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哲學綱要

李存山著《中國傳統哲學綱要》2008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傳統哲學是“天人之學”。“究天人之際”是貫穿中國傳統哲學單位普遍架構。該書以“問題解析體”的形成,闡述了中國傳統哲學中天論部分的世界本原論、運動觀、時空觀、形形神觀,人論部分的天人關係論、人性論、價值觀、歷史觀,知論部分的主客關係論、致知方法論、名實現、真理觀等哲學問題,並突出了“天人合一”、“真善全一”、“知行合一”,以及本體論與宇宙論合一、人性論與價值觀合一等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哲學是“天人之學”,亦即對天道、人道以及對天、人之知的認識。“究天人之際”是貫穿中國傳統哲學單位普遍架構。因此中國傳統哲學的“實質上的系統”就由天論(宇宙論)、人論(人生論)以及知論(致如論或方法論)所組成的系統,而人論是其中心,“原善”、“為治”是其宗旨。《中國傳統哲學綱要》以“問題解析體”的形成,闡述了中國傳統哲學中天論部分的世界本原論、運動觀、時空觀、形形神觀,人論部分的天人關係論、人性論、價值觀、歷史觀,知論部分的主客關係論、致知方法論、名實現、真理觀等哲學問題,並突出了“天人合一”、“真善全一”、“知行合一”,以及本體論與宇宙論合一、人性論與價值觀合一等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

作者簡介

李存山,1951年生,北京市人。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編審、副總編輯。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中華文化通志 哲學志》、《為秦開帝業的改革家——商鞅評傳》、《智慧之門 老子》等,發表學術論文約二百篇。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天論部分

第一章 世界本原論
第一節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陰陽”“六氣”和“五行”

第二節老莊的“道”“氣”思想及其歷史延伸

一老子的“道”“氣”思想

二莊子的“道”“氣”思想

三《淮南子》的“道”“氣”思想

四《易緯·乾鑿度》的“四太”說

第三節《中庸》、孟子的道德之“天”

第四節先秦氣論諸說

一《管子·水地》篇的“水”為萬物本原說

二《易傳》的“太極”“陰陽”說

三惠施的“大一”“小一”思想

四《管子·內業》等四篇的“精氣”思想

五陰陽五行家的“氣”生“五行”思想

六荀子的“陰陽之化”和“水火有氣而無生”思想

第五節董促舒的“天”“元”思想

第六節漢代的元氣論及其歷史延伸

一漢代的元氣論

二魏晉時期阮籍、嵇康和楊泉的元氣論

三唐代柳宗元、劉禹錫的元氣論

第七節魏晉玄學的貴無論、崇有論與獨化論

一王弼的貴無論

二裴頠的崇有論

三郭象的獨化論

第八節佛教的“性空”與“唯心”思想

一道安的“本無性空”論

二僧肇的“不真空論

三《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說

四智顗的“一念三千”說

五玄奘、窺基的“唯識”論

六法藏、澄觀的“四法界”說

七慧能的“一切法在自性”思想

第九節宋明道學的氣體論、理本論與心本論

一張載的氣本論

二程顥、程頤和朱熹的理本論

三陸九淵、王守仁的心本論

四氣本論的復興

思考題

第二章 運動觀

第一節“運”與“靜”

第二節“變”與“常”

第三節運動之原因

第四節運動之基本規律

一“一陰一陽”與“反覆”

二漸變與驟變

三“化不易氣”

思考題

第三章時空觀

第一節時空之“名”

第二節時空之性質

第三節時空之無限與有限

思考題

第四章形神觀

第一節鬼神之有無

第二節形神之產生

第三節形神之“滅”與“不滅”

思考題

第二篇人論部分

第五章天人關係論

第一節天人之“分”與“合

第二節“天人合一”

