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關於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實施意見

(九)加強城市重點商業設施建設,最佳化城市商業布局。 (十)推進城市社區商業發展。 (十一)積極推進家政服務網路建設。

一、充分認識搞活流通的重大意義
(一)流通是連線生產與消費的橋樑與紐帶,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由生產到消費最終要靠流通來實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流通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行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在連線產需、引導消費、促進生產、拉動經濟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各旗縣(區)、市各有關部門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高度重視流通工作,把搞活流通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擺到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切實強化工作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流通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二、進一步健全農村流通網路,拉動農村消費
(二)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按照規範、發展、提高的原則,進一步擴大“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覆蓋面,強化農村商品配送中心商品採購、儲存、加工、編配、調運、信息等功能,爭取用2-3年時間,使農家店覆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施旗縣(區)的所有鄉鎮和70%以上行政村,每個實施旗縣(區)至少建成1個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配送中心,農家店商品的統一採購、配送比重達到60%以上。同時,積極推進“萬村千鄉”網路與供銷、郵政、電信等網路的結合,切實做到“一網多用”。市商務部門負責規劃、指導、驗收,相關旗縣(區)負責組織實施,財政、農牧業和供銷、郵政、電信等部門配合落實。
(三)大力實施“雙百”市場工程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工程。通過政府引導和重點市場、重點企業示範帶動,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的衛生、質量安全可追溯、檢驗檢測、物流、環保等設施建設,改善交易環境。力爭用3年時間,通過政府引導和企業努力,培育形成規模化、標準化、區域化、特色化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3-5個、農產品流通企業2-3家;每個旗縣(區)建成標準化農貿市場1-2個。具體由各旗縣(區)負責組織實施,市商務部門做好業務指導,財政、農牧業等部門配合落實。
(四)積極推動“農超對接”。堅持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因地制宜、試點先行,貿農結合、以商促農”為原則,鼓勵和支持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流通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鮮活農產品供應鏈,促進產銷銜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三年內每個旗縣(區)至少建成1個“農超對接”項目。具體由各旗縣(區)負責組織實施,市商務、財政、農牧業部門負責項目建設的指導和申報驗收。
(五)健全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新農村商網建設,引導和組織農民充分利用商務、農牧業系統信息網路平台及時發布市場供求信息,強化信息引導和產銷銜接,做好農產品購銷網上對接。具體由市商務部門會同各旗縣(區)、農牧業等部門組織實施。
(六)健全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充分發揮現有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網點資源,推動其加強聯合,拓展服務功能,為農民提供技術、農機具租賃、測土配方施肥、科學合理用藥等多樣化服務。積極推動農資經營企業加快區域配送中心和具備配送功能中心店及連鎖便民店等經營網路建設,發展農資直營、加盟連鎖店。通過3-5年的努力,農資連鎖店覆蓋全市鄉鎮和規模較大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以鄉、村兩級經營網路為基礎,以大型農資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區域性連鎖配送中心為骨幹,布局合理、經營規範、運作高效、協調發展的多元化、連鎖化農資流通體系。由市商務、發改、經委、財政、農牧業、工商、質監、供銷等部門根據各自職能職責組織落實。
(七)紮實推進家電下鄉工作。各旗縣(區)和市商務、財政等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家電下鄉政策宣傳力度,努力擴大銷售網點覆蓋面,加強銷售網點監督管理,嚴格銷售網點備案標準,規範銷售網點備案程式和促銷行為。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簡化補貼申報兌付手續,加快補貼資金兌付。嚴厲打擊借家電下鄉名義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和騙取財政補貼的行為,切實抓好家電下鄉政策的貫徹落實。
