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五藥

四時五藥

四時五藥服胃藥要分“四時五類” 慢性胃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性潰瘍、 慢性結腸炎等, 臨床表現。是指餐前、餐中、餐後,以及餐間(即兩頓餐之間)四個服藥時間,而“五類”則是指抗酸藥、抑酸藥、抗幽門螺桿菌藥、胃黏膜保護藥、促胃動力藥等五類。

胃病患者服藥期間,不僅要了解藥物的藥理作用,還要掌握合理的用藥時間,才能獲得最佳療效。換句話說,服胃藥前弄清“四時五類”,對治療胃病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所謂“四時”,是指餐前、餐中、餐後,以及餐間(即兩頓餐之間)四個服藥時間,而“五藥”則是指抗酸藥抑酸藥抗幽門螺桿菌藥胃黏膜保護藥促胃動力藥五種不同類型的胃藥。

抗酸藥物

(圖)四時五藥抗酸藥

抗酸藥 如氫氧化鋁、碳酸鈣、氧化鎂等。通過中和過多的胃酸來緩解胃痛。這類藥物多為弱鹼性無機鹽,患者須在胃內容物排進小腸後,胃內較空時服用,才能充分發揮藥物的抗酸作用,故餐後及臨睡前服用最佳。但因其作用時間短、副作用較多,近來臨床套用較少。

各種抗酸藥對胃酸的中和能力並不完全由該藥的化學組成成分決定,胃對藥物的排空及藥物的服用方法,也是影響藥物中和胃酸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單成分製劑在空腹服用時,藥物迅速從胃內排出,效果很差;餐後即服用,因食物在胃內對胃酸起緩衝作用,使胃內ph處於升高水平,故意義不大;餐後1小時,胃的排空速度最慢,胃內ph開始迅速下降,抗酸藥如在這時服用,其胃內ph的停留時間最長,可發揮其最大的中和胃酸能力,使胃內ph上升並能維持1~2小時。

因此,餐後1小時口服抗酸藥,可以使胃液的PH在餐後的抗酸藥,則胃內的高ph值可維持至餐後4小時即下一次進餐前。基於上述原因,單成分抗酸藥宜於餐後1、3次,亦即每日7次服法,可使胃液的ph維持在3以上。複方抗酸藥因作用時間較長,故多在餐後1小時及晚睡前各服1次,亦即每日服用4次即可。

抑酸藥

(圖)四時五藥抑酸藥

抑酸藥 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奧美拉唑甲氰咪胍等。主要作用於胃的泌酸細胞而抑制胃酸分泌。雖然起效不如抗酸藥快速,但是作用時間長、副作用少、療效明顯,故目前是治療胃病的主要藥物。其中奧美拉唑類藥物的吸收,容易受到胃內食物的干擾,故在餐前空腹狀態下服用。而其他藥物在餐前、餐後服用均可。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奧美拉唑、氫氧化鋁……這些治療潰瘍病的藥,在生活中使用得非常普遍。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精神緊張,飲食常無規律,加之菸酒薰染等等,不少人出現不同程度的胃病。有些人為圖方便,就自行買胃藥吃。然而,那看似簡單的抑酸藥,卻也蘊涵著特殊的秘密。

首先,並不是所有胃病病人都能吃抑酸藥。通常是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胃泌素瘤(卓—艾氏綜合徵)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上腹痛綜合徵等才可使用;而且,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與胃酸分泌脫不了干係,所以又要較長期地套用抑酸藥。

但是,有一些消化病不宜用抑酸藥治療,如慢性萎縮性胃體胃炎。因為這種胃炎“與眾不同”,其胃黏膜分泌胃酸的腺體被破壞減少,胃酸分泌減少或缺如,病人會出現消化不良、貧血和消瘦等症狀。若長期套用抑酸藥,胃酸會更少,結果還加重了病情。另外,還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餐後不適綜合徵(常表現為餐後飽脹不適和早飽),因為這只是胃蠕動減弱的問題,跟胃酸分泌沒有關係,所以也不宜用抑酸藥,用些嗎丁啉等胃動力藥治療就可以了。

常見的潰瘍病是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這是慢性疾病的過程,復發率高達40%~80%。冬春交接之時,氣候的轉化使消化性潰瘍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很多是潰瘍合併出血。潰瘍病主要是由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自身黏膜的消化作用,造成黏膜潰瘍損害的,因此,我們要針對胃酸分泌進行治療。

