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聖范蠡

商聖范蠡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傳說中的中國文武四大財神之一,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尤其是因其經商才能獨具一格,更是被後人譽為中華儒商的鼻祖。

基本信息

歷史

據史料記載,范蠡助勾踐興越滅吳功成身退後,攜西施隱逸江湖,經商作賈,十九年間前後三次聚財千金,乃至巨萬,又數次散盡其財救濟貧困及親朋好友。賺錢自如,散錢亦自如,乃大智慧之人。在四大財神中,范蠡被稱為文財神

中囯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均以“士、農、工、商”為列,士為首,商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

“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台。”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從蠡墅出發,泛舟五湖。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思想

在春秋時期,范蠡的老師計然就對“低吸高拋”有過經典論述: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計然是范蠡的老師,名叫辛文子,是晉國逃亡公子的後代,是一個大經濟學家,也是一個技術精湛的“相者”。范蠡將老師的經商經典融會貫通,著有《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中均有記載,但皆已流失。

范蠡用計然傳授的方法,到山東定陶去經商,因為他認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與四方的諸侯國四通八達,貨物交易起來十分便利。范蠡的方法是治理產業,囤積居奇,但是隨機應變,與時逐利,而不是苛求他人。他認為善於經營致富的關鍵是:能夠任用賢人,懂得把握時機。在19年的時間裡,范蠡三次賺了千金之財,兩次都散給了貧窮的朋友和遠房同姓的兄弟。到了晚年,范蠡精力衰竭,把產業委託給了子孫,變成了家族式的企業。子孫們繼承了他的產業,繼續滾雪球式的發展,終於有了家財巨萬。

范蠡具有深邃的經濟思想:“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他認為物價貴賤的變化,是由於供求關係的有餘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府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其言論見於《國語·越語下》和《史記·貨殖列傳》。他的經濟思想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范蠡認為,越國善蠶桑,齊國善耕鋤,秦國善冶煉,趙國善土木,各國有各國的長處,經商就是促成各國的交流。在重農輕商的傳統社會中,這樣的見解難能可貴。他在經濟上主張“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得時不成,反受其殃” 等觀點,強調人們不僅要尊重客觀規律,而且要運用和把握客觀規律,套用於經濟現象的變化。范蠡運用這一經濟思想治理越國,達到了民富國強,雪了國恥。在功成身退之後又用他的經濟思想從事經商,成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商業巨富,史稱陶朱公,“陶朱”便成為巨富的代名詞。范蠡成為後世商人供奉的偶像,謂之“商聖”。

相傳范蠡還是十六兩老秤的發明者。據說當時為了設定秤的度量衡單位,范蠡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外加福祿壽三星,組成了十六兩秤的“秤星”,告誡商人,缺一兩折福,缺二兩折祿,缺三兩折壽。這種十六兩秤,一用就是兩千多年。在民間,范蠡被尊為財神。南方很多百姓家裡敬財神,都是一文一武,武財神是趙公明,文財神就是范蠡。

作為商人, 范蠡還是我國重視消費者的第一人。他提出“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為消費者謀”。民間流傳,范蠡離開句踐,攜西施,隱居吳縣,從事手工業製作。把鄉人不買的竹子,以極低的價格收購,長的製作戰塔竹,短的製作成竹掃帚。別人不買的蘆葦以極低的價格收購,長的編成蘆葦席,短的編成蘆花掃帚。買別人不要的樹垛,粗的製成貼板,細的製成棒桿。范蠡和西施將貨物用船運到東橋售賣。有一位身穿粗布衣的嫂子一定要買一把好看的蘆花掃帚,范蠡反爾不賣,眾人不解,范蠡說:“這位嫂子家境貧寒,家地面潮濕,不適合用蘆花掃帚。”有一位小孩買貼板,付錢之後轉身就跑,范蠡叫住小孩,眾人不解,范蠡說:“因為人多,為防止小孩迷失,叫住小孩。”並將多餘的錢退給小孩。有一位老頭買掃帚,范蠡收錢後,並不給帚,眾人不解,范蠡說:“人多擁擠,老頭體弱行動不便 ,故而收錢不與。”直到人散,才將最後一把掃帚給老人。

范蠡是水產漁業的祖師爺, 公元前473年春秋戰國時代,范蠡在蠡墅隱居時,所著《養魚經》是世界上第一部養魚專著, 距今有24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世界公認的。我國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成書於公元六世紀三、四十年代,,比《養魚經》晚了200多年,其中就摘錄了《養魚經》的內容。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考證,根據古籍文獻記載,得出兩條重要論斷:一是“中國是世界上池塘養魚最早的國家,遠在殷商時代即開始了養魚。”二是范蠡《養魚經》“是2400年前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專門文獻, 也是養魚的始祖,對世界養殖學史來說是有重要價值的文獻。” 在這部書中,對養殖對象、建造魚池工程、密養輪捕、良種選留及產子孵化等方面均有論述。 范蠡的《養魚經》不論對我國歷史上的養魚業、水產養殖學或歐洲養鯉事業的發展,均起了相當的作用; 而且即使是今天,它對我國的漁業生產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史載

據《三農紀》記載,春秋時范蠡離開越王勾踐以後,涉三江,入五湖,在太湖一帶養鵝致富。興一國,滅一國,“兵聖”孫武沒做到,“智聖”諸葛亮沒做到。兩人幾乎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只活到五十出頭。而范蠡卻做到了,他不僅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還善於“保存自己”直到古稀之年,壽終正寢。官至相國、大將軍,爵至上大夫,毅然辭去。伍子胥沒有想過;文種沒有決心;兩人均被“賜死”。范蠡激流勇退,“悄然而去”,說出了“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敵國破,謀臣亡”的千古名言,是中國歷史上主動辭官下海第一人。

治產經商,富至巨萬,同代人望塵莫及,後代人難繼項背。范蠡身體力行,飼養五畜,“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總結一套管理術,專著《致富奇書》填補歷史空白。提出“物價貴賤隨供求關係變化”之理論,開認識價值規律之先河;後人對富翁以“陶朱公”相稱,即由范蠡而來。范蠡在政治、經濟、哲學、軍事、外交等重大領域均有建樹,集老子、孔子、孫子思想之大成,堪稱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界聖星。他的重人重谷、韜光養晦、興國方略至今仍可借鑑;他主張商品流通、平抑物價、先富帶後富,提出經商要“擇人任時”的經濟思想具有劃時代的開創性意義。

評價

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司馬遷還在《史記》中專門辟《貨殖列傳》,將范蠡等經濟人物列入其中,記敘他們從事商業活動的過程和當時各地的經濟情況。

歌曲

作詞:樂兒 作曲\編曲:李金龍

他出身貧寒 但文韜兼略 聰智兼敏睿

他學富五車 地理天文 滿腹存經綸

自古煙波興風浪 薴蘿村里求佳人

泛舟五湖自由吟 敢問聖翁是誰人

商聖范蠡好似神 持久防衛護國門

後發制人弱勝強 雄才大略誰與爭

商聖范蠡好似神 急流勇退棄官門

一身布衣白手起 千萬黃金於一身

於一身

他三遷國都 智以保身 心胸藏韜略

他無所不精 商以致富 散金於百姓

自古煙波興風浪 薴蘿村里求佳人

後發制人弱勝強 雄才大略誰與爭

一身布衣白手起 千萬黃金於一身

商聖范蠡商聖范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