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有物王陽明正傳

唯心有物王陽明正傳

《唯心有物王陽明正傳》作者是趙家三郎由江蘇人民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

基本信息

書名:《唯心有物王陽明正傳》
作者:趙家三郎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封面封面

書號:978-7-214-08698-3
定價:35.00元

圖書簡介

一本最真實的王陽明傳記
不是神奇的聖人,也不是明朝一哥
還原真實的歷史形象,追尋大師的思想軌跡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不妖魔\不神化,33篇陽明詩文分析,44位陽明信徒微故事,18副珍藏圖畫,還原最真實的千古聖人王陽明翔實的一生:叛逆、問道、格竹、中舉、入獄、貶官、悟道、崛起、平賊、戡亂……三真不朽,千古唯一。

作者簡介

趙家三郎,黑龍江海倫人,歷史研究學者,曾多次獲得“再來一瓶”等重大獎項。以黃仁宇“大歷史觀”為寫史指導思想,作品獨具四大特點:史料考據嚴謹,邏輯分析深刻,觀點一針見血,行文詼諧流暢。已出版作品《唯心有物王陽明》《宋朝人@微歷史》《草民的江湖》等。另,曾任《怖客》雜誌執行副主編。

全書看點

一、頓掃時下惡搞之風,筆法冷峻犀利,還原歷史的莊嚴與厚重。客觀描寫王陽明“叛逆、問道、格竹、中舉、入獄、貶官、悟道、崛起、平賊、戡亂”的翔實一生,三真不朽、千古唯一。
二、邏輯分析深刻,以一針見血的觀點還原正德皇帝朱厚照、風流才子唐伯虎、一代奸臣嚴嵩等人的真實歷史形象。
評論評論

三,全書分析王陽明詩文33篇及多位陽明信徒微故事,通過文字的遺傳信息追尋大師思想變化的軌跡。
四、重新詮釋“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心學思想對時下人們的生活指導和借鑑作用。
五、中國五千年的哲學思想更迭,儒教治國的幾度沉浮。在道德管制下,中國社會崩潰前夕,尋找革命性思想心學產生的原動力所在。陽明心學為何能夠延長中國王朝五百年壽命。
六、1937年,日本與中國的思想碰撞,即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的末日決戰。1945年,兩位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蔣介石VS毛澤東,文人帶兵的巔峰對決。
七,史料考據嚴謹,明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習俗、文學藝術等方面在陽明心學產生前後,形成強烈對比及後世影響。
八,王陽明平賊戡亂,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軍事指揮藝術,“攻心為上、避敵鋒芒、詭譎奇襲”的三板斧反覆神奇運用,以最小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利益。“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經典的無解的軍事思想。
九、蔣介石在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基礎上提出“力行哲學”,以“治心即為治兵之本”為軍隊最高精神指導,取得血戰台兒莊、萬家嶺大捷、長沙會戰、冬季攻勢等抗日戰爭勝利。毛澤東提出《論持久戰》,承襲王陽明“詭譎奇襲”的軍事思想,指揮三次反圍剿、四渡赤水、三大戰役等中國解放戰爭的經典戰例。

