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效應

米爾格拉姆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稱為“米爾格拉姆實驗”,並由此發現了“命令效應”。即: 在特定的境遇中,人們會消除感情色彩而盲目按權威命令行事的效應。

米爾格拉姆實驗

心理學非常著名的服從實驗

過程是:A,假裝技術人員;B,假裝學習者;C,不知情的被實驗者參加一個電擊實驗。對C聲稱這個實驗是為了研究懲罰對學習的影響,實質是研究服從的條件。

實驗要求B,C在不同房間,互相看不到的情況下,B教給C單詞。如果B回答不出或不回答,B就可以按下按鈕對C進行電擊懲罰。電擊從75伏到330伏。B其實並沒有被電擊,但要根據電擊的不同程度假裝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痛苦的尖叫,強烈懇求離開等。B可以隨時停止實驗,但A會對其鼓勵,如“該實驗要求你繼續進行下去”。

米爾格拉姆用了40個被試者,不同職業,20-50歲,有26人(65%)服從了A,一直進行到450伏。由於實驗結果和預期相差很大,他又進行了一次,讓抗議顯得更加痛苦。但這沒起多大作用,40個新被試者中又有25人(63%)進行到底。

米爾格拉姆還進行了不同條件下的實驗:將“受難人”置於被試者身邊,於是,“受難人”極度痛苦的樣子,強烈地刺激著被試者,多數被試者中止了電擊。但只要讓“受難人”與被試者相隔0.5米以外,仍有40%的被試者對“受難人”施加電擊。即使除了命令繼續電擊而外,還要求將“受難人”的手壓在一塊板子上,也還有30%的被試者服從命令,遵照執行。

啟示

被實驗對象其實也是一組心理學家,而該實驗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如同表面上說是為了測試單詞記憶,而是為了了解人們在權威面前會怎樣表現。

其實實驗過程中,很多志願者目睹被實驗對象被電擊時的痛苦,都有過動搖猶豫,可是,當他們從一旁監督實驗、穿灰色制服的心理學家那裡得到了繼續實驗的暗示後,絕大部分人繼續狠狠地按下了電壓開關。人對權威人士的命令服從已近乎本能行為。

排除實驗中志願者的性別因素、志願者的暴力傾向等,實驗的最後揭示的,是根植於人們心中對權威深深的服從心理。

實例

把實驗複製到德國,想了解納粹統治期間,為什麼幾乎所有德國人都會加入到以集中營方式迫害上百萬無辜者的行動中去,但是,實驗的結果已經說明了一切。

後來,又有一個事件提供了更直接的證據。越戰後,一名美國陸軍上尉受到審判,因為他下令手下士兵殺死了越南一個村子裡所有的村民,包括老少婦孺,而他的士兵們忠實執行了他的命令。後來,有個組織就此事調查了全美國很多人的意見,有51%的人回答說,如果自己當時也是處在同樣的情形之下,也會執行上尉的命令,因為這是權威。

《聖經》中就有故事說,上帝要Abraham將匕首插入他兒子的心臟,Abrham就無條件地照做了,以此表現對上帝的權威的忠誠。

《辛德勒的名單》,最觸目驚心的鏡頭,就是德國人井井有條地把猶太人的牙齒、頭髮、皮膚、眼鏡、首飾.......分門別類地放置整齊,用來做地毯、衣服的原料......而柏林、慕尼黑的廣場上,人頭攢動,看到遠處陽台上那個人揮舞手臂,聽到他聲嘶力竭的演講,男人們熱血沸騰,女人們熱淚盈眶,一種可怕的能量導致了一整個民族的癲狂,其根源就在於對權威的迷信。

套用

這個效應被看作是軍事訓練、戰場戰鬥的心理基礎:在特定場合里,命令第一,必須服從。這種絕對服從的心理也出自被試者個體的自我安全需要: 只有服從命令才能確保自身安全

消極面

它能使人們不動腦筋,削弱同情心而做出傷害他人與社會的事,上了“權威”人士的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