三、進一步完善城市流通網路,擴大城鎮居民消費
(八)科學編制商業網點規劃。根據我市“一核雙圈”發展戰略,科學編制呼和浩特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十二五”規劃及十年遠景規劃)和旗縣城鎮商業網點規劃。規劃、建設部門以及各旗(縣)要重視和發揮商業網點規劃對城市、旗(縣)城鎮商業建設的指導和調控作用,在規劃批准後,將其納入城市、旗(縣)城鎮建設詳規中,由規劃部門按規劃落實商業網點選址,確保商貿流通網路布局合理、功能互補、點面結合、業態齊全、繁榮便捷。市商務部門、各旗(縣)分別負責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旗(縣)城鎮商業網點規劃的編制。
(九)加強城市重點商業設施建設,最佳化城市商業布局。按照發展大流通、建設大市場,打造區域性商貿中心的目標,規劃實施一批新的商業服務項目。重點抓好以中山路、新華大街為核心的城市商業中心的改造提升,推進結構調整,最佳化資源配置,開拓經營領域,完善服務功能,提高商業聚集度。結合新區開發,按照定位準確、布局合理、設施齊備、功能完善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城市區域商業中心,搞好以人口密集居住區、住宅新區為中心的新商圈開發,滿足區域居民消費需求。結合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積極推進特色商業街區建設。具體由市四區會同市商務、規劃、發改、建設部門規劃實施。
(十)推進城市社區商業發展。發展社區商業既是一項造福於民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市四區和市商務、規劃、土地、建設、市容、民政、財政等部門要協調配合,統一規劃,結合新區建設、舊區改造,以及整治馬路市場等,大力推進“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的社區“雙進”工程,發展貼近居民生活的業態和服務方式,加強便民服務網點建設,提升社區商業服務功能。新建社區(居民區)要嚴格按照社區商業規範標準,與住宅同步規劃、設計和建設商業設施,以集中建設多業態、多功能團組式社區商業中心為主,形成設施齊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規範的社區服務體系。已建社區(老社區)要以完善服務功能為主,重點引導連鎖經營企業和龍頭流通企業在社區設立連鎖超市、標準化菜店、餐飲店等各類便民商業網點或採取收購、兼併、加盟等多種形式整合分散的社區商業資源,規範社區內的小型門店。鼓勵引導企業、個人利用社區(居民區)內邊、死角地段建設農貿市場等社區商業設施,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商業示範社區(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占到市四區所有社區的30%以上,以更好地滿足居民購物、餐飲、維修、美容美髮、洗衣、家政服務等基本生活需求。由市商務部門牽頭制定社區“雙進”工程實施方案;會同民政等部門制定出台市級商業示範社區評價標準。市四區具體組織實施。
(十一)積極推進家政服務網路建設。大力發展家政服務業,不僅能夠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破解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而且對於緩解弱勢群體就業壓力具有重要意義。要成立市級家政服務中心,統籌規劃、指導全市家政服務業。通過健全制度、建設家政服務信息平台、推進“家政服務工程”等支撐保障體系,形成從家政服務人員技能培訓、家政服務企業資質認證及信用監督、供求對接到就業保障等全程服務、統一規範的家政服務網路體系,為城鄉居民提供安全、便利、高質的服務。2010年底前基本建成家政服務網路體系並投入運行。具體由市商務部門會同財政、工會等部門組織實施。
(十二)實施社區菜市場建設工程。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三年內市四區所有社區均要通過改造或新建設定菜市場。同時,積極推進標準化菜市場建設示範工程,有計畫、分步驟地選擇一批菜市場進行標準化改造。支持部分大型連鎖企業在社區開設連鎖品牌店,著力解決居民就近購買放心菜、放心肉等問題。由市商務部門制定整體實施方案並做好指導工作,市四區負責組織實施。
(十三)鼓勵和扶持餐飲龍頭企業建設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早餐工程。以餐飲龍頭企業為依託,三年內通過改造建設,至少建成8家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同時依託配送中心以連鎖經營方式建設標準化早餐網點,形成早餐供應網路,推進早餐經營規模化、規範化。促進大眾化餐飲發展,建設餐飲美食街、餐飲特色街等城市大眾化餐飲街區,大力發展餐飲連鎖、送餐外賣、團體供餐、社區餐飲等大眾餐飲業務。由市商務部門會同市四區、財政等部門組織實施。
四、發展循環消費,推動消費升級
(十四)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規範建設的原則,商務部門要會同市有關部門儘快組織編制我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劃,並加強對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的指導和管理。要選擇支持再生資源回收龍頭企業通過連鎖經營等形式,用5年左右時間改造或新建一批統一規範的社區廢舊物品資源回收筒點、專業化分揀中心和跨區域集散市場,形成以資源回收筒點和分揀中心為基礎,集散市場為核心,加工利用為目的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提高再生資源回收率,促進再生資源有序回收、科學利用、依法管理。社區資源回收筒點及分解中心由各旗縣(區)負責落實,集散市場由市規劃、土地部門會同市商務部門負責落實。
