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道

品道

品味人生,品味道理,品味原理,追求邏輯,追求涵義

品解釋

品 pǐn 會意。字從三口。“口”指“人口”。“三口”表示“眾口”。 本義:眾多人口。 引申義:1.數量或種類眾多。2.(按照人口數量把地區分成的)等級(即所謂“區劃”:省、地、市、縣、鎮、鄉、村等);(按照所管理的人口數量把官員分出的)等級(如省長管理一省人口,市長管理一市人口,縣長管理一縣人口等)。官階。3.眾口評議、評定(如眾人評酒等)。 參考:《說文》:“品,眾庶也。從三口。凡品之屬皆從品。”

道解釋

聲母:d

讀四聲

字頭:道

四筆號碼:8144

拼音:dào 五筆:uthp

簡體部首:辶,部外筆畫:9,總筆畫:12

繁體部首:辵,部外筆畫:9,總筆畫:13

鄭碼:UANW 倉頡:YTHU 筆順編號:431325111454

四角號碼:38306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053

筆畫:12畫

部首畫:03

部首:辶部 (走之部)

釋義:

1.路:街~|鐵~|~聽途說|羊腸小~。

2.水流的通路:水~|河~|溢洪~|黃河故~。

3.方向;途徑:同~|門~|治國之~|志同~合。

道字照片集錦(20張)

4.方法;技藝:生財有~|醫~|棋~。

5.道理;事理:公~|天~|無~|坐而論~。

6.道德;正義:~義|人~|厚~|古~熱腸(表示待人誠摯熱情)|得~多助,失~寡助。

7.用言語表示:~謝|~歉|~別|說長~短|指名~姓。

8.以為;認為:你~是誰,原來是跑堂的上樓來。

9.線條細長的痕跡:橫~兒|鉛筆~兒|硬在玻璃上劃出~來。

10.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傳~|修~|孔孟之~|安貧樂~。

11.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家。

12.道教的簡稱,也指道教徒:~觀(guàn)|~袍|~士|~姑|老~。

13.中國歷史上的行政區域名。唐代分全國為十道,相當於後來的省;清代和民國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設道。

14.某些國家的行政區域的名稱。

15.量詞。①用於某些長條的東西:萬~金光|一~~水,一~~山。②用於門、牆等阻隔物:兩~門|一~防線|一~高牆。③用於命令、題目等:兩~難題|下一~死命令。④相當於“層”“次”:省一~手續|一共四~菜。

部首查詢:03辶部

16.①未知、神秘、誰也不知道、誰也不能肯定,通“無”:~生一。②根本、源頭、本源,通“一”:一生二。

品道

品味人生,品味道理,品味原理,追求邏輯,追求涵義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意指“道”是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是事物的規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此處,老子道出宇宙發源形成論。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就是說,人的法則在地裡頭,地的法則在天裡頭,天的法則在道裡頭,而只有道的法則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發展路徑。路徑是事物規律的外在體現。因此,道理與道路就統一了。

道,是自然規律或者法則,是指這個世界還沒有人的時候就存在的自然界、宇宙的規律和法則。

德,是人活了很長時間以後才進化出來的人類行為規範。道大於德。

生命進化出意識後,可以認知“道”,可以創造“德”。

老子品道

《道德經》第一章一開始就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對此的解釋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來說,這裡第一個、第三個“道”字解作“終極真理”;第二個“道”字解作“言語,說話”。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語解釋妥當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們給予‘道’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貼。”

由於人認識的局限性,我們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無法窺見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例如我們說這是一張桌子,可那是我們的說法,它是什麼呢?是一堆木頭,還是一堆原子,都只反映了它的一個側面。

正因為“道”本身是不可言說,所以老子在《清靜經》後來寫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也就是說:“這個‘道’字雖然不肖,但我(老子)還是先把這個終極真理叫作‘道’好了。”

莊子品道

《莊子》外篇《知北游第廿二》中,有這么一段: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嘗相與游乎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旡所終窮乎!嘗相與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閒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與物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莊子在此回答東郭子問“道是什麼”,大意是說:“‘道’是無始無終,無所不包,無處不在。人要學道的話,當看鼻涕蟲,當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過,才能觀見‘道’的法則與偉大。

周易品道

《周易》是中國古道占卦筮卜之書。《周易》起源相當早,相傳“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坊間認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較春秋時代的哲學著作(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為早。其實,現今多數學者均認為,《周易》七卷書中最早的《易傳》,應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陰陽就是道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並引用孔子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說儒家認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

道的衍生與變化

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所以易經的卦象才能蓋括所有變化,成為筮卜的依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