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豆果腐病

四棱豆果腐病

主要為害花穗,從花蒂侵入,引起花腐,濕度大時,病部有白茸毛或生出灰黃色毛狀物,偶見零星黑霉,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屬接合菌亞門真菌。主軸頂端雙叉狀分枝,孢子囊直徑30~60微米。常從同一菌絲上產生大小孢子囊,大孢子囊具囊軸,生在直立不分枝的孢子囊梗下垂的末端,內含大量孢子,孢子卵形或紡錘形,褐色,具毛狀附屬絲;小孢子無囊軸,生在圓形泡囊上,內生孢子2~5個,孢子卵形或紡錘形,暗褐色,有毛狀附屬絲,能形成接合孢子。

信息

中文學名:四棱豆果腐病
..

英文名:Wingedbeanfruitrot
病原中文名:串珠鐮孢中間變種和尖孢鐮孢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莢果

為害症狀

被害莢果初呈水漬狀,後變褐色,逐漸向周圍擴展,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至淺粉紅色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的致莢果失水萎縮或腐爛。

病原形態特徵

串珠鐮孢中間變種(Fusariummoniliformevar.intermediumNeishetLeggett)和尖孢鐮孢(F.oxysporumSchlecht),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串株鐮孢中間變種在PSA上氣生菌絲絨狀至粉狀,白色至玫瑰色或淡青蓮色,基物表層淡青蓮色,基物無色,有時產生肉色孢子座。小型分生孢子數量多,卵形或橢圓形,在產孢細胞上串生或假頭生或斜疊。大小5.3~19.8×2.5~3.6微米;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較細,頂胞漸變尖,基胞足跟不明顯,具分隔2~5個,大小24.8~52.8×2.7~4微米。尖孢鐮孢參見菜用大豆赤霉病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殘體上越冬。尤其厚垣孢子可在土中存活5~6年或長達10年,成為主要侵染源,病菌從根部傷口侵入,後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高溫、高濕利其發病,連作地、低洼地、粘土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四棱豆植株高大,要注意栽植密度,必要時要疏枝,使之通風透光。
(2)注意防治里波小灰蝶等蛀莢果害蟲。
(3)必要時可在發病初期噴灑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次或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