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歷史本體論

人類學歷史本體論

《人類學歷史本體論》是2010年01月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澤厚。

基本信息

1.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彙編李氏八十年代以後重要哲學論著,熔儒學、康德、馬克思於一爐,承續中國傳統,卻具人類普遍性,為作者最重要的著作,遠超《美的歷程》等書。但因內容濃縮,含意深遠,必須反覆細讀,沉思靜想,方能窺堂奧,得真髓,了悟人生,獲益無窮。

2.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以中國傳統為基地和背景,堅持在人本、歷史、積極人世的基礎上去反思過去、展望未來和把握現在,以此來融化康德和馬克思,包容了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以及存在主義和後現代。

作者以為,此論本是平易道理,毫不高深,因之也就直白道來,而不必說得那么彎彎曲曲,玄奧難懂。在敘述上,則採取了“大眾哲學”的通俗路徑,深刻明暢,頗值一讀。

作者簡介

李澤厚,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九五四年畢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西根大學、科羅拉多學院、斯瓦斯摩學院客席教授、客席講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講座研究等職。一九八八年當選為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一九九八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著有《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世紀新夢》《論語今讀》《己卯五說》《歷史本體論》《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香港,2006)等書,一九九一年後旅居美國。

編輯推薦

李氏哲學始終以人類命運為自己的關注點。它既不是超然世外的思辨,也不是對某些專業題目的細緻探求,而是在特定時代和巨觀環境中與各種新舊觀念、勢力、問題相交錯激盪的產物。

目錄

哲學探尋錄(1994)

一“人活著”:出發點

Ⅰ“天下何思何慮”:哲學可能性

Ⅱ“為天地立心”:由工具本體到心理本體

Ⅲ“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語言問題

二“如何活”:人類主體性

Ⅰ“未知生,焉知死”:人類如何可能

Ⅱ“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使用和製造工具

Ⅲ“夫是以謂大同”:歷史終結日,教育開始時

三為什麼活:個人主體性

Ⅰ“人生自古誰無死”:倫理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

Ⅱ“天行健”:有情宇宙觀

Ⅲ“道可道,非常道”:無情辯證法

四活得怎樣:生活境界和人生歸宿

Ⅰ“學是學此樂”:人生四境

Ⅱ“春且住”:藝術與時間

Ⅲ“何人不起故園情”:人類萬歲、情感萬歲

說天人新義(1999)

一由來與歷史

Ⅰ古代

Ⅱ現代

二自然的人化

Ⅰ先從“外在自然的人化”說起

Ⅱ“內在自然的人化”

Ⅲ“內在自然人化”的核心:倫理學

三人自然化

歷史本體論(2001)

第一章實用理性與吃飯哲學

第一節“度”的本體性

Ⅰ“度”來自生產技術

Ⅱ結構、形式與超越

第二節回到根本

Ⅰ語言為本或生活為本

Ⅱ所謂“經濟決定論”

第三節歷史建理性

Ⅰ“客觀社會性”

Ⅱ“以美啟真”

第二章巫史傳統與兩種道德

第一節經驗變先驗

Ⅰ宗教性道德

Ⅱ“禮”源於“俗”

第二節社會性道德

Ⅰ形式正義和普遍性

Ⅱ自由主義的問題

第三節西體中用

Ⅰ善惡與對錯分家

Ⅱ“天地國親師”

第三章心理本體與樂感文化

第一節心理成本體

Ⅰ“便無風雪也摧殘”

Ⅱ“以美儲善”

第二節“道由情生”

Ⅰ“七情正、天人樂”

Ⅱ獸性與聖愛

第三節文化心理結構

Ⅰ人類的、文化的、個體的

Ⅱ自由享受

論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2004)

上篇實用理性的邏輯

一度的操作本性

Ⅰ操作建構與理性內化

Ⅱ中國傳統的缺失

ⅢJohnDewey的工具主義

二度的辯證智慧

Ⅰ由操作層到存在層

Ⅱ中國範疇維護生存的特色

Ⅲ“先驗心理學”

三度與個體創造

Ⅰ由度到美與形式感受

Ⅱ人和宇宙共在與自由直觀

Ⅲ美學作為第一哲學與物自體問題(上)

下篇關於情本體

一心、性為本還是情為本?

