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震[唐代中期名臣]

嚴震[唐代中期名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嚴震(724年-799年7月26日 ),字遐聞,梓州鹽亭(今四川鹽亭)人。唐代中期名臣。 嚴震出身世代農家,早年捐財得官,擔任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僚。歷任渝州刺史、鳳州刺史,政績被舉為山南第一,朝廷賜爵鄖國公。建中三年(782年),嚴震升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奉天之難”時,嚴震派兵迎接唐德宗入梁州。鏇即進封馮翊郡王。他勸課農桑,以供給六師。長安光復後,進位檢校尚書左僕射。隨後,出任興元尹。貞元十二年(795年),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 貞元十五年(799年),嚴震去世,年七十六。追贈太保,諡號“忠穆”。《全唐詩》錄其詩一首 。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捐財得官

嚴震出身於務農世家,其家族憑藉財力在鄉閭間聞名。唐肅宗至德、乾元年間(756年—760年)以後,嚴震多次拿出家財來資助邊軍,因此獲授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縣潼川鎮)長史、王府咨議參軍。後經東川節度判官韋收的推薦,嚴震被劍南節度使嚴武任命為合州(治今重慶合川市區)長史。嚴武移鎮西川時,任命嚴震為押衙,又改任恆王(李瑱)府司馬。嚴武由於和嚴震是同族的緣故,因而將軍府中許多的事務委託給他辦理。後加授試任衛尉、太常少卿、銀青光祿大夫等職。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嚴武病逝,嚴震被免官還鄉。東川節度使李叔明到任後,上奏任命他為渝州(今重慶市)刺史,嚴震因為李叔明是“中外之姻”,為避嫌而稱病請辭。 山南西道節度使張獻誠(或為張獻恭)再次上奏任命他為鳳州(治今陝西鳳縣)刺史、山南西道節度副使,加侍御史。適逢母親去世離職。後被起復原職,並充任興、鳳兩州都團練使,嚴震請辭未獲允準,被加授為殿中侍御史。後經多次升遷,加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兼御史中丞,封馮翊郡公。 嚴震為政清明嚴格,興利除害,受到遠近之人的稱讚。

建中初年(780年),司勛郎中韋楨出任山、劍黜陟使,考察山南、劍南等道地方官吏的政績。韋楨認為嚴震的政績為山南道第一,唐德宗李适評其考績為上等偏下 ,進封他為鄖國公。嚴震在鳳州十四年,善政不改。

奉迎德宗

建中三年(782年)十一月,嚴震接替賈耽擔任梁州(今陝西漢中)刺史,兼任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度觀察等使(山南西道節度使)。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朱泚在京師長安(今陝西西安)僭號稱帝,德宗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朱泚令心腹穆庭光、宋瑗等人引誘嚴震一起反叛,嚴震聚集眾人,將穆庭光等人殺死。

興元元年(784年)二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與叛軍聯合,德宗籌劃逃亡山南一事。嚴震聽說後,馬上派遣官吏快馬呈表到奉天,以迎接德宗。他先令大將張用誠率兵五千到周至縣護駕,德宗聽說後很高興。但在不久,張用誠被叛軍引誘,意圖反叛,使德宗頗感憂慮。此時,嚴震又派牙將馬勛前來迎候,德宗召見馬勛,對他說明此事。馬勛自請前往平亂,計擒張用誠。嚴震將張用誠亂棍打死,又讓張用誠的副將領兵去迎候德宗。德宗乘車進入駱谷時,李懷光派數百名騎兵來襲擊,山南軍將其擊退,使德宗得以獲免。不久,德宗加嚴震為檢校戶部尚書,進封馮翊郡王,賜予實封食邑二百戶。 三月,德宗抵達山南西道的首府梁州,嚴震親自率軍至清涼川迎接 。

山南素來貧困,糧食供給困難,宰臣商議懇請德宗去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嚴震上奏說:“山南與京畿相接壤,李晟正在謀劃收復京師,需要六軍的聲援。如果陛下前往西川,那么李晟就看不到收復的日子。希望陛下仔細考慮。”群臣商議沒有結果,適逢李晟遣使懇請德宗駐軍梁、漢一帶,以謀劃收復,德宗才決定留駐梁州。梁、漢之間的人們還處在刀耕火種、以采穭為生的時候。山南西道雖然有十五個郡,但稅賦還不如中原的三個縣。自從安史之亂後,此地常被山賊搶掠,人口也流散大半。等到行在(指天子臨駐之地)六師駐紮此地,嚴震設法規勸課稅、聚集財富,在不擾百姓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使稅賦供應得以滿足。