(十五)健全舊貨流通網路。正確處理擴大消費與可持續消費的關係,科學規劃和建設舊貨交易市場,引導居民科學消費、循環消費。各旗縣(區)要會同市商務、規劃等部門,積極推進舊貨流通網路建設,建立舊貨收購、銷售網路,促進城鄉間舊貨流通;會同市民政部門,結合社區建設,建立一批社區舊貨收購點和慈善捐助站,滿足低收入家庭和貧困民眾消費需要。市商務部門要推進二手車交易市場升級改造,建立二手車信息平台,擴大二手車流通。推動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升級達標,提高報廢汽車回收拆解的技術水平。鼓勵生產和零售企業開展“收舊售新”、“以舊換新”業務,帶動新產品銷售和資源節約。
五、大力培育和發展新的消費熱點,挖掘消費潛力
(十六)大力促進節假日和會展消費。市商務等有關部門要引導商貿流通企業利用各種節假日,開展服裝、家電、家裝、文化、日用品等消費品的促銷活動,促進節日消費。開展以品牌推介、特色商品、新品上市、換季清倉、反季銷售等為促銷主題的各種購物節、購物季促銷活動,挖掘消費潛力。充分發揮首府區位優勢,積極打造會展平台,培育一批招展、組展、辦展能力強的骨幹會展企業,促進會展業發展,帶動住宿、餐飲、交通、通信等相關行業的消費。
(十七)積極拓寬服務消費領域。各有關部門和企業要在促進購物、餐飲、住宿等傳統服務消費的同時,積極拓展電子信息、通信產品、教育培訓、家政服務、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閒旅遊以及實物租賃、典當拍賣等消費領域,擴大綜合消費。引導個性化、時尚化、品牌化消費,培育和發展定製類消費。推動銀商合作,擴大銀行卡使用範圍,方便刷卡消費。
(十八)積極推進汽車消費。市商務、經委、公安、財政、國稅、地稅等部門要結合貫徹《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落實國家支持小排量汽車銷售的稅收政策,清理、規範汽車購置、落籍、使用過程中的收費項目,促進汽車消費穩定增長。倡導汽車品牌經銷商開展新舊汽車置換業務,促進汽車更新換代,推動汽車消費。
六、積極推進流通現代化,降低消費成本
(十九)鼓勵商貿流通企業最佳化整合。各旗縣(區)及市商務部門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兼併重組等形式,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優勢資源向商貿流通重點企業集中,加快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具有自主品牌和較強競爭力的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集團,增強企業抵禦風險能力,提高企業競爭力。
(二十)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市商務等部門要積極引導商貿流通企業發展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形成統一規範管理、批量集中採購和及時快速配貨的經營優勢,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和銷售價格,讓利於消費者,促進居民消費。要以提高連鎖經營效率和增強連鎖經營企業競爭力為核心,加快連鎖經營企業信息化建設,積極推廣先進管理方式和技術,引導連鎖經營企業加強配送中心建設,大力發展集中配送,提高連鎖經營的規模化和規範化程度,充分發揮連鎖經營在發展商貿流通業中的引領作用。
(二十一)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市發改等有關部門要以提升物流業服務質量和效率為主線,積極推動物流社會化,引進和培育有實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支持第三方物流企業推廣物流先進技術和標準,進一步提高我市物流業的專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市商務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儘快制定城市商品配送管理辦法,加快推進城市商品配送體系建設,把引進現代大型配送中心和整合現有食品配送、搬家公司、商品配送公司、個體配送運營者等相結合,構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管理科學、服務規範、成本低廉的城市商品配送服務網路,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形成統一標識、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的城市商品配送服務網路。
七、進一步完善市場監測與調控功能,維護市場穩定
(二十二)加強市場運行監測。市商務部門要進一步抓好市場運行監測網路建設,增加市場監測樣本數量,擴大監測範圍,適時調整樣本結構,建立起覆蓋全市、反映不同區域、不同商品種類的市場運行監測體系,提高預警和預測能力,維護市場繁榮穩定。
(二十三)強化市場應急調控。建立和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應急預警機制,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工作機制,提高保障市場平穩運行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進一步完善產銷銜接、跨區調運、儲備投放、進出口調劑等機制,增強應急保供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儘快建立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產資料儲備制度,冷鮮肉應急儲備應不少於10天的市場供應量。探索建立商業代儲制度,引導和鼓勵企業保持適當庫存水平,充分發揮儲備穩定供應、平抑物價功能,增強市場調控能力。市商務部門要會同財政、發改等部門儘快制定我市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產資料市場供應應急預案以及應急儲備等管理辦法。
