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西娃村

哈西娃村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宗加鎮哈西娃村是一個純牧業村,這裡還是一個草場沙化鹽鹼化嚴重的貧困村。如何讓全村牧民走上富裕之路?這是村黨支部成員面臨的首要問題。經過考察、研究,村黨支部決定利用哈西娃村距諾木洪農場較近的優勢承包農場的枸杞地。駐村幹部托亞當起了工作“指導員”,動員村民轉變觀念、轉變發展方式,優先種植枸杞。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哈西娃村位於青海省都蘭縣宗加鎮,是一個純牧業村。全村41戶,125人,共有草場135.76餘萬畝,
可利用草場可利用草場
可利用草場34萬畝,網圍欄4.64萬米,各類牲畜1.4萬餘頭(只),母畜6590頭(只),種植枸杞1713畝,2009年人均收入7682.40元,2010年將突破8000元。哈西娃村作為一個世世代代以原始方式放牧為生的牧業村,受自然條件制約,草原沙化、鹽鹼化,產草量低、草原載畜量一年不如一年,每年入冬前,牧民都要攜帶生活必須用品,徒步跋涉幾十、幾百公里由夏季牧場轉向相對溫暖的冬季牧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2007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近年來,在村黨支部的堅強領導下,以“興村富民”為目標,轉觀念、變思路,大力實施“先鋒富民”工程,將全村草場、牲畜、勞力有效整合,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和枸杞農副業,在保護生態、治貧致富、帶領民眾奔小康的征途上走出了一條產業轉型的發展之路。

經濟發展

哈西娃村3年前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是一個草場沙化鹽鹼化嚴重的貧困村。2007年,新一屆黨支部班子上任後,決定利用哈西娃村距諾木洪農場較近的優勢承包農場的枸杞地。使全村80%的牧民掌握了枸杞栽培技術
可利用草場可利用草場
當年全村民眾種植的枸杞每畝產乾果達到了100公斤,當年種枸杞收入使人均增收5000元。全村承包農場耕地種植枸杞已達1100畝,並註冊了“宗加”枸杞商標。預計到2012年,全村種植的枸杞全部進入收穫期後,僅種植枸杞一項,人均收入將超過8萬元。近兩年,村支部從整合與開發資源入手,謀劃壯大村集體經濟。一是盤活資源。對集體所有的草原、河流、湖泊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該村村民自籌的辦法興建起了哈西娃村野生蘑菇加工廠,當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加快發展非農產業。村黨支部積極發展牧家樂等旅遊業及觀光休閒農業。2008年3戶牧民合資入股,在千年貝殼梁附近開發具有少數民族風情特色的農家樂,當年實現村集體收入達3萬元,合資牧民收入均達到1.5萬元。三是注入發展後勁。哈西娃村境內的田格力河,水資源豐富,適合鴨、鵝等家禽生存繁殖,河中魚、蝦類等生物數量種類繁多。去年初村黨支部爭取項目資金19萬元,在田格力河畔辦起了家鴨野養廠,截至目前養殖草原鴨達2200隻,實現年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到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累計達20萬元。

社會事業

隨著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現在哈西娃村兩委班子已經有了為民眾興辦實事的能力和實力。村黨支部在完善黨內關愛救助機制的同時,還從根本上讓牧民享受發展集體經濟帶來的實惠。一是關愛貧困老黨員。
慰問黨員慰問黨員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增大,村黨支部把關心和幫助貧困老黨員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落腳點。村黨支部從集體經濟積累中每年拿出5000元,幫助4戶貧困黨員發展養殖業,促使貧困黨員脫貧致富。同時每逢春節、“七一”期間或災情前後,村黨支部積極開展慰問黨員活動,及時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到黨員民眾中,營造關心愛護黨員民眾的濃厚氛圍。二是大力支持殘疾人事業。該村把關心殘疾人、支持殘疾人工作列入黨支部議事日程。自哈西娃村成立野生蘑菇加工廠後,為了解決殘疾人的生活困境,將本村的10名殘疾人全部安排到蘑菇廠,野生蘑菇廠勞動強度小,加工機器操作簡便,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都能適應,為此村黨支部安排本村殘疾人到野生蘑菇廠工作即增加殘疾人收入又解除了殘疾人的後果之憂。三是推進全村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為了讓老百姓享受產業轉型發展帶來的成果,全村自2008年開始已經連續三年利用村集體經濟繳納了全村牧民的醫療保險,累積繳納資金達到8720元,到2012年全村養老保險全部由村里承擔,不讓民眾掏一分錢,全部免費享受醫療養老保險,2010年一次性繳納全村殘疾人11人的養老保險1200元,使殘疾人不但在精神上得到關愛,而且在生活上得到保障。截至目前,村黨支部動用村集體經濟積累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達20多件,受益民眾達到200人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