五月,李晟率軍收復長安 ,德宗準備返回京師,加授嚴震為檢校尚書左僕射。隨後,朝廷又升梁州為興元府,任命嚴震為首任興元尹,加賜予實封食邑二百戶。

榮加使相

貞元元年(785年)十一月一日,嚴震入朝覲見德宗。十一日,德宗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嚴震與河中節度使渾瑊、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奉國軍節度使駱元光、邠寧節度使韓游瑰、渭北節度使唐朝臣、奉誠軍節度使康日知等大將陪同祭祀 。

貞元八年(792年),吐蕃再次入侵,相繼進攻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涇州(今甘肅涇川北)等地。嚴震主動出擊,於芳州擊敗吐蕃,又攻取黑水堡,焚毀吐蕃的軍糧積儲。

貞元十二年(796年)正月,朝廷加嚴震為檢校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相)銜。

病薨理所

貞元十五年(799年)六月十九日 (7月26日),嚴震病逝於任上,終年七十六歲。德宗為他輟朝三日,追贈太保,諡號“忠穆”,賜予助喪的布帛、米粟不等。等到嚴震的靈柩將要運抵長安,德宗令百官依次前往嚴震在長安的家中弔唁。

主要成就

政績卓著:嚴震擔任鳳州(治今陝西鳳縣)刺史十四年,善政不改 。他為政清明嚴格、興利除害,受到遠近之人稱讚 。其政績被山、劍黜陟使韋楨認為是山南道第一,唐德宗李适也特賜上等偏下之考績 。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後,勸課農桑、徵集財富,既能保證稅賦供應,又使百姓少有怨言 。

忠心朝廷:“涇原兵變”後,嚴震拒絕叛軍首領朱泚一同叛亂的邀請,以表忠心 。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叛亂後,嚴震主動派軍迎接德宗至山南西道。正是在山南軍的護送下,德宗得以順利抵達梁州(今陝西漢中) 。在宰相請求德宗前往蜀中腹地的成都府(今四川成都)時,嚴震認為即將收復長安的大將李晟需要德宗的聲援,反對入蜀之議,最終使得德宗不再遷駐 。

擊破吐蕃:貞元八年(792年),嚴震派軍於芳州擊敗吐蕃,又攻取黑水堡,焚毀其糧儲 。

人物評價

柳宗元:相國馮翊王公(應去“王”字),功在社稷,德在生人。 ( 《送班孝廉擢第歸東川覲省序》)

權德輿:①內竭忠力,外修班制。匡戴藩輔,勤勞王家。安危注意,終始尊任。明德大烈,為信臣龜龍者,其惟太保馮翊王乎! ( 《贈太保嚴公墓志銘》)②憲憲馮翊,平康正直。柔嘉強毅,允是三德。端誠啟迪,有大勛力。河池理平,物遂其生。漢中經武,人悅是舉。智慧型捍患。忠以衛主。謀猷既臧,翼戴以恭。黃道捧日,卿雲從龍。梁山斯峻,碩德斯鎮。雕戈金鉉,戎輅相印。時惟元老,克葉昌運。方壯其猷,天胡不憗。塗芻即遠,金石傳信。作銘元堂,永識休問。 ( 《贈太保嚴公墓志銘》)

趙元一:駕次漢中,梁洋節度嚴震,草創朝廷,盡忠社稷,位兼中外,銓敘群材。行在肅然, 遠近忻慕。四方貢賦,如百川之奔東海也;南方士庶,如岐陽之輻輳焉。 ( 《 奉天錄 》)

劉昫:①嚴震立功,其道也顯矣。 ( 《舊唐書》)②武為士子,震作純臣。 ( 《舊唐書》)

宋祁:皋(韋皋)、建封(張建封)、弘(韓弘)本諸生,震興田畝間,未有以異人,及投隙龍驤,皆為國梁楹,光奮一時。使不遭遇,與庸夫汩汩並胔而腐可也。 ( 《 新唐書 》)

蘇轍:郢(高郢)文臣,震功臣也。 ( 《 龍川略志 》引)

晁補之:蓋震之薦士,牽於親愛而不思。德宗聽言,重以舊功而輕授。君臣之過皆微,而政事之所害大矣。 ( 《舊唐書雜論》)

