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兵火箭發射器

單兵火箭發射器

單兵火箭的歷史悠久,但真正具有實戰意義的單兵火箭產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且在“二戰”中屢建奇功。經過戰爭的洗禮以及技術的進步,目前,單兵火箭發射器已成為步兵分隊的主要裝備火力,世界上每個國家軍隊的步兵分隊都裝備了單兵火箭發射器。

起源探究

單兵火箭發射器兵火箭的歷史悠久,但真正具有實戰意義的單兵火箭產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且在“二戰”中屢建奇功。經過戰爭的洗禮以及技術的進步,目前,單兵火箭發射器已成為步兵分隊的主要裝備火力,世界上每個國家軍隊的步兵分隊都裝備了單兵火箭發射器。單兵火箭發射器,又稱攜帶型火箭筒,是一種由步兵攜行和使用的用來發射火箭彈或增程火箭彈的肩射筒式武器。說起單兵火箭發射器的起源,就不得不提一下火箭的發明。我國北宋年間出現了岳義和馮繼升兩個比較著名的發明家。據說,這兩個人是從逢年過節施放的煙花中產生靈感,發明了用以觀賞用的“火龍”。這種“火龍”可以將煙火藥包拋送至500m左右的高空,稱得上是現代火箭的最早起源。到了公元1598年,即明神宗萬曆26年,當時戰亂紛紛,軍事發明家趙士禎利用“火龍”原理,發明了一種形狀怪異的類似現代“火箭炮”的連統武器,稱為“火箭溜”。這種武器既可以單發射擊,又可以實施齊射,雖然這種連統精度不太高,但在當時來說,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軍事價值,故被稱作是當今單兵火箭發射器的雛形。因此可以說,古代中國是現代單兵火箭發射器的發源地。1916年第一輛坦克問世,從此出現了坦克與反坦克武器對峙發展和相互競爭的局面,並促進了單兵火箭發射器的迅猛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敗國德國就曾研製過單兵火箭發射器,但是這種武器並沒有投入實戰使用。真正具有實戰意義的單兵火箭發射器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當時,德軍的主戰坦克給同盟國部隊造成極大的殺傷。為有效對付德軍坦克部隊,美、法兩國決定聯合研製反坦克火箭發射器。1940年6月法國國防部派德拉朗德上校前往美國,參加火箭彈戰鬥部的研製工作,成功地把空心裝藥結構套用到火箭彈戰鬥部上。經過一系列的試驗研究,最終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具口徑為60mm的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巴祖卡”。1942年3月,“巴祖卡”首次在北非戰場上使用,並參加了突尼西亞戰役。此次戰役中“巴祖卡”火箭發射器力挫德軍“非洲虎”坦克兵團,立下了赫赫戰功,並因此扭轉了當時北非戰場的局勢。“巴祖卡”的出現,使德軍大為恐慌,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得知此訊息後,下令立即研製具有類似功能的火箭發射器,以同樣方式對付盟軍裝甲部隊。德軍將戰場上繳獲的“巴祖卡”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他們認為“巴祖卡”火箭發射器結構簡單、口徑不大、攜行方便,對付輕型裝甲車輛很有效,同時他們也覺得這種火箭發射器的威力尚顯不足,不過其戰鬥部原理還是非常值得借鑑的。於是德國人將本國先進的空心裝藥技術和繳獲的“巴祖卡”結合起來,成功仿製了口徑為88mm的RP43型火箭發射器。在此期間,德國的無坐力炮型火箭發射器“鐵拳”也已問世,從此掀起了研究單兵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的熱潮。基於“巴祖卡”的成功套用,美國又研製了M9型60mm反坦克火箭發射器。“二戰”末期,美國為了提高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的威力,在M9的基礎上,又將口徑增大至88.9mm,研製成功M18A1型火箭發射器(亦稱超“巴祖卡”)。該武器誕生後“二戰”已宣告結束,故而未能及時裝備部隊,直到1950年才開始裝備到美國連級步兵分隊。在此期間,瑞典的卡爾·古斯塔夫和蘇聯的PΠΓ-2型反坦克火箭發射器也先後裝備部隊。這3種戰後發展起來的火箭發射器,與早期產品相比,在威力、射程等方面都大大提高了。 以上所介紹的是早期單兵火箭發射器,這些武器的共同特點是:為反坦克的需要而專門研製,主要發射破甲彈,都採用鋼質發射筒,可以重複裝填使用,比較笨重,直射距離較近,只有100m左右,破甲深度在200mm以下。
 