目錄

第一章:平民的種子,貴族的根兒
一、1472年的中國,天災民變,內憂外患
二、貴人語遲是疾病
三、兩首開光小詩與佛無關
四、射出一支箭,寂寞在心間
第二章:上簡單的課,做不簡單的人
一、門當戶對,只是感覺不到位
二、貢院失火與天人感應
三、哲學是什麼,到底有啥用?
四、中國哲學史發展脈絡
五、折騰人的學術熱點
第三章:有一種學問叫扯淡
一、學問像內褲,看不見但很重要
二、守仁格竹,大師起步
三、穿到明朝去科舉,六級考試搞死你
四、愛國紅心,一語無情碎
五、唐寅本是悲壯男
第四章:好飯不怕晚,一頓永流傳
一、實習生的美好時代
二、《陳言邊務疏》合理不合適
三、智商低,傷不起
四、一群歡樂的精神病
五、文學已死,當燒香拜佛
六、復思用世,始為王道
七、山東鄉試,龍場悟道前的熱身
第五章:威武二哥朱厚照
一、只拿五毛錢的皇帝
二、朱厚照的閃光人生
三、臉先著地,無力回天
四、大好頭顱與錦衣衛的尖刀
第六章:龍場悟道,從心開始
一、人心不如虎,便道出家人
二、大明驛站,王朝的墳墓
三、《瘞旅文》,無悲以恫
四、一夜頓悟,從心開始
五、知行合一,四點心學特徵
第七章:文化與憤怒
一、寫信,王陽明的殺手鐧
二、束脩之禮,文化一點一點沒了
三、千萬次地問,何為知行合一
四、被神棍忽悠死的安化王
第八章:北京,我悲壯地回來了
一、有志青年叫嚴嵩
二、明代的公文與報紙
三、明代縣長的套用文寫作水平
四、桃李遍天下,此生不換
五、鵝湖之會,朱熹與陸九淵的千年激辯
第九章:南贛巡撫,朝廷向土匪亮出的屠刀
一、王陽明對職場終極問題的答案
二、流年不利升官致仕
三、《象祠記》,天下無不可化之人
四、玩兒誰誰倒霉
第十章:如果犀利不算哥
一、十家牌法堅壁清野
二、土匪頭子詹師富,不笨也不聰明
三、象湖山之戰,奮怯為勇,變弱為強
四、《告諭巢賊書》,史上最強招安信
第十一章:天理即人慾,就是狼吃羊
一、拿同事的腦袋,納投名狀
二、謝志珊的尖端武器
三、炮轟左溪,刀砍橫水
四、《平茶寮碑》,滄桑、古樸、悲涼
五、千年巨寇,三省群盜之禍根
六、1518年春節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
七、找死請排隊,保持秩序,禁止喧譁
第十二章:坑死寧王的五位大神
一、國家有難,吾輩當挺身而出
二、明代藩王制度及其命運
三、寄生在政治里的神棍們
四、朱厚照執政十三年重大事件盤點
第十三章:1519年,南昌的狂熱之夏
一、唐寅成絕響,無關風月點秋香
二、朱宸濠參透的處世真理
三、勸說、緝盜、死挺,孫燧的悲壯抗爭
四、冀元亨鎩羽而歸,王陽明親自出馬
第十四章: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一、朱厚照的警覺與鎮定
二、跑路不分先後,官員不分長幼
三、寧王膽小的第一個細節
四、攻破南昌,海報的力量
第十五章:心若沒有棲息地,到哪裡都是流浪
一、習慣,寧王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鄱陽湖,兩次決定了中國命運
三、十萬蝗蟲飛,威武大將軍來了
四、有事全後退,爭功往上沖
五、心學兇猛,看不見的刀光劍影
第十六章:帝國烽煙直,長河落日圓
一、揚州沒錢,蔣瑤對皇帝的態度
二、王陽明搞軍演,防備今時亂與後世患
三、清江浦,朱厚照的人生終點
四、嘉靖上台,新一輪的政治風暴
第十七章: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一、王艮、南大吉,門人繼承與發展
二、《尊經閣記》,心學思想的經典文章
三、光祿大夫新建伯,捲土重來
四、老王,一路走好
附錄:王文成公年譜
參考資料

