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燈影

四川燈影從現存資料看,在清乾隆時期就已十分成熟。據載,綿陽歷史上可知的最早的燈影班為永定場槐樹店趙鏡海於乾隆六年(1741年)起班的蘇州燈班。

一簾燈影唱高樓,宛轉歌喉度曲幽。
阿堵傳來神畢肖,果然皮里有春秋。
這首成都《竹枝詞》是對四川燈影藝術魅力及特徵的極好概括。
四川燈影從現存資料看,在清乾隆時期就已十分成熟。據載,綿陽歷史上可知的最早的燈影班為永定場槐樹店趙鏡海於乾隆六年(1741年)起班的"蘇州燈"班。而趙鏡海為燈影世家,他本人小時候在南部就為燈影藝人,來綿陽建燈影班是重操舊業。 其從藝生涯及藝班發展歷史當可再往前追溯.
發展歷史
清代著名四川籍文人李調元有"影燈戲"詩:
翻覆全憑兩手分,無端鉦息又鉦聞,
分明奪地爭城戰,大勝連年坐食軍。
李為四川錦陽羅江縣南村(今屬安縣寶林鄉)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五十一歲以前,在外省作官,晚年返鄉潛心寫作。"影戲燈"詩將乾隆晚期錦州農村皮影戲班演出情況寫得貼切生動,韻味無窮,沒有皮影藝人精湛嫻熟的技藝和對這種技藝的熟悉了解是難以寫出來的。故此,四川皮影在清以前應該有一個漫長的孕育期和生長期。據四川大學博物館汪玉祥先生的推測,四川燈影的來源,有以下幾種途徑:
四川本土本有皮影,這種皮影已無跡可考。明末清初,張獻忠、劉文秀等農民起義軍把湖北皮影帶到川北地區。康熙年間,雲南皮影隨著吳三桂的軍隊傳到四川。從東部和南的外省皮影,與四川原有的皮影碰撞融合,在貧窮的川北山鄉形成了一種老藝人口耳相傳的川北"土燈影"和"渭南影子",並於清朝嘉慶年間傳入川西。鹹豐年間,川西民間藝人以川北"土燈影"為基礎,吸取了陝西"渭南影子"精雕細刻的優點,創作了被外國人讚譽為"最複雜的皮影",即成都皮影
四川皮影可分為三大類:
一、成都燈影
民間藝人習稱為"成都京影戲",據說取自"來自華北京城",或"可與京城皮影媲美"意。成都燈影的影偶以半透明的黃牛皮(俗稱"亮皮子")為原料,一般體形較大,個別大影人高達1米。由於體大皮厚,在製作時少用刀刻鏤,而是用40多種(據說全套工具共300餘種)鐵工具鏨,四川人稱"鏨燈影"。以鏨金石之功鏨牛皮,其影偶質地之堅可想而知。著名刻手有鍾長興、仲煥章、劉洪順等。成都影偶的分段與關節比北方影偶多。多在頭帽處分段,以便根據劇情需要更換頭冠;在手掌與手指之間增加活動關節,使手部更靈活,更便於表演細膩的情態和高難度的武打動作。成都燈影還將北方影戲鬚髮同頭面聯結雕刻的方式改為軟鬚髮,這一改動為影偶操縱技巧的發揮提供了更大的空間。"無論是文場的起臥坐立,俯仰顧盼,捋須撩袍,端帶撣塵,還是武場的打鬥殺伐,騰雲駕霧,飛檐走壁,無不神情入化,絲絲入扣,令人叫絕!平面的影偶,經藝人之手,頓時富有立體感。至今成都人口中還有一句歇後語叫'燈影把子──扯渾(音kǔn)了,'就是讚揚那些把影人提得活生生的名手。"
明末清初成都著名的"春樂園"影戲班中影人提手唐芳,外號"唐麻子","自少至老,提燈數十年,得心應手,熟極而化,提者推為巨擘。" 成都燈影在影偶的造型設計上借鑑川劇的表現藝術,同時汲取了蜀錦刺繡、藍印花布、四川年畫等民間工藝美術的藝術手法,形象栩栩如生,地方風味濃郁。
以臉譜造型為例,成都燈影除與各地皮影臉譜一樣多用五分臉外,少數文武旦與神話人物為八分臉,充當道具的神佛像用十分臉,孫悟空、包公、二郎神用專用臉。人物臉面均天庭飽滿,下巴圓曲。與北方影人削額尖頜、有稜有角的臉譜造型形成鮮明的對照。更為特殊的是成都燈影;變臉"臉譜,用一張"滿臉"(鏤空或雕花、敷彩相結合的處理手法多用淨、醜一類角色。)放在一張空臉(主要藉助於線條的組合變化來雕刻的臉譜,近似於戲劇中的生旦角色造型)上,系在耳際,隨劇情變化而自由翻蓋。這是川劇"變臉"技法在燈影中的運用。
成都燈影班人數較多,有"七緊八慢九稍停"之說,而實際上大的影班往往多達十二、三人。唱腔均用川劇調,自提自唱,一專多能。劇目豐富,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之說 。
二、川北燈影
川北燈影又分為"土燈影"和"陝燈影"。
土燈影顧名思義是川北土生燈影。影偶長約一尺五六,臉譜以陰紋為主。造型較粗笨,雕工較粗糙,人物頭上是光頭,和木偶、大戲一樣,演出時臨時加戴帽子、插翎子旗靠等,演唱時,生、旦、淨、末、醜一人唱一角,走影子由另人擔任。樂隊還要七、八人。故編制在十六、七人以上。此影子大多流傳於南充、廣元、合川的沿嘉陵江流域一帶。
陝燈影又稱"渭南皮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相傳,清乾隆年間,陝西渭南地區有一楊姓皮影藝人來到川北,在西充縣槐樹場安家傳藝,其皮影技藝很快在川北傳播開來。川北燈影在造型和形制上和北方皮影相近。臉譜以陽刻為主,透光明朗,映在燈光照射的紗幕上,絲毫畢現。然而在唱腔上都仍是川劇唱腔,並且是自提自唱。川北皮影劇目豐富,多為連台本的條綱戲,擅長《三國》、《水滸》、《西遊》、《封神》等民間神話故事戲。也上演部川劇劇目。演出活動自清以來,一直活躍在沿嘉陵江流域的閬中、南部、西充、南充各縣。據不完全統計,川北燈影有大小影箱約60個以上。 著名皮影藝人有王文坤、何正同等。
三、紙燈影
此類燈影專供小孩逢年過節玩耍,用紙雕刻,彩繪敷油(桐油),刀法粗獷,設色簡練,節日氣氛濃厚,高約16.5──20厘米,比川北燈影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