發展歷程

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發展的單兵火箭發射器為第一代單兵火箭發射器。由於坦克及裝甲車輛防護能力的提高,掀起了發展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的新熱潮。到了50年代中後期,一批新型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相繼問世。它們是蘇聯的PΠΓ-2型、美國的M20、瑞典的M2卡爾·古斯塔夫、土耳其的66式、西德的PZF44和中國的56式40mm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第一代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的直射距離達到400m以上,破甲威力較原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如M2卡爾·古斯塔夫的靜破甲深度達到400mm,成為這一代反坦克火箭發射器中的佼佼者,先後被許多國家的軍隊選用。
第二代單兵火箭發射器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地面戰爭的裝甲化促進了單兵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的進步與發展。在此期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原理廣泛套用於武器和彈藥的研製,原有的火箭發射器得到了一系列改進,出現了一些發射筒與火箭彈合為一體的一次性使用的新型產品。例如美國的M72A系列、蘇聯的PΠΓ-7系列和PΠΓ-9、法國的F1、西德的PZF-44-2A1和“弩”式、瑞典的“米尼曼”、中國的70式62mm火箭發射器和79式70mm手持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等。
  第三代單兵火箭發射器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隨著重型坦克單兵火箭發射器在火力、機動性和裝甲防護能力等方面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反應裝甲的出現,使原有步兵反坦克火箭發射器黯然失色,一些國家對單兵火箭發射器在未來反坦克戰鬥中的地位和作用產生懷疑。以美、蘇為代表的一些國家認為,未來地面反坦克戰鬥應主要依靠反坦克飛彈,火箭發射器只能對付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和自行火炮一類的輕型裝甲。而以德、法為代表的多數國家則認為,未來地面戰場的裝甲密度日趨增大,僅靠數量有限的反坦克飛彈是難以取勝的,因此強調在繼續發展輕型火箭發射器的同時,突出發展大威力、多功能火箭發射器。從而出現了輕、重兩用型火箭發射器同時發展的勢頭,產生了第三代火箭發射器。例如,美國的M72E4、蘇聯的PΠΓ-18和PΠΓ-22、法國的“阿皮拉斯”、“達特120”、“薩布拉岡”和WASP58(黃蜂58)、德國的“鐵拳3”、瑞典的M3和AT-4以及中國的PF89-80-1型火箭發射器等。
第四代火箭發射器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直發展到現在。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這類武器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了,目前正處在如火如荼的研究之中。儘管一些國家對單兵火箭發射器在使用上的觀點仍然有所不同,但這並不影響此類武器的發展與裝備。不少單兵火箭發射器已由單一的反坦克武器,發展成為多用途、多功能,並且具有一定智慧型特性的近戰武器
 

戰術使命

目前,單兵火箭發射器已成為步兵分隊的主要裝備火力。可以說,世界上每個國家軍隊的步兵分隊都裝備了單兵火箭發射器,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裝備數量每年都有所增加。究其原因是單兵火箭發射器具有多種多樣的戰術使命。
首先,單兵火箭發射器是步兵班反坦克、反裝甲的骨幹火力。現代的步兵反坦克火箭發射單兵火箭發射器器分輕、重兩大系列。輕型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彈筒合一、一次性使用等特點,主要戰術使命是攻擊輕型坦克、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自行火炮和主戰坦克的側甲;重型的彈徑在90mm以上,目前破甲穿深已達600~1100mm,能摧毀裝有複合裝甲的主戰坦克,在配用串聯戰鬥部後可對付反應裝甲。另外,單兵火箭發射器與炮兵反坦克武器相比,具有機動靈活的特點,易與坦克短兵相接,同敵人周鏇,充分發揮步兵近戰的優勢。
其次,單兵火箭發射器能增強步兵的獨立作戰能力。當前,多數火箭發射器配有殺傷彈或破甲殺傷兩用彈,部分火箭發射器還配有發煙、燃燒,照明等彈種。隨著戰場目標的多樣化,彈藥種類逐漸增多,未來的火箭發射器將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破甲、殺傷、燃燒、發煙、照明等多種作戰效能的近戰武器。從而可減少步兵對炮兵火力的依賴性,提高步兵的獨立作戰能力。
第三,單兵火箭發射器是炮兵、裝甲兵等諸兵種的自衛武器。炮兵、裝甲兵的反坦克武器射程遠,威力大,是諸兵種的主要反裝甲火力。但是,一旦火炮、坦克和步兵戰車因受損或被毀而失去戰鬥能力,火箭發射器就成為抗擊對方坦克和步兵戰車的主要武器。
最後,單兵火箭發射器是快速反應部隊和空降兵使用的多用途突擊武器。快速反應部隊和空降兵的軍事行動特點是行動快速,但攜帶武器彈藥有限,後方補給困難,並且所面對的目標多種多樣。因此,要求所配備的武器體積小、質量輕,一物多用,而多用途火箭發射器和多功能火箭彈恰好滿足這些要求,它將是這些部隊得心應手的武器。
 