跟胃酸“作戰”的藥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抑制胃酸的藥物,包括組胺2(H2)受體拮抗劑,像我們熟悉的西咪替丁和法莫替丁(這些藥常帶“替丁”倆字眼),以及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和泮托拉唑(通常是帶“拉唑”的標籤)。而另一類叫制酸劑(又叫抗酸藥),如氫氧化鋁、碳酸鈣等,它們並不抑制胃酸分泌,只是起中和胃酸的作用;且因為這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較多,作用時間短,治療效果較差,所以只能作為潰瘍病治療的輔助藥物。

胃藥看似簡單,結果很多人自己當起“醫生”或者“藥師”。由於長期使用抑酸藥治療潰瘍,不時就會聽到一些病人的反映:“這些抑酸藥開始的時候還可止痛,挺管用的,可後來就越吃越不靈了,到底怎么回事呢?”

其實,這主要與他們藥物選擇不當有關。如潰瘍病反流性食管炎胃泌素瘤等相關疾病的病人,他們需要的治療時間較長,抑制胃酸作用強。如潰瘍病的治療,要求在每天24小時內,有18小時以上,胃內pH值維持在3以上;反流性食管炎治療,則要求在每天24小時內,有18小時以上,胃內pH值維持在4以上;而胃泌素瘤的抑制胃酸作用,要求就更高了。

質子泵抑制劑的抑酸作用是強而持久,成為治療上述疾病的最佳藥物;而H2受體拮抗劑抑制胃酸的時間短,抑酸作用弱,可套用在潰瘍病的鞏固治療方面。如果長期套用H2受體拮抗劑,容易出現藥物耐受。於是,就“越吃越不靈”了。所以,對上述需要較長期抑制胃酸分泌的疾病,首選質子泵抑制劑。

此外,有些藥物的不良反應也較多,如其中的氫氧化鋁和氧化鋁,它們在腸道與磷鹽結合後,可引起低血磷症,所產生的碳酸鈣可引起便秘和高血鈣症,後者就會使胃酸分泌增多,反而使病情加重。

服抑酸藥的最佳時間

①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因其抑制基礎胃酸和夜間胃酸的分泌較強,故可選擇在餐後和夜間睡前服用;分泌胃酸的質子泵夜間處於休眠狀態,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宜在早餐前空腹口服,可發揮最佳作用。

②由於抗酸藥(氫氧化鋁等)主要用於中和餐後發生的胃酸分泌或者夜間胃酸分泌,故其應在餐後1~1.5小時後和晚上臨睡前服用。

抗幽門螺桿菌藥

(圖)四時五藥四時五藥

如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等),或膠體鉍(麗珠得樂等),多與抗生素聯合,因此,服用該類藥物時要“湊合”抗生素的使用時間。例如,甲硝唑等應在餐後服用,以避免出現胃腸道刺激症狀;食物會延緩克拉黴素的吸收,因此在餐前空腹服用效果最佳;而阿莫西林不受食物影響,服用時間無限制。相應地,一同服用的胃藥也要遵循這個規律。

抗幽門螺鏇桿菌治療方法
(1)單一藥物治療
鉍鹽:常用的有膠態次枸櫞酸鉍(CBS)、次水楊酸鉍(BSS)。單用CBS時HP的清除率為40% ~96%,而根除率僅為20%左右。
羥氨苄青黴素:單用羥氨苄青黴素HP的清除率為60.9%~91%,根除率為0~30%。
甲硝唑、他咪唑:在體外,HP對甲硝唑和他咪唑中度敏感,有50%的菌株對其原發性耐藥。臨床治療中,單用甲硝唑HP的清除率僅為50%以下,根除率則為0~10%。
呋喃唑酮:在體外HP對其中度敏感,臨床單用呋喃唑酮HP的清除率較高,但根除率僅為1.0%左右。
慶大黴素:晚近報導套用瑞貝克(慶大黴素胃內滯留型緩釋片)40mg,每日1~2次,2周后 HP清除率可達70%左右。
奧美拉唑:奧美拉唑對HP有抑制作用,對HP的清除率國外報導為30%~50%,國內有人報導超過80%,但根除率則很低。
(2)兩種藥物聯合治療:CBS或BSS與抗生素聯合套用,或羥氨苄青黴素與另一種抗生素聯合使用,可提高根除率,降低耐藥菌株的出現。但CBS加羥氨苄青黴素療效不滿意。
(3)三種藥物聯合治療:由於兩種藥物聯合治療HP根除率不理想,加之有部分菌株產生耐藥性,一些學者探討3種藥物聯合套用的療效。CBS或BSS加硝基咪唑再加四環素或羥氨苄青黴素,可使HP的根除率達80%~90%,但不良反應較大。第九屆世界胃腸病學術大會專題工作組推薦一個2周的治療方案:CBS120mg,每日4次;甲硝唑400mg,每日3次;羥氨苄青黴素500mg或四環素500mg,每日4次。
有抗幽門螺鏇桿菌藥物

