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林跳鼠

四川林跳鼠

本種為珍稀古老物種,幾十年來零星採集到一點標本,種群數量不多,依賴於生存環境的穩定,分布間斷。

基本信息

簡介

ZapussetchuanusPousargues,1896,Ann.desSci.Nat.Zool.,1(8)):220(模式產地:四川)

【學名】EozapussetchuanusPousargues,1896

【別名】四川林曉跳鼠,森林跳鼠僵老鼠,中國林跳鼠,林跳鼠,曉跳鼠等。

【英文名】Sichuanjumpingmouse

野外鑑別

小型的森林跳鼠,後肢發達,較前肢甚長,尾約為體長的1.5倍,覆被稀疏短毛,可見鱗片,尾端無長的毛束。

體呈黃褐色,自吻、頭頂、體背到臀部的中央,具一條寬的暗黃褐或棕褐色帶。體側呈棕黃、銹棕或褐黃色,腹毛純白色,有的個體胸部和背部中央有一狹窄的棕黃或淺黃色的縱紋。尾毛雙色或單色,尾端有白色尾梢,或有黑褐色的小毛束。足白色。

形態特徵

體重10~22g,體長70~100mm,尾長95~150mm,後足長25~33mm。顱長2l~22.6mm;顴寬11~12.5mm;眶間寬3.7mm左右;齶長10~11.1mm;乳突寬10.3~10.9mm;上頰齒列長4.5~5.4mm。

顱吻部長。鼻骨前端遠超出上門齒前緣。頂骨上部略為拱起,向後傾斜;頂骨前方至吻端幾乎平直。眶前孔大。顴骨細長,前端向前延伸與淚骨相連線。腦盒處高約7~7.5mm,約為顱長的33%。上門齒幾乎垂直,前面有溝。門齒孔短而窄。齶骨較長,其後緣與第3上臼齒後緣約在同一水平線上。聽泡較為發達。第1上前臼齒的齒冠幾乎呈圓形,其前緣有1明顯的溝。第1上臼齒稍大於第3上臼齒。第3上臼齒約為第2上臼齒的3/4大小。第1和第2上臼齒外側均有5個齒葉,第3上臼齒外側僅有4個齒葉。3枚下臼齒內側各有4個明顯的齒葉。

生活特性

主要棲息于海拔2480~4100m高山森林的林緣灌叢草地,喜歡在高山地帶林中溪旁附近活動。通常能挖掘洞穴或利用別的動物的棄洞作為隱匿場所。主要在夜間活動,以漿果、種子、真菌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無貯食習性。善跳躍,一次能跳2m遠,其尾在奔跳時起平衡作用。有冬眠現象。

地理分布

我國的特有種,已知分布於青海門源、同德、班瑪、久治、治多、雜多、澤庫、循化,甘肅岷縣、臨潭、草尼、舟曲,四川峨眉山、若爾蓋、馬爾康;雲南中甸、維西,陝西的南部山區等地。

四川林跳鼠四川林跳鼠

經濟意義

本種是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數量稀少,分布間斷,特別是在分類學和動物地理學方面有較大的學術價值,應加強研究和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