張綱:昔韋皋治蜀、張建封治徐、嚴震治鳳,率以久任而成功名,未聞數變易也。 ( 《 解潛 再任荊南鎮撫使》)

胡三省:嚴震鎮興元,德宗播遷,震有迎奉之功。 ( 《 資治通鑑 》注)

李慈銘:夫自來賢傑,孰不興於卑微,而子京(宋祁)獨有感於之數公者,以唐代重進士制科,數公皆書生不由科第,因時自奮,為中興名臣,身備將相,以福壽終,故特有慨於科目之限人。……嚴忠穆臣節最著,德宗奉天興元之變,最為有功;而其入官,以農家子數出資助邊,得為州長史,稍用才能,至節鎮闊國公。……故國家屯蹇之際,誠志士屈抑自信之時也,要不能不階尺寸,白為風雲。如韋以隴州,張以馬燧之薦,嚴以韋稹之治狀,韓以外家,否則山澤終槁,若數公者,正未可淒指矣。 ( 《 越縵堂讀書記 》)

逸聞趣事

鹿鳴人隕

嚴震家鄉所在的釜戴山,只要有鹿鳴,嚴家必定有一個人死。有一天,有一個表兄與嚴震對面坐著。又聽到鹿鳴,他的表兄說:“釜戴山中鹿又叫。”嚴震說:“這回多半要應驗到表兄身上。”他的表兄立刻說:“我不是嚴家子弟呀,該是三兄與四兄吧。”沒過幾天,嚴家子弟中果然有一人死亡。

才識過人

嚴震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時,有一個人向他討要三十萬錢,舉止傲慢。嚴震叫來兒子嚴公弼等人問怎樣處理。嚴公弼說:“這實在不行啊,總是這樣,就敗壞風俗了。您不值得答應他。”嚴震生氣地說:“你一定要毀掉我這門風。只能夠勸我多做好事,怎么能夠勸我吝惜金錢呢?況且此人不申辯理由,就向我要三百千(三十萬)錢,確實不一般。”於是就命令手下人如數給他。三川有識之士,見嚴震如此愛才,都爭先恐後歸附他,也不敢輕易有過分要求。

不殺而異

據蘇轍回憶,宋英宗治平(1064年—1067年)年初時,他在東京,曾夢到自己入三清殿,殿上有老子像,高三二尺,相貌非常奇怪,可以和人說話,去問他的人有很多。蘇轍也前去拜謁詢問,老子問蘇轍:“你知道楊綰嗎?”蘇轍回答:“是唐朝的賢相。”老子又問:“你知道高郢、嚴震嗎?”蘇轍回答:“高郢是文臣,嚴震是功臣。”老子問道:“三人誰更賢能呢?”蘇轍回答:“高郢、嚴震雖然賢能,但他們比不上綰很遠啊!”老子說:“這些人都位至宰相,但楊綰未至上壽,而高郢、嚴震都在耆艾之年才死,你知道原因嗎?”蘇轍說:“不知道。”老子回答:“楊綰喜歡殺生,而高郢、嚴震都不喜殺生,這就是他們不同的原因。你要記著!”蘇轍在夢中本來不懂三人的好壞,醒後閱讀《唐書》,三人的官秩、壽考他都信,唯獨沒有見到老子所說的好殺與否。

個人作品

《全唐詩》錄其《聞鹿鳴互謔》一首 。詩雖平淡,卻頗為諧趣,並昭示了鹽亭的古老生態。

家族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曾祖父嚴豐官至劍州司馬。
祖父嚴和本官至雙流縣尉,追贈遂州刺史。
父親嚴審綱累贈尚書左僕射。
——配偶蘇氏封武功郡夫人,劍州長史蘇束之之女。
王氏封沂國夫人,試左千牛衛長史王舟之女。
子輩長子嚴悈官至河中府士曹參軍。
次子嚴協官至殿中侍御史、劍南西川節度推官。
嗣子嚴公弼官至國子監主簿,封會稽縣男。
幼子嚴公貺善文學。

( 家族成員參考資料 )

史料記載

《全唐文·卷五百五·贈太保嚴公墓志銘》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八十三》

後世紀念

墓址

據《大明一統志》記載,二嚴(嚴震、嚴礪)節度使墓位於潼川州負戴山下。 此墓今仍存於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雲溪鎮西的高山國家森林公園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