(1)鉍劑:常用的有膠態次枸櫞酸鉍,和次水楊酸鉍。在體外鉍劑能抑制HP生長;服用單次劑量的鉍劑,胃粘液層的鉍即可達到足以殺菌的濃度。電鏡觀察發現,套用鉍劑60~95分鐘後,HP從上皮細胞脫落進入粘液層中,多數細菌的外形變得不規則,胞壁不完整,胞質內空泡樣變,在細菌周圍和胞質內可見鉍顆粒沉積。另外鉍劑還通過其他機理治療消化性潰瘍。

(2)羥氨苄青黴素:其MlC為0 0.03~0.25mg/L,在酸性環境中較為穩定,在pH值為3~6時,以兩性離子的形式存在。種兩性離子離解係數低,可影響其組織穿透力,但可提高其對粘液的穿透力。如果羥氨苄青黴素與鉍劑合用,可使HP清除率提高85%~90%,但根除率只有35%~4 0%。

(3)甲硝咪唑:甲硝咪唑對消化性潰瘍有良好療效,用藥4周潰瘍癒合率達76%,可與甲氰咪胍媲美。在體外,HP對甲硝咪唑中度敏感,但有15%~50%的菌株對其有原發性耐藥。

(4)呋喃唑酮:呋喃唑酮的體外抑菌濃度為0.02~12.5mg/L。臨床和實驗研究發現,它不但具有良好的近期潰瘍癒合作用,而且還有較好的遠期療效。

(5)慶大黴素:套用慶大黴素治療HP陽性消化性潰瘍,其癒合率為70%,HP清除率為56.7%。其他氨基甙類藥物,如卡那黴素、妥布黴素、鏈黴素等的抗HP作用與慶大黴素相仿,也可選用。瑞貝克是慶大黴素緩釋劑,對HP的根除率超過40%。

胃黏膜保護藥

(圖)四時五藥胃黏膜保護藥

胃黏膜保護藥 如思密達、硫糖鋁、德諾、米索前列醇等。影響此類藥物療效的關鍵在於胃內藥物的濃度,以及藥物與胃黏膜接觸的時間。如果胃裡有食物,會降低藥物濃度,減弱藥效;而另一方面,食物能減慢胃排空藥物的速度,延長藥物與黏膜的接觸時間,因此在兩餐之間服用效果最佳。

胃黏膜防禦作用的損害是潰瘍形成的重要因素,強化黏膜防衛能力,促進黏膜的修復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環節之一,臨床常選用下列藥物。

(1)膠態鉍劑:商品名De-NoL、迪樂、德諾。其作用有:在胃內酸性環境下鉍與枸櫞酸之間的鍵開放,與潰瘍面的粘蛋白形成螯合鍵,在潰瘍面上沉澱下來形成覆蓋物,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對潰瘍的進一步刺激;抑制人體蛋白酶,如胃蛋白酶及由幽門螺桿菌產生的蛋白酶和磷脂酶對粘液層的降解;促進前列腺素分泌;與表皮生長因子形成複合物,聚集於潰瘍部位,促進再上皮化和潰瘍癒合;抗幽門螺桿菌等。膠態鉍劑對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大體與H2受體拮抗劑相似,主要優點在於能減少潰瘍復發率。不良反應較少,由於過量膠態鉍劑能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故嚴重腎功能不全忌用該藥。少數病人出現便秘、噁心、一過性血清轉氨酶升高等。

(2)前列腺素:喜克潰(ytotec)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廣泛套用的前列腺素製劑,其抗潰瘍作用主要基於其對胃酸分泌的抑制。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效果與甲氰咪胍大體相當,主要套用於非類固醇抗炎劑服用者,可以預防和減少胃潰瘍的發生。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腹痛和腹瀉,另外可導致出血和孕婦流產,因此孕婦忌用,該類藥物不作消化性潰瘍的常規治療藥物。