Ⅰ道德律令與理性凝聚

Ⅱ宋明理學追求超驗的失敗

Ⅲ道德的人是“最終目的”?

二什麼樣的情?

ⅠAbrham的殺子與中國的孝一仁

Ⅱ“未知死,焉知生”與“未知生,焉知死”

宗教經驗種種

三情本體在今日

Ⅰ還有情嗎?

Ⅱ有、空、空而有

Ⅲ美學作為第一哲學與物自體問題(下)

有關倫理學的答問

一情本體、兩種道德與立命(2006)

Ⅰ人性能力

Ⅱ權利與善誰優先

Ⅲ“道始於情”

Ⅳ立命:上帝拯救還是自己拯救?

二談“惻隱之心”(2007)

實踐美學短記

一(2004)

Ⅰ美感雙螺旋與人的自然化

Ⅱ藝術終結與審美文化

二(2006)

Ⅰ審美與藝術

Ⅱ審美與人性

Ⅲ審美形上學

哲學自傳(2003)

……

文摘

一“人活著”:出發點

Ⅰ“天下何思何慮”:哲學可能性

哲學本是精工細活,妙理玄言,如今卻作探尋札記、粗糙提綱;分析哲學家必大搖其頭,形上學者或悻然色變。但哲學既非職業,而乃思想,則常人皆可思想。此“想”不一定高玄妙遠、精密細緻,而可以是家常生活,甚至白日夢囈。哲學維護的只是“想”的權利。

人一定要“想”嗎?人活著就有“想”。睡覺做夢,也還在“想”:在夢中吃飯做事,奮搏逃奔,離合悲歡。這不就是“想”嗎?“至人無夢”,這“至人”當是一念不生,一塵不想,免除和殺死一切想、夢的人?殺死之後,又仍活著,便如行屍走肉,不如真的自殺。

但並非每個人都會自殺。恰好相反,實際是每個人都在活著。活著就要吃飯穿衣,就有事務纏身,便被扔擲在這個世界中,衣食住行,與人共在,從而打交道,結恩怨,得因果,憂樂相侵,苦甜相擾。儘管你可以徹底排遣,精神解放,“境忘心自滅,心滅境無侵”。但這解放、排遣、“忘滅”本身,其所以必要和可能,不又仍然是人們努力“想”的結果嗎?

在世界而求超世界,在此有限的“活”中而求無限、永恆或不朽;或者,“打破砂鍋璺(問)到底”,去追尋“人活著”的(人生)道理、意義或命運;這種哲學或宗教課題,在“後現代”,或只可看做是庸人自擾?“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硬要思量這些本無解答的問題,乾什麼?真實的存在不就在個體自我的當下片刻嗎?其他一切都只是空間化的公共語詞,不足以表述那自意識而又不可言說的“XX”。與現代追求“反抗”“獨創”“個性”相反,這裡完全不需要這些。一切均已私有化、瞬間化。無本質,無深度,無創造,無意義。中世紀思考和崇拜上帝;啟蒙以來,思考和崇拜理性或自我。如今,一切均不崇拜、均不恩考,只須瀟瀟灑灑亦渾渾噩噩地打發著每個片刻,豈不甚好?遊戲人生足矣,又何必他求?用完就甩,活夠就死,別無可說,歷史終結。生活已成碎片,人已走到盡頭,於是只一個“玩”字了得。這個世紀末正偶合“後現代”,不好玩嗎?

既然如此,也就可以有各種“玩”法。即使日暮無時,何妨強顏歡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絕望之為虛妄,正如希望相同”。明知無解,何妨重問?總有人要問人生意義這個本無可答的問題,畢竟人也有權利來問這問題,而哲學的可能性就在於人有權利叩問人生,探尋命運,來作出屬於自己的決定。於是,以“人活著”這一原始現象作出發點,便可以生髮出三個問題:

(1)歷史終結,人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