精彩節選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大明帝國已傳八帝,國祚一百零三年。這一百年間,人才輩出,風起雲湧,力挽狂瀾的有、蓋世無雙的有、英明操蛋的也有,總之不斷變化,推陳出新,你方唱罷我登場。百年歲月里,王氏祖墳上的莊稼割了一茬又一茬,直到成化八年,終於冒了青煙。大明一代,最犀利的人物登場了!
沒錯,他就是王陽明,一個兇猛的聖賢。
眾位老人家嘆為觀止,少年奇才在彼,他們真的老了。他們不得不承認是廢物一坨,趕緊起開,別浪費上天賦予的資源。關於少年奇才或者天才兒童,古今中外,例子頻出,不是什麼好事。比如典故江郎才盡,王安石的《傷仲永》,都說明了天才兒童的成敗。東漢孔融,最值得一說。孔融讓梨的故事作為道德典範,流傳甚廣。人們也相信孔融能成大事,可他長大後卻是一個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吃啥啥不剩,幹啥啥不行的人,並且毫無政治覺悟,最後被曹操像殺豬似的殺了。
王陽明打扮成俠客狀,騎著馬,獨自來到居庸關,沿著崎嶇山路,逶迤前行。望著起伏連山,心潮澎湃,耳濡目染的歷史先輩,一個個從他腦際閃過,頓時泛起國破山河在的民族情結。出居庸關西北四十六公里的地方叫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土木鎮),那裡是大明的墳墓,太祖洪武大帝造兵以來,帝國榮譽盡喪於此。土木堡之變,時間不太遠,似乎清明節時猶能聽到明朝將士的哀鳴。
多年來同情弱者的大眾心理,使得我們一直同情那些失敗的英雄,譬如岳飛、文天祥,他們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氣節悲壯,誠然可敬。然而,我們常常忽略那些成功的英雄們。竊以為班超、馬援、王玄策、薛仁貴、于謙、蔡鍔等,諸公民族之魂也,更值得我們追捧崇拜。
王陽明說開始練習書法時,對著古帖臨摹,縱然臨摹得非常相似,但只是形似而已,缺乏神韻。後來為打破這種僵局,每次提筆時都會凝神細想,想一想這個字究竟該怎么寫,並不草率下筆,想好了在寫。凡經過此種方法,不斷實踐歷練,忽然有一天你會發現,再寫出來的就是你自己的字。凡事皆在心上求索,此為心學之道。心學廣博宏大,可以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中國哲學思想經過漫長地發展,到這一時期達到了巔峰狀態,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思想學派有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每家學派各有自己的思想主張和政治主張。每家學派均將自己的想法述諸筆端,形成文字理論體系,用以來說明闡述自己的思想。各家學派的思想通俗的理解為“在哥看來,我希望世界是這個樣子”。例如,儒家希望全國沒文盲,人人是大師,天天仁義禮智信;墨家希望,大家平等,全民兼愛,不要有戰爭,消除等級分化,共同富有或共同貧窮;道家希望,道法自然,掌權者不要妄為,不要胡作非為,更不能為所欲為。人民最好啥也不知道,吃飽了往樹底下一躺,便於管理;法家認為,天下除了國君之外,任何人都得受到法律的約束,不聽話,斬立決;名家希望,兩人一見面就“白馬非馬”唧唧歪歪抬槓子,諸如此類。
《陳言邊務疏》出自新科進士王陽明手筆,小伙子不簡單,有前途,就是有點年輕氣盛,需要下放基層歷練。奏疏一上去,任命下來了,組織上對他工作能力表示高度認可,對他的工作態度表示非常讚揚,正式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一職,這標誌著王陽明的政治生涯真正的開始了。這一年,他二十九歲。