發展展望

鑒於坦克與反坦克是未來地面戰爭的主要形式,因此反坦克武器的發展將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在今後二、三十年內,單兵火箭發射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將會有較大的提高。除了重視提高武器系統的威力、射程、射擊精度和射手生存能力外,單兵火箭會向隱蔽發射、自動探測、無人操作、多功能和軟殺傷的方向發展。
(1)提高破甲威力
眾所周知,威力不足是當今反坦克火箭發射器最突出的問題。為此,各國在改進現役火箭發射器時,都把提高威力作為首要問題。其主要技術途徑有:增大戰鬥部直徑、套用高能炸藥、發展串聯式聚能裝藥戰鬥部等。據資料介紹,蘇聯的PΠΓ-16火箭彈採用串聯戰鬥部裝藥結構後,彈徑從85mm減小到73mm,破甲穿深從320mm提高375mm以上。近幾年來,法國和德國也將此技術分別套用於“達特120”、“鐵拳3”等火箭發射器,使其破甲深度提高到800~900mm。
(2)提高射程和精度
為了進一步提高射程和精度,目前各國正在研究如何採用先進的光學瞄準鏡和配用新式光電火控系統來提高單兵火箭發射器的射程和精度。如西班牙的C-90瞄準鏡用氚光照明,在拂曉或黃昏條件下也可瞄準射擊,並且具有較高的射擊精度。美國的SMAW(肩射多用途突擊武器)和法國的AC300等配有夜視瞄準鏡,瑞典的AT-4還配有微光瞄準鏡,實現了全天候作戰。西方已開發國家還開始為步兵反坦克火箭發射器配置小型光電火控系統,把有效射程增加到600~700m,命中機率達到95%左右。法國就為“達特120”配用了由雷射測距儀、彈道計算機和角速度探測器組成的火控系統。
(3)提高戰場生存力
單兵火箭發射時聲、光、焰較大,容易暴露發射陣地。因此,國外很重視發射特徵小、生存能力強的發射裝置的研究與發展。目前套用的發射原理除採用高低壓原理外還有如下兩種發射原理在發展:一是平衡拋射系統。法國研製的輕型反裝甲武器WASP58採用了類似“弩”式的拋射系統。破甲威力與後者相當,而武器全質量僅是後者的一半,並且具有聲、光、焰較小的特點。另外一個是廣泛採用遙感遙控技術實施自動瞄準射擊。英國的“勞80”、法國的“阿皮拉斯”和瑞典的AT-4都已分別採用了這種感測器和計算機裝置。德國將電視和光纖感測器用於四聯裝的“鐵拳3”,也大大提高了武器對目標的命中精度和毀傷機率,很有發展前途。
(4)發展多功能彈藥
多功能彈藥是指在1發火箭彈上同時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它能根據目標性質,自動選擇最佳毀傷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型屬性。在這些武器之中,最典型的是美國研製的SMAW及SMAW-D83mm單兵多用途火箭發射器,目前已裝備美連級步兵分隊。
總的說來,單兵火箭發射器作為步兵主要作戰裝備,其發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套用,這種武器在未來地面戰場上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並逐漸成為步兵手中的近戰利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