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四中

嘉善四中

嘉善四中創辦乾1953年9月,校名為“魏塘補習班”,1957年9月更名為“魏塘鎮文化補習學校”,1958年3日改為“魏塘民辦初級中學”,1972年3月,學校由民辦轉為公辦,1974年開始,在原有國中的基礎上,增設高中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1986年10月改名為“嘉善縣第四中學”。1993年初高中分離後,成為一所初級中學。其中1995年增加計算機套用和電算化會計2個專業。於99年結束不再招收學生。

基本信息

師資隊伍

全校教職工112名,專任教師100名,專任教師中有高級教師13人,中學一級教師53人,中、高級教師占專任教師的68.8%。專任教師中有本科學歷66人,占68.8%;大專學歷30人。縣名師工程導師4名,市學科帶頭人1名,縣學科帶頭人5人,教學能手17人,有市級教壇新秀1人,縣級教壇新秀4名,縣、市優質課獲獎者15人。

教學裝備

學校各類專用教室基本配全,學校各教室配有閉路電視系統,均配有實物投影儀。現有多媒體教室2隻,電腦房兩堂(58台電腦)語音教室二堂,實驗教室五堂(物2,化2,生1),音樂、美術勞技教室各一隻。教師用電腦15台。學校還配有數位相機、筆記本電腦、攝像機等設備。

計算機配備,教學儀器、電教設備配備達到省定一類標準。音、體、美、勞、衛器材、圖書基本達到省定標準。

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有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抓好學生行為規範教育,進行班級十項評比活動(十項中包括學生行為、紀律、衛生等),這一工作幾年來一直持之以恆。建立起了社區、家庭、學校三結合的德育網路,我校與解放社區、羅星社區和公安局巡特警大隊、縣老幹部局等九個單位為共建單位,並開展經常性的活動。德育工作成效明顯。

教學工作

全面推進素質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2000年至2003年三年平均保留和完成率97%以上,錄取重點高中絕對人數居全縣第一,學生參加各類學校競賽成績突出。

2000年全國國中教學競賽獲市團體三等獎,省國中自然學科競賽獲市團體一等獎;2001年全國國中教學競賽獲市團體二等獎,省國中自然學科競賽獲市團體優勝獎;2002年全國國中教學競賽獲市團體優勝獎,省國中自然學科競賽獲市團體二等獎;2003年全國國中教學競賽獲市團體優勝獎,省國中自然學科競賽獲市團體二等獎,一學生獲省二等獎。

教育科研

2000年被命名為市教科研基地。一批骨幹教師具有獨立研究課題的能力。近3年來,全校教師在省、市、縣論文評比中有2篇獲省三等獎,有60篇獲市一、二、三等獎,有95篇獲縣一、二、三等獎。

近三年來,學校共有立項課題40項,其中省級1項,市級5項,縣級34項,已經結題的有31項。

現有立項課題11項,其中校級課題1項、縣級課題9項、市級課題1項、省級課題1項。

課外活動

縣三好杯田徑運動會,2000年團體第三名,2001年團體第一名,2002年團體第四名。2003年團體第四名。在縣小杜鵑藝術節,艦模比賽,車模比賽,勞技創作比賽,青少年創新大賽中,都獲得較好成績。2003年參加縣小杜鵑文藝匯演,獲舞蹈二等獎、聲樂二等獎、器樂二等獎。

學校新址

2007年9月,浙江中房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的嘉善四中新校址方案通過評審。新校址預計2009年底建成,2010年投入使用。

新校區位於魏塘鎮環城北路以南,環城東路以西。新建的嘉善四中,具有“設計理念新,資金投入大,學校規模大,教育設施全”的特點。項目按浙江省九年制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I類標準設計建造,學校規模共48個教學班,招收學生2400人。總投資8355萬元。用地面積85466平方米(128.31畝),總建築面積27000平方米,有設計新穎、獨特、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的教學樓、行政樓、實驗樓、綜合樓、食堂,並建有可容納600多人設備先進的多功能報告廳、面積達1925平方米的體育館和400米塑膠田徑運動場。建成後將是到目前為止嘉興市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初級中學。