(3)表皮生長因子(EGF):EGF是一種多肽,由唾液腺、Brunner腺和胰腺分泌。EGF不被腸道吸收,能抵抗蛋白酶的消化,在黏膜防禦和潰瘍癒合中起重要作用。其不僅能刺激黏膜細胞增殖,維護黏膜光滑,還可增加前列腺素、巰基和生長抑素的釋放。胃腸外的EGF還能抑制壁細胞的活力和各種刺激引起的酸分泌。消化性潰瘍患者分泌的EGF比正常人少,吸菸和使用非類固醇抗炎劑能減少唾液腺分泌EGF而影響潰瘍的癒合。已證實口服EGF可使潰瘍癒合,EGF同類物的研究發展將可能用於潰瘍的治療。

(4)硫糖鋁(sucrafate):是硫酸化二糖和氫氧化鋁的複合物,在酸性胃液中,凝聚成糊狀粘稠物,可附著於胃、十二指腸黏膜表面,與潰瘍面附著作用尤為顯著,覆蓋於潰瘍面上之後,阻止胃酸、胃蛋白酶繼續侵襲潰瘍面,有利於黏膜上皮細胞的再生和阻止氫離子向黏膜內逆彌散,從而促進潰瘍的癒合。近來,從動物實驗和從人體研究中發現,硫糖鋁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並具有吸附胃液中膽鹽的作用,這些與促進潰瘍癒合有一定意義。

(5)左鏇多巴:其作用機制:①抑制多巴胺受體,從而降低胃酸的分泌;②能刺激胃腸道前列腺素的合成,使細胞內cAMP生成增多,穩定細胞膜,起保護細胞作用;③具有胃腸道血管擴張作用,改善微循環,增加胃黏膜血流量,防止胃黏膜衰變和加強細胞修復作用;④降低應激反應,減少應激性潰瘍的發生。左鏇多巴治療消化性潰瘍以每次0.25g,每日4次為宜。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慎用;青光眼患者忌用。

(6)其他黏膜保護劑有施維舒(又稱teprenone)和思密達二種藥物。

促胃動力藥

(圖)四時五藥促胃動力藥

促胃動力藥 如多潘立酮(嗎丁啉)、西沙必利、舒麗啟能等。能增強胃腸道蠕動,對反酸、噯氣和胃脹等有較好的療效。通常在餐前半小時服用,這樣當進食時,血液中藥物的濃度恰好達到高峰,從而充分發揮藥物作用。

消化不良、腹脹、噯氣、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反酸,可用促胃動力藥治療。目前臨床常用的藥物有四個:滅吐靈、嗎丁啉、西沙比立和紅黴素。這四個藥各有千秋,不宜混用。

滅吐靈又叫胃復安,興奮胃腸平滑肌,並對嘔吐中樞有作用,口服1個小時就起作用。口服劑量5~10毫克,一天三次,肌肉注射療效更快。但討厭的是錐體外系反應,即表現有肌震顫、下肢肌肉抽搐、斜頸等,也可有頭暈、嗜睡、泌乳等不良反應。

嗎丁啉作用與滅吐靈相似,口服半小時生效,劑量10~20毫克,一日2~4次,肌肉、肛門給藥都可以。副作用有口乾、腹瀉、皮疹。

西沙比立止吐作用差,用於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便秘效果好,口服劑量10~20毫克,每日2~4次。副作用可能有腹瀉、乏力等。

紅黴素用於糖尿病“胃癱”、潰瘍病、慢性胃炎效果好。近年來發現紅黴素為胃、小腸運動原刺激物,並能抑制幽門彎曲菌,治療潰瘍病、慢性胃炎效果更好。有肝功能障礙病者不宜用,也不能作為胃動力藥首選。

常識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等主要臨床表現為“痛、脹、呃”,胃脘冷痛,得食痛減,遇冷加重,飲食減少,呃逆,反酸,大便時乾時稀等症狀,均屬於人體陽氣虛弱的範疇,習慣上簡稱為慢性胃病。往往反覆發作,病史超過兩年,發作有明顯的季節性。秋冬季節發作加重,每次發作持續時間長,春夏季節則發作有所減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