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是7世紀發生在高句麗和唐與新羅聯軍之間的戰爭。由於唐與新羅聯軍的長年征戰,加之高句麗內部發生紛爭與自然災害,高句麗最終被唐與新羅的聯軍擊敗。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大同江以北則由唐和自稱高句麗繼承者的渤海國控制。

第一次戰爭(644年—645年)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唐太宗征高句麗 642年,淵蓋蘇文殺死高句麗榮留王後立高寶藏為王並自封為“莫離支”攝政。為討淵蓋蘇文和保護唐的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644年,唐太宗帶著李世勣、李道宗和長孫無忌率軍十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唐太宗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遼寧鞍山),李世民由於受到安市城城主楊萬春的抵抗,再也無法前行。由於寒冬惡劣天氣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軍被迫返回。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唐與回紇等鐵勒諸族滅了薛延陀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649年唐太宗去世,依照唐太宗的遺願攻打高句麗的計畫被取消,使唐再次攻高句麗的戰役擱淺。

第二次戰爭(660年—662年)

649年,唐太宗去世後,征討高句麗和淵蓋蘇文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最大心愿。據《資治通鑑》記載,高宗即位後,對高句麗發動過三次小規模戰爭。永徽六年(655年)五月,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發兵渡遼水擊高麗。顯慶三年(658年)六月,“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將兵攻高麗之赤烽鎮,拔之,斬首四百餘級,捕虜百餘人。高麗遣其大將豆方婁帥眾三萬拒之,名振以契丹逆擊,大破之,斬首二千五百級”。顯慶四年(659年)十一月,“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等與高麗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破之”。 660年,唐與新羅的聯軍攻下了高句麗西南的盟友百濟後,於661年派遼東道(初為浿江)行軍大總管契苾何力、浿江道行軍大總管任雅相、夫餘道行軍總管蕭嗣業、鏤方道行軍總管程名振、沃沮道行軍總管龐孝泰和含資道行軍總管劉德敏率軍十餘萬渡遼水,平壤道(初為遼東)行軍大總管蘇定方、平壤道大總管劉伯英、與新羅聯軍由百濟故地南北合擊高句麗。由於鐵勒入侵唐朝,唐軍契苾何力、蕭嗣業所部被迫返回。662年,蛇水之戰淵蓋蘇文使唐軍沃沮道全軍覆沒並殺死了龐孝泰和他的13個兒子。淵蓋蘇文在世期間,唐朝一直沒能滅亡高句麗。

第三次戰爭(666年—668年)

660年,高句麗西南的盟友百濟被唐和新羅所滅。唐與新羅的聯軍在隨後的8年裡持續攻打高句麗。666年,淵蓋蘇文去世後,淵蓋蘇文長子淵男生到前方視察軍情備戰。讓兩個弟弟淵男建和淵男產留守平壤。淵男建和淵男產趁大哥不在誣陷他叛逃到唐,並逼高句麗寶藏王通緝淵男生。淵男生走投無路,只好投靠唐朝並被唐重用。淵男生率領唐軍攻打高句麗,以期望能奪回大權。668年淵男生率領唐軍最終滅了高句麗。 高句麗被滅後,唐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試圖控制朝鮮半島,引發新羅與唐朝的戰爭。新羅最終控制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則由唐和渤海國占據。

後續

高句麗被滅後,新羅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領地。由於唐對新羅進行了援助,唐曾試圖在朝鮮半島設定統治機構,引發新羅與唐朝的戰爭。與此同時大祚榮建立起渤海國,繼承了原高句麗的大部分領土。“海東盛國”渤海國的崛起成為唐與新羅的緩衝地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