校史拾遺

嘉善四中,辦學延革可追溯到1953年9月。現為浙江省首批示範初級中學(2002年)、嘉興市文明單位(2001)、嘉興市教育科研基地(2001年)、縣紅旗黨支部(2002年),是市縣有一定影響的初級中學。五十六年發展歷程,可分三階段:

草創階段(1953.9-1957.7)

1953年9月,為滿足建國後年青一代對文化學習的渴求,魏塘鎮倉橋居委會主任楊玉棠、從朝鮮戰場歸來的吳祖成辦起了“嘉善魏塘鎮補習班”, 性質民辦,縣教育局批准、備案、管理。楊玉棠任校長,吳祖成任教導主任,教員有高中畢業的張以江與盛蘊華2人。

學校設在魏塘鎮西門太平橋西堍北面,系土改沒收的地主房舍,占地面積半畝左右,有教室兩間,禮堂一間(40平方米),一片半個籃球場大小的運動場地。學校設施簡陋,無黑板,以地主家的黑屏風代之;無課桌,用門板搭之;無凳椅,學生自帶。

學員以高小畢業生為主,第一期招兩個班,100餘人。

1957年,“嘉善魏塘鎮補習班”升格為“嘉善魏塘鎮文化補習學校”,有高中補習班1班、國中高小補習班各2班。學校向太平橋東堍擴展,得地主沒收石庫門房舍一處,共占地450餘平方。除本校教師授課外,還以收音機收聽廣播學校教學為教學手段。音樂課連風琴也無,口頭教唱。

坎坷階段(1957.9-1978.8)

1958年,時任嘉善二中教導主任的嘉興人王允中調任校長。為了迎接大躍進,為培養農機化工技術人員,將補習學校改為“嘉善縣魏塘工業學校”,從全縣國中生中招生。校址搬到西門學東大街。1959年上半年,學校搬至市河南大禮堂下塘(後為嘉善光明越劇團所在地),1959年8月,學校遷至現址:東門大街527號(原魏塘棉紡廠處),易名為“嘉興縣魏塘民辦中學”,乾窯民辦中學併入,農機專業撤併至嘉興工專。時規模9個班,220餘名學生。歸魏塘鎮管屬。

1960年2月,王允中在反右傾運動中被“拔白旗”,調嘉興南匯中學任教,馮志仁繼任校長。7月,學校第一屆國中畢業生出校。

嘉興縣教育局為充實師資,從各校調潘文炎、劉高、沈富春、陳志剛、吳銘熙等9名公辦教師執教,經濟上一定程度形成民辦公助的格局。8月調嘉興縣教育局人秘股長葉漢超任一中魏中聯合(時魏塘民辦中學無獨立黨支部)支部書記,劉家琦任教導主任,袁銘三任總務主任。

1961年8月,何達明從天凝中學調入魏塘民辦中學任校長。時日艱難,在“大辦農業,大辦糧食”口號下,學校緊縮16歲以上超齡生,約百名學生返鄉務農。當時學校規模7個班,占地3畝余,有不規則籃球場一片,大辦公室一間,樓上樓下教室用房23間,住校生10餘人。教學設施簡陋,籃球排球共3個。

1963年,為解決工商界子女讀高中的問題,魏塘民辦中學招收61名高中生。英語、物理、化學等學科缺師資,嘉善中學大力支持,派師授課。

1965年7月,學校第一屆高中生畢業,13名錄取在杭大、上海水產學院等院校。何達明校長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工作組抽調離校,團幹部沈富春臨時主持校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學校陷入癱瘓。為迎合潮流,學校改名為“紅心中學”, 歸羅星公社管屬。

