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飾文化中的歷史記憶

內容介紹

論文藉助民族口述史、漢文史籍、考古資料及語言分析,通過對哈尼族服飾中“服黑飾紅”、“棉紡”、“飾貝”、“飾竹”、“飾魚”等核心傳統要素的多重考證,對哈尼人遷徙口述史中指涉的古代歷史時期、地名以及族群互動提出了較為清晰的論述。不僅探討了哈尼先民的古羌淵源,而且提出了哈尼先民與古蜀、古滇歷史的密切關聯,並論述了哈尼人進入元江、紅河流域的時間,為重建完整、真實的哈尼族歷史提供可資參考的時間線索和地理框架,為西南民族歷史、藏彝走廊族群研究提供一種哈尼視角。 對於無文字邊緣族群來說,服飾是一種特殊的女性視角、民間立場的記憶手段。少數民族女性作為“邊緣中的邊緣”,也擁有書寫歷史的權利和能力。揭示少數民族女性、民族服飾與歷史記憶的深層關係,為研究無文字邊緣族群的歷史提出新的視角。重視與加強邊緣族群研究,尊重其歷史書寫,打破歷史書寫的中心主義,我們才有可能重建邊緣族群歷史,並以此與華夏中心歷史互證,還原中華民族真實歷史。

作者介紹

白永芳
哈尼族,1973年出生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中央民族大學民俗學博士,現就職於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長期從事哈尼族文化研究。

作品目錄

緒論
一、選題緣起及意義
二、研究對象及概念梳理
三、相關研究綜述
四、田野調查與研究方法
五、論文框架
上編服飾人生:窩拖布瑪服飾文化個案
第一章家譜、古歌、祭祀:村落歷史地理文化
第一節民間敘事中的村落歷史
一、窩拖布瑪:九百多年的寨子
二、諾瑪阿美:遙遠的祖地
三、拉灑米查:最後的榮光
筧二節儀式與神話同構村落的神聖地位
一、阿倮歐濱:十三村落聯合祭祀的聖地
二、都瑪簡收:民間傳說中的聖女
小結
第二章男服式微、女服興盛:村落服飾生活
第一節日常生活中的素衣
一、日常生活與服飾
二、標誌性日常服飾
第二節喜慶節日裡的盛裝
一、節日與服飾
二、標誌性節日服飾
第三節虔誠祭祀吋的服飾
一、祭司的長衫短衣
二、祖靈注視下的佩帽
第四節傳承:女性的文化自覺
一、穿戴狀況及服飾觀念
二、工藝傳承及服飾製作
小結
第三章儀式服飾:人際、人神溝通的媒介
第一節誕生禮中的服飾:家族與神靈的護佑
一、誕生:母親衣襟為衣、父親衣袖為帽
二、命名:安魂固魄的拴線
三、見天禮:棉團、紗錠與戥子、弓箭
四、賀生:外婆贈衣與換裝
第二節成人禮中的服飾:社會認可與兩性吸引
一、“十三歲”換裝的記憶
二、女子成人與紡織技藝
三、成年婚戀中的服飾
第三節婚禮中的服飾:璀璨華服與子嗣繁衍
一、三色蓋頭、彩袖長衫和銀泡褂子
二、隱含子嗣繁衍訴求的銀飾
三、陪嫁服飾:娘家的祝福
四、拴線:與丈夫魂魄相依
第四節葬禮中的服飾:魂歸祖地、子孫續福
一、接氣與淨身:蔭庇子孫
二、換裝:一身新衣伴魂歸
三、認親布:溝通生死的媒介
四、衣襟接福、孝布與禮畢拴線
小結
下編服飾溯源:民族歷史與族際共享
第四章黑、紅、白:服飾色彩與歷史記憶
第一節服黑飾紅:“虎尼虎那”記憶
一、服色:以黑為護佑色
二、飾色:以紅為神聖色
三、虎尼虎那——祖源聖地
第二節服白:隱約的“色厄”記憶
一、服白。色隅.哈厄
二、尚白習俗的遺存
第三節西南民族的黑白崇拜
一、尚黑的族群——烏蠻
二、尚白的族群——白蠻
三、黑白兼崇——文化交流與共享
小結
第五章貝、竹、魚:佩飾中的歷史記憶
第一節貝飾:“什雖湖”記憶
一、服飾中的海貝
二、其他習俗中的海貝
三、什雖湖——農牧業肇始地
第二節竹飾:“嘎魯嘎則”記憶
一、服飾中的竹
二、其他習俗中的竹
三、嘎魯嘎則——竹文化發源地
第三節魚飾:“惹羅普楚”記憶
一、崇魚與氏人淵源
二、惹羅普楚與氏人遺蹟
三、氏羌遺裔服飾比較
第六章棉線、土布、踞織:棉紡中的歷史記憶
第一節棉:“諾瑪阿美”記憶
一、棉線與土布:神靈降福的媒介
二、悠久的棉紡傳統
三、諾瑪阿美——絲、棉貿易勝地
第二節踞織:古滇記憶與氏羌傳統
一、“帕案”使用及製作
二、古滇記憶與氏羌傳統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哈尼族自稱、他稱及歷史稱謂
附錄二 哈尼族各支系主要居住地
附錄三
各地哈尼族家譜對照表一
各地哈尼族家譜對照表二
附錄四 窩拖布瑪村落全年節日與祭祀
附錄五 窩拖布瑪“昂瑪熬”調查報告
後記一
後記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