從此帝國“人治時代”結束了,偉大的“神治時代”來臨,從這以後上台的皇帝各個神叨的,一個比一個邪乎。因朱佑樘只有一位張氏老婆,孩子不多,只活了朱厚照一根獨苗。五月十八日,十五歲的少年朱厚照即皇帝位,年號正德。傳說這是最能鬧的一位皇帝有中興之主的天賦,可惜沒用到正地方,所以“荒淫無恥、昏庸朝政、朝綱紊亂、民不聊生”等諸多帽子扣在他上,成為後世帝王警戒之典範。
然而,朱厚照卻有著驚人的一面。
朱厚照被扭曲還有一個重要觀念原因——重文輕武。
撇開歷史,此完全可以通過邏輯分析得出。明代軍制是文臣領兵、宦官監軍、武將作戰,這種分配代表了三方利益集團,文官集團、皇權、武官集團。要知道大明雖然姓朱,但管理江山的一直是文官集團。明代雖不像宋王朝重文抑武那么嚴重,可是重文輕武的觀念一直存在。王陽明在《陳言邊務疏》中明確指出“中國工於自守,胡虜長於野戰”,造成此種現象的不是武人沒血性,而是制度問題。老王留個心眼,沒有言明罷了。朱厚照崇尚武力,骨子裡流著老朱家的血性,這種尚武精神使他重用江彬、許泰、錢寧等武將,在他統治時期武將地位與日俱增,超出了文官地位,狠狠地欺負那些書呆子們。但是,任憑武將多么囂張,歷史終究由文官手中的筆來書寫,不是用武官大刀砍出來的。撰寫歷史的是文官,他們自然要褒揚文官的價值,貶低武官的作用。朱厚照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加上卻有荒誕事跡,自然免不了口誅筆伐。搞死搞臭搞到底,歷來是文官們的殺手鐧。
嚴嵩,弘治十八年進士,二甲第二人,全國第5名,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前途無量的新科進士,沒幹幾天,父母相繼去世,遂回老家丁憂。在京師,嚴嵩曾聽過王陽明講學。王陽明貶謫龍場路過此處,嚴嵩急忙去接他,熱情招待。兩人相差八歲,王陽明居長,他們算師生情誼吧!兩人把酒言歡,苦中作樂,同是天涯淪落人。嚴嵩送給王陽明一首詩《喜友人至》,他回贈了一首詩。王陽明在此小住幾日,嚴嵩帶領他到鈐山、鈐陽湖、仙女湖等地遊覽。
離開分宜,老王前往貴州龍場驛。越往前走,三位僕人覺得心越慌,越走越沒底。從煙雨江南到湖廣故地,再在江西地界,一路上繁華依舊,還算可以,真不知少爺到底要到何處任職?再往南可沒好地方了。正德三年(1508年)春,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穿過繁華一夢達到了目的地——貴陽府龍場驛。荒山野嶺之中,破敗不堪景象。幾間破草房,幾匹破爛馬,連個睡覺的地方也沒有。三位僕人心驚肉跳,這,這就是乃們上任的地方?僕人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紛紛投老王以詢問的目光。王陽明點點頭:“龍場驛,沒錯!就是這裡。”他倒是很從容,坑死跟著蹭吃蹭喝的三位大爺了!
被統治階級異化的朱理學告訴人們:“你是豬,你的未來在餐桌,所以你只有被宰殺。”在這種死氣沉沉的思想禁錮下,突然有人對你說:“你是虎,你的未來在叢林,你可以去縱橫;你是鷹,你的未來天空,你可以去飛翔;你是馬,你的未來在草原,你可以去馳騁;你是鯊,你的未來在大海,你可以去遨遊……”說這話的人就是王陽明,就是心學,強調個體價值,解放人性。對程朱理學來說,心學的出現具有革命意義。王陽明已勘破生死,沒有什麼顧忌,心中一言,不吐不快,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心學肯定了個人的價值,“人慾即天理”與“存天理滅人慾”完全劃清界限,通過後世兩位心學大師羅汝芳、李贄繼承發展,他們都在強調人是天地萬物之心。心者,天地萬物之主。此外,心學之“心”不僅是個人之“心”,廣泛意義還指社會之“心”。心學產生之後,受到它的影響,明朝後期文壇輝煌燦爛一路藍!
