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綱要

《哲學綱要》是201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澤厚。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哲學綱要》

《哲學綱要》是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告別人生、謝幕學術、留作紀念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它由《倫理學綱要:》、《認識論綱要:》、《存在論綱要》組成,三位一體,對應真、善、美,自成一家之言。《倫理學綱要》在中國傳統情本體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哲學視角下,從〔人之所以為人〕出發,將道德、倫理作內外二分,道德作宗教性、社會性二分,人性作能力、情感、觀念三分,討論倫理學的一些根本問題。《認識論綱要》是對認識論問題的看法,認為中國實用理性忽視邏輯和思辨而待自行改善。《存在論綱要》圍繞〔人活著〕及其一些宗教—美學問題,為本無形上學存在論傳統的中國哲學開創一條普世性的〔後哲學〕之路。它探究作為〔生存智慧〕的中國哲學的優長待傳和缺失待補以及如何傳和如何補等問題,認為〔轉化性創造〕是關鍵。它用孔子來消化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並希望從這個方向對人類的未來有所補益。

目錄

總序

倫理學綱要

內在自然人化說(1999)

兩種道德論(2001)

關於情本體(2004)

答問(2006-2009)

認識論綱要

“度”的本體性(2001)

實用理性的邏輯(2004)

答問(2008、2010)

存在論綱要

哲學探尋錄(1994)

...........

試讀章節

兩種道德論(2001) 

從圖騰時代的動物崇拜到宗法社會的祖先崇拜,從多神到一神,從巫術到宗教,甚至抽象到哲學理論上,都如此。即都以世上人間的各種道德準則、人的行為規範、心性修養,本源於超越此有限人際、生活世俗的“天理”、“良心”、“上帝”“理性”,正因為這樣,人群才懾服,萬眾才信從。

道德本是維繫群體人際關係的原則、準繩,它是一種逐漸形成並不斷演化、微調以適應不斷變化著的生存環境的產物,成為一種非人為設計的長久習俗。但從遠古巫師、古代教主到近代的領袖,它又常常憑藉某種傳奇性的偉大人物的行為、言語而賦以超越這個世界的嚴重的神聖性質,經驗便由此變成了先驗。世間的習俗、經驗、法規披戴上神秘光環,成了神聖教義。神聖性使它獲有了普遍必然性的語言權力,具有非個體甚至非人群集體所能比擬所可抵禦的巨大力量,而成為服從、信仰、敬畏、崇拜的對象。各宗教教主如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以及中國的周公、孔子,以及某些近代領袖,都如此。“宗教性道德”本來源於一定時空內的某種社會性道德,被提升為“普遍必然性”的信仰、情感的最終依託,成為敬畏崇拜的神聖對象。我欣賞愛因斯坦這位深窺宇宙奧秘的人所說,“道德不是什麼神聖的東西,它純粹是人的事情”①。但由於各種主客觀需要,人的事情變成了神意或神諭。

再簡單複述一遍:人是群體動物,“人沒有銳爪、強臂、利齒、巨軀而現實地歷史地活下來,極不容易。不容易而又奮力活著,這本身成為一種意義和意識”④,亦即人的生存本身構成了人生價值所在。從猿到人,人類一開始便是某種群居生物族類,其個體生存是與該群體生存緊密連線在一起的。個體為自己也就必須為群體(氏族、家庭、團體、民族、階級、國家)的生存而奮鬥。這種奮鬥甚至犧牲,成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後的倫理學的實在。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