1967年至1968年,學校占地面積擴大,將原縣委黨校外的3畝荒地歸入名下,總占地面積9畝左右。

1970年羅星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在“工人階級領導一切”口號下派由嘉善米廠、嘉善油脂廠、嘉善釀造廠、嘉善食品廠共同組織的工人毛澤東思想宣隊進駐學校;後在“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口號下,派出以公社革委會常委薛玉生為首的貧下中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領導學校“鬥批改”,成立學校革委會。薛玉生為主任,學生領袖方雲、領導幹部代表沈富春為副主任。羅星公社黨委批准學校單獨成立黨支部,書記為貧宣隊油車大隊的姚福根。革委會組織師生翻建破舊教室,師生摜坯10萬,燒製成磚,翻新18個教室。

1971年12月,經縣革命委員會批准,學校易名為“嘉善縣魏塘中學”,從民辦性質轉為公辦,歸魏塘鎮管轄。邱俊驊任黨支部書記兼革委委會主任,沈富春、朱茂高任黨支部委員兼革委會副主任。

1973年增潘巧麟副主任、何達明任副書記。

1974年9月開始招收兩個班全日制高中生。

改革開放階段(1978- )

1977年,何達明恢復魏塘中學校長兼書記,沈富春為副校長兼支部委員。

1978年,為加強領導班子,縣教育局抽調嘉善一中教導主任徐文煜任嘉善魏塘中學副校長。是年全國恢復高考,據嘉興地區(含湖州市)教育局長會議公布,全地區69所參加高考的學校,按上線比例(以高一新生數與高線數比),嘉善魏塘中學第九(全縣第一)。浙江日報發表了反映該校高考奇蹟的報導《雞棚里飛出金鳳凰》,縣內外學子紛紛來校求學。

1979年,胡錚任教導主任,王德華任教導處副主任,沈力新任總務處副主任(直至2001年5月退休)。1981年教育局任命嘉善一中高中地理教師鍾英武為魏塘中學副校長。

1982年4月,何達明調任嘉善光明越劇團任團長、書記,徐文煜任支部副書記、副校長主持學校工作。

1983年教導副主任王德華升任校長。 1984年8月徐文煜調嘉善技校(嘉善城鎮職業中學)任校長,教導主任胡錚任副校長。

1985年至1986年,學校乘農村土地承包調整之際,以“整體吃進,分批辦手續” 的方法(當時學校征地一次不能超過3畝),擴大占地18畝,使學校有了最低要求的帶環形跑道的運動場地和一片煤渣籃球場。

1986年1月,王德華公出車禍去世。10月,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嘉善縣魏塘中學升格為“浙江省嘉善縣第四中學”, 胡錚任校長,沈富春任書記,金曉鍾任教導主任。

1987年8月,金曉鍾任副校長,調善西中學校長賈靖華任教導主任。

1988年9月,胡錚調教育局基教科任科長,原嘉善三中校長金勤富調任嘉善四中校長。1989年9月,為加強德育,教育局任命鄭以吉為政教處主任。

1989年學校有國中8個班,高中6個班,在校學生603人,教職工 94 人。

1990年8月,嘉善三中教導主任俞文龍調嘉善四中任副校長,同年12月,從江西上高中學調來的潘克非任校長,金勤富任書記。8個月後潘克非調任嘉善二中校長。

1991年8月俞文龍被任命為校長,賈靖華為副校長。姜玉潔為教務主任,何煜萍為副主任。

1992年7月,嘉善二中書記孫春旭調任四中副校長。由於嘉善普通中學初高中分離改革,魏塘鎮國中段義務教育五分之三由嘉善四中承擔,四中高中部最後一屆1993年7月完成歷史使命。從74年至92年,招2869名全日制高中生,雖不是重點中學,但文理升學率在市縣屢創佳績,並為嘉善社會經濟培養大量有為人才。較為傑出的有1981屆畢業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沈兆雷(該所有12位兩院院士、400餘博碩士)、美國飛彈晶片專家俞品高和1982屆的參與“神七”航天研究的侍嵐青等。還出了駐泰大使館一等秘書吳文華(83屆)、外交部副部長秘書許祥林(83屆)、省委宣傳部幹部處處長徐文俊(83屆)、湖州市委副秘書長王志方(81屆)等人才。

