍,攜帶122枚炮彈,3000發機槍彈

裝甲(厚度/角度)

炮塔:前部15/10° 兩側15/25° 後部15/0-25°頂部10/83-90°

車體:前部15/7-12°兩側15/0°後部15/0°頂部12/85-90°底部5/9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