王陽明發揮了他寫信的特長,這是常用而且有效的一招。
古代人民信息傳遞主要靠文書,沒點文化的當不了官員。當官必對各種公案文書,格式、寫法、目的,了如指掌,必須能夠熟悉運用。上行下達全靠文書,受到科技限制只能通過文字去傳遞信息,所以能寫一首好文章顯得尤為重要。譬如皇帝下達處理政務、告誡臣僚的文書稱之位諭旨,明代叫制書。臣僚給皇帝的文書叫奏疏,明代是捲軸式的,清代康熙年間發明了奏摺,折迭式的,更加利於閱讀存放。明代官府往來公文上行文書主要有咨呈呈狀申狀牒呈、牒上等;平行文有咨、關、牒等;下行文有札付、帖、照會、故牒等。做什麼事要有個書面報告,現在我們管這些文書種類稱之為套用文。古代套用文寫得最好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套用文的一代宗師。《明會典》(萬曆本)對各種文書的套用目的、寫作格式等有詳細記載。此外,官方發布的政令如特別重要內容,通常刊登在《京報》報上。
王陽明用兵奇譎,最大特點是以最小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利益。分為三步走:攻心為上,先打信息戰,擾亂敵方軍心;繼而與敵交戰,繞開正面,從側面進攻。除了與寧王鄱陽湖決戰外,少正面對敵,通常採取偷襲。偷襲的時間通常在五更天,拂曉三點至五點鐘左右,每次都差不多,卻屢屢得手;最後是總攻,其實就是打掃戰場。一般選手經過前兩步下來,基本潰不成軍,朱宸濠像樣兒,挺到了第三步。
嘉靖二年秋(1523年),唐伯虎應有人之邀去東山王家做客,見蘇東坡真跡《滿庭芳?歸去來兮》詞,其中“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句,觸動了唐伯虎被傷得千瘡百孔的心,不覺潸然淚下。回家後一病不起,十二月初二(1524年1月7日)去世,年五十四,遺一女。喪事由好友王寵、祝枝山、文徵明湊份子辦的。
縱觀唐伯虎一生,年少成名、親人罹難、鄉試第一、科舉牽連、離婚分家、中年喪妻、寧王風波、晚景悲哀、淒涼離世,盛名之下背負太多的心酸苦淚與無可奈何,終明一代的藝術家中沒有比他更慘的了。江南第一才子,假託風流,身世苦無多,一首桃花庵詩成絕響,無關風月點秋香。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聞聽朱宸濠造反,福建各省均有動作,有參加勤王的,有的組織義兵,的觀望不動的。譬如福建布政使席書聞變,組織了義兵兩萬人連夜趕往南昌,結果走到半路,戰爭結束了,沒用上。四川巡撫林俊積極參加勤王,人家都率領前來參戰,林俊年齡大了沒組織兵力,但卻給王陽明送來了一樣武器,可抵十萬精兵。那秘密武器就是傳說中的佛狼機銃,也就是大炮。佛狼機銃,進口貨,葡萄牙人發明的,所以明朝時管葡萄牙叫弗朗機。大明官軍有一次與葡萄牙人發生了衝突,葡萄牙人拿出了佛狼機銃,沒打過,被大明繳獲了。大明將領發現這玩意比中國的火器性能先進,拿回來給科學院研究改造,然後批量生產,裝備於神機營,後在萬曆年間抗日援朝作戰中發揮了極大作用。佛狼機銃經過中國改造後形式多樣,如大刨、輕炮、鳥銃及爆炸性火器,俗稱萬人敵。
寧王膽小的第一個細節。