1995年7月,教育局調“嘉興市南湖百傑”姚莊中學校長杭其中任校長,賈靖華為書記,孫春旭、姜玉潔為副校長。校門從東門大街527號移至談公南路150號。

在其後的8年中,學校發展迅猛,成為浙江省首批示範初級中學(2002年)、嘉興市文明單位(2001)、縣紅旗黨支部(2002年)、嘉興市教育科研基地(2001年),是市縣有一定影響的初級中學。學校有32個教學班,1938名學生,教職工112人。學校占地面積擴大為17475平方米(26.23畝),教學及輔助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9959平方米,商業出租房1427平方米。圖書館藏書從6000冊上升為59773冊。有300米的環形跑道操場一片。學校德育以師德建設為核心,以班主任隊伍建設為突破口,以年級管理為抓手,抓好“警民共建立交橋工程”(與縣巡特警大隊、老幹部局、縣博物館、三個居委會、農業銀行、二個幼稚園、厙浜村等省市文明單位共建文明)與校園文化工程,抓實行為養成教育、普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智育以教研組建設為根本,實行領導蹲點實抓制、教學變數考核制、組內績效捆綁制,教學問題科研化等措施,教學質量(升考、學科競賽)上升到與嘉善一中平起平坐的位置。《國中生語數能力可持續發展諸因素的實踐探究》成為本校首項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並獲嘉興市教科成果二等獎。

2003年7月,杭其中調任嘉善第二高級中學書記,賈靖華調任縣教育局教科室主任,魏塘中學校長張金根調任嘉善四中校長、書記。姜玉潔、計衛良任副校長,黃競浩任專職副書記。學校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生態德育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從認知、行為、情意三個層面,切實開展基礎德育主題活動。教學上以“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宗旨,進行課改實驗,開展學生評價改革,成為市課改先進集體。朱文芳主持的嘉興市重點課題《中學生作文評價研究與實踐》獲市教科成果一等獎,基教成果二等獎。

2006年7月,嘉善電大書記錢海燕任校長,三中校長張建榮任書記,黃競浩徐靈興任副校長。張金根調嘉善縣信息技術工程學校任書記。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魏塘鎮人口劇增,國中教育的現代化,促成嘉善四中的遷建。該項目於2008年4月25日經縣發展和改革局批准正式實施,並於2008年被立為省重點工程。新校區位於魏塘鎮環城北路以南,環城東路以西。新建的嘉善四中,具有“設計理念新,資金投入大,學校規模大,教育設施全”的特點。項目按浙江省九年制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I類標準設計建造,學校規模共48個教學班,招收學生2400人。總投資8355萬元。用地面積85466平方米(128.32畝),總建築面積27000平方米,有設計新穎、獨特、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的教學樓、行政樓、實驗樓、綜合樓、食堂,並建有可容納600多人設備先進的多功能報告廳、面積達1925平方米的體育館和400米塑膠田徑運動場。建成後將是到目前為止嘉興市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初級中學。

對於一所學校的發展,五十六年只是彈指而已,特別是走出動亂後的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更是日新月異。嘉善四中從昔日區區補習班發展為在縣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現代化學校,令人感嘆欣慰。

(本文寫作前後,採訪了吳祖成、沈力新、何達明、沈富春、徐文煜、孫秀英等領導和前輩,寫成後又徵求嘉善四中現任領導黃競浩(因在校工作時間長,並主編89-08的校史)及以上幾位歷任領導的意見,並在修改後認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