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麥勒·黑托尼

埃及當代著名作家哲邁勒·黑托尼是當代阿拉伯文壇最傑出的作家之一。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埃及當代著名作家哲邁勒·黑托尼,被認為是當代阿拉伯文壇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作為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納吉布·馬哈福茲的嫡傳學生,他還被看做繼其老師之後,最有希望再次為阿拉伯世界捧回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作者生平

哲邁勒·黑托尼於1945年5月9日出生於上埃及的農村,幼年隨父親舉家遷往開羅,生活在納吉布·馬哈福茲曾出生、成長的老城區——哲邁利耶區。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哲邁勒·黑托尼對伊斯蘭文化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在學校時,他的主要專業是工藝美術設計,畢業後,又從事過一段時間的地毯設計工作。這一方面加深了他對民族藝術的了解。另一方面,還使他生活在社會底層百姓的民間疾苦有著深刻的體會,使他了解到他們的生活面貌,思想狀況,從而發現真實而嚴峻的社會問題。60年代,黑托尼曾經做過巴勒斯坦戰爭的戰地記者,對戰爭的親身經歷,對戰爭失敗的冷靜認識,都使他對人生、對生命有了一種全新角度的深刻思考。這段時間的經歷對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有著巨大的影響。
黑托尼受共產主義思想影響很深,是埃及的左派代表作家之一。1966年,他還因“共產黨”罪而入獄半年,在獄中,他與埃及一些著名的共產主義人士有過密切接觸,他們的思想對黑托尼產生了深刻影響。黑托尼曾經認為,伊斯蘭教與共產主義是不矛盾的,埃及濃厚的伊斯蘭宗教文化給黑托尼的共產主義思想打上了特殊的烙印。在很多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對共產主義的獨特而又具有鮮明民族、宗教色彩的理解。

文學創作

黑托尼的文學創作嘗試,開始於六十年代。最初,他經常在雜誌上發表一些文學短篇。其處女作是短篇集《千年前青年日記》(1969),其中《千年前青年日記》通過虛構一個千年前的青年對當時在埃及爆發的戰爭的記錄,映射了上個世紀60年代末埃及的現狀與危機,反映了黑托尼對巴以戰爭,以及共產主義思潮在埃及的發展的反省與思考。這篇小說一經出版,反響不凡。評論界曾讚譽其初登文壇,就頗有埃及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優素福·伊德里斯嶄露頭角時的氣勢。
此後,黑托尼不斷有作品問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影響較大的有長篇小說《吉尼·巴拉卡特》(1974)、《宰阿法拉尼區奇案》(1975)。《吉尼·巴拉卡特》這部小說摘錄義大利旅行家瓊迪16世紀訪問開羅的見聞作為開頭和結尾。講述了1517馬木魯克王朝時期一個小人物充滿著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的發跡史。在埃及政治空氣比較緊張的年代,該書的出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後,該書還被譯成法文。

作品特點

黑托尼的作品特點鮮明,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他非常善於借鑑本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借描述前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況,來體現他對當今社會的現實及思想領域問題的思考。法老時期的文化遺產與伊斯蘭文化、文學遺產,特別是蘇菲文化,對黑托尼的創作影響較大。同時,在創作手法上,黑托尼則引進西方各種創作方法,結合本土文學特點進行嘗試和創新。他的許多小說,如《宰阿法拉尼區奇事》、《顯靈書》等都類似於心理小說。正是由於黑托尼的大膽嘗試,他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也使他先後榮獲了1980年的國家鼓勵獎、埃及科學藝術一級勳章和1987年法國騎士勳章,成為了整個阿拉伯文學文壇的一流名家,從1993年開始至今,黑托尼一直擔任阿拉伯惟一的文學報《文學訊息》報的主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