一老莊的以“人”合“天”思想

二《易傳》的“與天地合其德”思想

三《中庸》、孟子的“性”“天”合一思想

四陰陽五行家的“人與天調”和天人感應思想

五董仲舒的天人同類和天人感應思想

六魏晉玄學的“名教”出於“自然”思想

七佛教的“眾生有性”和“無情有性”思想

八宋明道學的“性與天道合一”和“良知即天”思想

第三節“明於天人之分”

一《窮達以時》篇的“察天人之分”思想

二荀子的“明於天人之分”思想

三王充對天人同類、天人感應的批判

四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不相預”“交相勝”思想

五王廷相的“氣一則理一,氣萬則理萬”思想

六王夫之思想中的“天人之分”因素

思考題

第六章人性論

第一節“性”與“習

第二節性無善惡與性有善有惡

第三節性善論與性惡論

第四節人性自然論

第五節“性三品”說

第六節“性善情惡”與“性情相應

第七節佛性論

第八節“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

第九節“心統性情”與“心即性

第十節性氣一元論

思考題

第七章價值觀

第一節“六府三事”與“三不朽

第二節儒家之“貴仁”

第三節墨家之“貴兼”

第四節道家的“無為”與“逍遙

第五節法家的“尚力”與“任法

第六節楊朱之“為我”與《列子》的享樂主義

第七節道教之“成仙”與佛教之“涅檗

第八節新儒家之“貴仁”

思考題

第八章歷史觀

第一節歷史的進化與退化

第二節歷史發展的規律與動因

第三節道德與經濟、政治的關係

思考題

第三篇知論部分

第九章主客關係論

第一節主客之“分”與“合

第二節主客合

思考題

第十章致知方法論

第一節“見聞”與“思慮

第二節“漸修”與“頓悟

第三節“致知”與“涵養

第四節“知”與“行”

思考題

第十一章名實觀

第一節“道隱無名”與“以名舉實

第二節“言不盡意”與“言盡意

思考題

第十二章真理觀

第一節“是非”與“真知

第二節真知之標準

思考題

主要參考書目

文摘

關於中國哲學史的寫法,張岱年先生的《中國哲學大綱》不同於當時的“通史體”著作,採取了“以問題為綱,敘述中國哲學”的寫法。這一寫法是借鑑了中國古代史書中“書”、“志”的“以問題為綱”的寫法。在為方立天先生的《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中華書局1990年版)寫的“序”中,張先生講了中國古代史書有三種體裁:一是紀傳體,主要以人物為綱(其中“書”、“志”部分則以問題為綱);二是編年體,以年月為綱;三是紀事本末體,以重要歷史事件為綱。這三種體裁各有長短,相互補充。中國哲學史書籍,也有三種體裁:一是學案體,按年代先後選錄重要人物的主要資料並加以評論,以《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為代表;二是通史體,以人物或學派為綱敘述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三是問題解析體,以問題為綱,敘述哲學各方面的重要問題的源流演變。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和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等等都是通史體,近數十年來通史體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已經出版了許多種,而張先生的《中國哲學大綱》和方先生的《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則屬於問題解析體。

本書是在《中華文化通志·哲學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的基礎上寫成的。當時按照以蕭克將軍為主任的《中國文化通志》編委會制定的撰寫體例,我擬訂了《哲學志》的綱目,聽取了張岱年先生和《中國文化通志》編委、學術典主編龐朴先生的意見,然後由我撰寫了中國古代的“天論部分”、“人論部分”和“知論部分”三章,由鄺柏林、鄭家棟撰寫了第四章“中國哲學的近現代轉型”。本書是由《哲學志》的古代三章增擴而成。由於“志”書的撰寫體例,《哲學志》和本書當然也屬於問題解析體。近年方立天先生的《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和台灣學者曾春海先生主編的《中國哲學概論》(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也屬於問題解析體。這種體裁與中國哲學史的通史體、斷代史、範疇史、專題史(如中國人性論史中國認識論史)和人物思想評傳等等,確實是互有長短,可以相互補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