八、改善消費環境,保障消費安全
(二十四)強化流通領域肉類、菸酒類商品的安全監管。認真落實國務院《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和《呼和浩特市肉製品市場管理辦法》,以建設屠宰監管工作平台,實現遠程監控、數據存儲和肉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等內容為重點,在2010年底前建設完成“放心肉”服務體系。市商務部門要按照統一規劃和市、旗縣(區)分別建設的原則負責編制建設方案。同時要加大對定點屠宰企業的升級改造力度,建設屠宰企業冷鏈系統、肉品品牌專賣店,提高肉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根據商務部《酒類流通管理辦法》和《呼和浩特市酒類流通管理辦法》的規定和要求,市商務部門和各旗縣(區)要按照管理許可權,全面推行酒類流通備案登記制和隨附單制度,建立健全酒類流通可追溯體系。進一步加強酒類流通監管,建立酒類流通電子化管理系統和舉報投訴網路,推進“放心酒”服務體系建設。要以備案登記制、隨附單制度和《酒類商品零售經營管理規範》、《酒類商品批發經營管理規範》兩個行業標準為基礎,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等各方面力量,組織酒類企業開展酒類經營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扶持合法達標企業發展壯大,規範酒類流通市場。
(二十五)加大行業監管力度。市商務、各旗縣(區)要依據商務領域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協調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強化行業監管職能,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消費環境。加強大型商場、超市等人員密集場所安全監管,增強經營者的安全意識,進一步完善安全管理應急預案,保障安全消費。加強對行業協會的指導,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強化行業自律,推進流通領域信用建設。
(二十六)建立和完善流通領域市場監管公共服務體系。要通過完善流通領域行政執法制度,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等,建立覆蓋全市流通領域的行政執法體系。2010年底前完成以商務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和商務舉報投訴體系為支撐的市級市場監管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各旗縣(區)要在2011年底前完成本級流通領域市場監管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
(二十七)認真落實扶持政策,最佳化管理服務環境。市工商、稅務、國土等部門負責落實好《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若干政策規定的通知》(內政發〔2004〕48號)中對商貿流通企業市場準入、稅收、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市發改部門負責協調實行商業用電、用水與工業同價政策;會同交通等部門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鮮活農產品運銷綠色通道政策。市工商、質監、衛生部門對連鎖經營企業統一配送除食品以外的商品,原則上只在配送中心進行質量、衛生等方面檢查,避免重複多頭抽檢。市審計、稅務等同一系統上下級監管部門原則上不得重複檢查,對流通企業實行系統內“一家查賬、多家認可”的辦法。
(二十八)給予減免行政規費政策。對符合規劃和標準化建設要求的社區商業“雙進”工程、舊貨流通市場、二手車交易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新建、改擴建項目,由市商務部門會同規劃部門審核,經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和土地管理委員會聯席會議審定,享受減免市政公用設施建設配套費等優惠政策。
(二十九)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從2010年起,市本級財政設立商貿流通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三年內每年安排1000萬元,用於支持我市流通領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商貿服務業發展,以後視財力和發展需要逐步增加規模。各旗縣(區)要按市本級專項引導資金等額配套。專項資金每年支持重點由市商務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提出意見,市政府批准執行,並由商務、財政部門監督使用。
(三十)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項目資金支持。各旗縣(區)政府、商務、財政等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商貿流通企業的引導和服務力度,幫助企業開發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關於搞活流通、擴大消費以及促進服務業發展等各種政策性專項資金,促進我市農村流通體系、城市商貿服務體系向現代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