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獻壁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譯文

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塊未加工的玉石,捧著進獻給厲王。厲王叫玉工鑑定,玉工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欺騙,因而刖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著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工鑑定,又說:“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和氏是欺騙,而刖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流乾就繼續流著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哭的原因。說:“天下被刖腳的人多啦,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痛?”和氏說:“我不是悲痛腳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寶玉被說成是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讓玉工加工這塊石,從中得到了稀世的寶玉,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韓非子》

《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是韓非自己的作品。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