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弦牌子曲

單弦牌子曲

單弦牌子曲簡稱單弦。清末民初由北京傳入河北的一些中等城市,在茶樓、茶社演出。

相關信息

單弦牌子曲
拼音:dān xián pái zǐ qǔ
解釋:1.見"單弦"。
類別:曲藝
地區:北京
編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Ⅴ-49
申報地區或單位:北京市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西城區
單弦牌子曲單弦牌子曲
單弦牌子曲簡單弦牌子曲簡

簡介

單弦牌子曲簡稱單弦。清末民初由北京傳入河北的一些中等城市,在茶樓、茶社演出。演員流動性很大,有的藝人是茶樓老闆從京、津邀來,也有是自己找上門來的。演出通常是以“零打錢”的方式與園主拆分收入。所演曲目主要有《風雨歸舟》、《挑簾裁衣》、《五聖朝天》、《扇墳》等。

表演形式

單弦的表演方式,演唱者左手持八角鼓,右手手指擊打花點站立演唱,演唱時左手搖晃八角鼓,由鼓邊嵌鑲的鐵片發出響聲擊節,另有一人用三弦伴奏。可一人獨唱,也可數人群唱。唱腔為曲牌聯綴體,曲牌以俗曲為主,如《岔曲》、《銀鈕絲》、《五更調》等。

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家莊、張家口、保定等市的茶樓、茶社尚有單弦藝人演出。1952年後,由於城市中的茶樓、茶社先後歇業,零散的單弦藝人在河北的演出活動也隨之銳減。此間偶見中央廣播說唱團的馬增慧、北京曲藝團的曹寶祿、天津曲藝團的石慧儒等隨團來河北演出單弦。
1958年河北省曲藝隊曾增添單弦節目,不久因單弦演員離去,單弦演出斷檔。其時唐山市曲藝團則有單弦演員趙井泉、高金枝及業餘票友張連甲等演唱單弦。
1976年新組的河北省曲藝團,吸收了石連城、冬月華、劉淑敏等單弦演員。與此同時,唐山市曲藝團吸收了闞兆艷,保定市曲藝團吸收了王紅艷等單弦演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們經常演唱的曲目主要有《杜十娘》、《打漁殺家》、《羊左相交》、《飛車羅》、《反浪費》、《打羅筐》等。此外,業餘演唱單弦的還有香河縣文化館的李秀英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