戰場上一切細微變化都有可能左右戰局,老王注意到了那個左右戰局的細節——寧王的“十萬精兵”。就目前的軍事情報分析,安慶尚在固守,賊人未破,進攻停了下來。安慶城裡沒多少守備軍,寧王朱宸濠號稱的“十萬精兵”為什麼攻不克?一方面安慶易守難攻,一時半刻打不下來。另一方面,朱宸濠的部隊人數有水分,算上後勤補給和跟著起鬨的,實際人數不足十萬。南昌、南康、九江等均有留守,進攻安慶的人馬折半。另,朱宸濠停止進攻,還證明一點——內部出了問題。問題定在朱宸濠身上,也就是說先前做的輿論信息戰起了作用。側面反映出朱宸濠雖然敢造反,關鍵時刻,膽子小。朱宸濠太實在了,接近十萬人馬就對外宣稱有十萬精兵,吹牛逼都沒底氣,事兒要能成才怪了。眾人恍然大悟,說得沒錯,朱宸濠號稱的十萬精兵暴露出了他的心虛,再看面前一臉病容的王大人,手裡只有八萬烏合之眾,就敢吹有是三十萬大軍。
習慣,寧王失敗的根本原因。
人長時間處於一種活動當中養成不易改變的行為,包括生活行為,思維模式,處世之道,完完全與習慣有關。少成若性,習慣之為常,科學研究表明經過21天重複一種行為就會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很難改變。習慣可以能成為第二天性,猶如一條看不見的線緊緊束縛著的思維模式,朱宸濠就是這樣的人。他雖然是皇親國戚,襲爵寧王,但受到大明帝國對藩王的各種限制,處境與身陷囹圄沒什麼太大的區別。藩王說竄個門不允許,路過兄弟家看完一下,必須在城外郊區會面,去北京出差不能逗留時日太多,由此限制了藩王的活動。朱宸濠只能活動在南昌那塊巴掌大的地方,譬如驢拉磨,始終繞不開那個圈。說實在的他真沒去過大城市,更不用提實地考察了。當年,朱棣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的原因在於人家走南闖北經過實戰洗禮,經過政治鍛鍊。而朱宸濠在南昌生活了一輩子,風平浪靜,家鄉觀念根深蒂固。不是被逼無奈出去闖蕩的人,在外遭受挫折,思鄉情緒會油然而生。再聽說王陽明率領三十萬大軍進攻南昌,那裡是朱宸濠的家,是他的老巢,是他的精神寄託之地,一旦失守,猶如無根浮雲,假使打進了南京,一樣沒有安全感。就好像很多外來戶在大城市打拚縱然買了房子,依舊覺得矮人一等,因為他們的根不在那裡。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現如今,朱宸濠面臨的境地正是如此。關機時刻,驢拉磨的習慣作祟,主導了他的心智,遂決定回師南昌。歷史證明了這條真理——習慣可以要人命,坑死寧王的最後一個人就是他自己,準確地說是他的習慣。
中國人向來有事全後退,爭功往上沖。
老王聽明白了,張永表態可以聯合,但有條件,沒有利益誰跟你聯合?效忠陛下,為人民服務,別說那些好高騖遠的好嗎?政客之間的結盟必為利益聯合禦敵,亦為利益相互傾輒。張永是政客,王陽明也是,大家都是同道中人,就得按照規矩辦事兒。
老王說:“他,我留著無用,當贈與公公。”說的是朱宸濠,那塊誰都想咬一口的肥肉。
張永眼睛一亮,不敢相信王陽明這么痛快,緩緩問道:“王大人,你浴血奮戰擒賊首不易,千里為官只為財,怎輕易與我?”
“因為宇宙的根本即是致良知。”
好了,幹活吧!
五月某日某時許,江西巡撫王陽明,在江西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司參議等領導的陪同下,深入到抗洪前線鄱陽湖進行工作指導。巡撫王陽明指出,鄱陽湖抗洪搶險是我省進入主汛期以來取得重大勝利的第一仗,對今後做好全省抗洪搶險工作意義重大。要認真總結這次抗洪搶險的成功經驗,用於指導今後的抗洪搶險工作。巡撫王陽明又認真聽取了饒州知府、吳城知縣、都昌知縣等基層幹部的簡要匯報後,立即前往鄱陽搶險現場,一邊聽取匯報,一邊察看險情,並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同時對參加搶險的廣大民隊伍表示親切慰問。隨後,巡撫王陽明又深入災區,看望和慰問受災轉移民眾,與受災民眾親切交談,詢問他們的受災情況和轉移後的生產生活情況,鼓勵受災民眾要堅定信心,相信朝廷一定會帶領廣大民眾奪取抗洪搶險的最後勝利。巡撫大人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受災民眾,他們紛紛表示感謝各級衙門和領導,他們有決心奪取抗洪搶險的最後勝利。
王陽明正在江西風風火火抗洪搶險,六月份的某天突然接到南京張永的來信,內容簡明扼要:“虎旅夜驚,已幸寢謀於牛首山”。王陽明看完,腦袋“嗡”的一聲,晴天霹靂,這遠比誣告他謀反還嚴重——朱厚照失蹤了!
從這時候開始,嘉靖與楊廷和結了仇。
王陽明一旦入京,直接威脅楊廷和的政治地位。原因有三:第一,王陽明在上呈的戡亂功勞簿中,描述威武大將軍朱壽和威武副將軍江彬等人的功勞外,重點說了兵部,在王瓊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勝利,對於內閣隻字未提。楊廷和這人才華有工作能力有,就有點小心眼。見老王沒提他,頓時拉長了個臉,要知道當年王瓊舉薦王陽明為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是經過內閣同意的。換言之,王陽明戡亂功勞中當有內閣一份,可是功勞簿上根本沒提幕後英雄。此外,楊廷和與王瓊有隙,兩人表面言歡,實則明爭暗鬥。很顯然王陽明是王瓊的人,功勞簿不提內閣也可以理解。再次,王陽明是大學問家,桃李布滿朝堂,他一旦入京很有可能被提到顯要位置。王瓊現任吏部尚書,背後再有嘉靖支持,假如再與王陽明聯手,楊廷和這文官首領地位不保。綜上所述,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阻止王陽明入京。
嘉靖四年正月,王陽明夫人諸氏去世了。
說句實在的,王陽明與夫人諸氏感情一般,她死的時候老王哭了一通,第二天繼續講學,連篇祭文都沒寫。諸氏夫人在《王文成公年譜》中一共露面兩次,第一次是結婚,“弘治元年戊申七月,王陽明親迎夫人諸氏於洪都”,然後是“嘉靖四年正月,夫人諸氏卒”,很悲哀。很多時候,諸氏更像一個保姆,照顧老王飲食起居,往往忽略了夫人的身份,因為她沒有給老王留下什麼。
正德五年,五十五歲的王陽明續娶張氏為妻,十一月得個大胖小子。老王喜極而泣,這么多年不是他不行,是夫人諸氏不孕不育。親生兒子王正億,那就是證明。大夥聽說老王生了兒子,紛紛前來祝賀,有兩位當地年逾九十歲的老壽星寫詩道喜。詩寫的水平一般,但人家心是熱的,老王不容易啊,給孩子一頓誇獎。
老王回贈詩曰:“何物敢雲繩祖武?他年只好共爺長”。意思說,誰敢保證孩子長大後能繼承祖業,能活兩位老壽星這么大歲數就行啦!此詩句輕描淡寫,足見王陽明激動而喜悅。一個生命的誕生是一項複雜而神聖的生物工程,尤其像老王這種土埋到頭的人,那是難以言表的幸福喜悅。
昏迷了三天的老王悠悠轉醒,艱難地問道:“這是什麼地方?”
“青龍鋪。”
十一月二十九日,老王召周積等人,良久,他才睜開眼睛說:“吾去矣。”
周積等人泣不成聲:“先生,您還有什麼遺言?”
老王微笑著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頃之,瞑目而逝,死於肺疾,時間定格在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時,即公元1529年1月9日8時許。王陽明走完了光輝的一生,年五十七歲。
門人及會葬者千餘人,麻衣衰屨,扶柩而哭。四方來觀者莫不交涕。
洪溪去越城三十里,入蘭亭五里,那是老王活著的時候親自選的墓地。朝廷予諡文成,贈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封侯爵,稱新建侯。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