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光[中國針織染整專家]

周德光[中國針織染整專家]

周德光,針織染整專家。從事針織物、機織物染整工藝的研究和產品質量攻關近40年,解決了染整工藝中的許多技術難題。為改進針織物染整工藝,提高染整技術水平,發展針織工業做出了貢獻。本詞條還對墾利縣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德光作了介紹。

生平簡介

周德光,1914年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1929年考入瀋陽東北大學理工學院化學系預科班。1931年畢業後,轉入電工系本科。“九一八”事變後,隨校遷到北平大學工學院就讀,於1936 年在該院紡織工程系本科畢業。1937年到青島商品檢驗局任棉檢組技士。抗日戰爭爆發後,機關陷於癱瘓,遂離開青島,返回北平。1939年到實業總署、經濟總署等單位任職。

1943年初,到謙祥益綢布莊出資辦的福成毛紡廠任廠長,開始從事紡織專業工作。1945年,抗戰勝利後,奉派參與對天津日商滿蒙毛織株式會社的接收工作。後該廠改名為天津毛織廠,周德光擔任副廠長,負責生產、技術管理、產品研製等工作,在較短時間內使天津毛織廠生產得到很快恢復,產量、質量都有了較大提高。在此期間,還兼管大華染織廠的技術工作。

1947年,辭去天津毛織廠副廠長職務,專任大華廠廠長。當時大華廠原料緊張,資產短缺。周德光上任後,首先利用市里分配的澳毛配額,連續做了三次外匯業務,賺了一筆錢,用這筆錢購置了一台印花機和一台氧化元染色機,為企業擴大生產增添了後勁。機器到廠後,安裝、調試遇到了困難。周德光親自挑起安裝、調試的重擔,併到上海第一印染廠學習,掌握氧化元染色機的工藝流程、處方配料及操作、維修技術。回津後,終於將設備調試成功。1951年,大華染織廠實行公私合營,改名為大華印染廠,他繼任大華印染廠廠長。

1953年,天津最大的地方國營企業——天津市針織廠建成,他被調往該廠先後擔任工程師、技術科長、總工程師等職。1978 年,調往天津針織工業公司任總工程師。1986年,年已70餘歲高齡,他才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在針織行業辛苦耕耘、拼搏近四十年,為天津市針織工業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其間,他又在河北工學院、天津紡織工學院(現改為天津工業大學)兼任副教授、教授以及研究生指導老師。

技術成就

針織行業染深色用的硫化藍染料,過去都從美國進口。不但價格高昂,還要申請國家外匯指標才能購買。國產硫化藍染料問世後,由於在性能、工藝配方、操作方法等方面和進口染料存在一定的差距,用其染色容易造成色花、色差等質量問題。

為了攻克這個難題,周德光深入車間生產一線,調查分析原因,提出了在染色過程中加小蘇打的構想。經過反覆試驗,不斷改進上機工藝條件,使染色後的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解決了用國產硫化藍取代進口染料的問題。該項技術在全國針織行業推廣後,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

針織印花機主要部件——大滾筒上纏繞的襯布,質量要求較高,長期從英國進口。周德光從外貿系統一家進出口公司索取了一塊襯布小樣,經過仔細分析,這種襯布是由兩種不同的原料交織而成,其特點是強度大、毛感強,有一定的彈性。經過他與天津仁立毛紡廠的技術人員一起研究試驗,在毛織機上用麻線做經,用毛線做緯,仿製的毛襯布,質量和性能均達到英國進口毛襯布的水平。國產襯布在全國針織、印染行業推廣套用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世紀80年代初期,針織行業調整結構、開發新產品,從國外進口了多台高溫高壓筒子染色設備。但在用這種設備染滌綸筒子紗時,染後的滌綸色紗上附著一些白色聚積物粉末,不易除掉。導致色紗在織布過程中阻礙大圓機針舌的開、閉,極易造成布面殘疵,影響機器正常運轉。

周德光詳細分析了滌綸絲染色過程的每個環節,發現這種聚積物的粉末是在高溫條件下形成的,有一定粘性,不易用水洗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查閱了很多資料,提出在染色過程中加助劑進行溶解。他走訪國內多家助劑廠選擇助劑,並與外商探討,找到了一種名叫V9的助劑,經過反覆試驗,效果還不錯。在此基礎上,他又在兩個廠進行擴大試驗,並對染色各環節制定嚴格的工藝操作規程,終於解決了技術難題,為針織行業開發滌綸色織物、T恤衫等產品創造了條件。

為了提高針織品質量,特別是棉針織物的檔次和附加值,紡織工業部將棉針織物坯布的絲光、燒毛高級後整理列為“六五”科技攻關項目,並將這一項目交給了天津市針織廠等單位共同完成。周德光積極參與組織攻關,並為這個項目的成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當時,棉針織坯布的絲光技術在國內還是空白。為了攻克這一關鍵,他從查閱外國資料入手,在掌握和了解絲光原理、過程及有關的工藝技術後,和工程技術人員一起,在進口的一台坯布絲光機上反覆試驗研究,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經過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最後終於獲得成功。經絲光後的棉針織布,布面平整有光澤,手感柔軟不變形,有一定的懸垂感。克服了過去針織品尺寸穩定性差、變形縮水大、只能做內衣的缺點。紡織工業部在20世紀80年代初組織專家進行鑑定,獲得通過,受到全國同行的好評。棉針織品絲光攻關的成功,為今後針織品由內衣向外衣發展、提高針織品檔次奠定了基礎。

針織產品的特點是手感柔軟,有彈性,穿著舒適;但同時存在著一個很普遍、很難解決的問題,就是縮水大、變形大,尤其在出口貿易中更為突出。有一次,周恩來總理指出:“出口針織品縮水率大已造成很壞影響,必須解決。”並責成紡織工業部下力量攻克這一難題。紡織工業部要求把棉針織品的縮水率控制在7%以下。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周德光多次深入工廠班組,分析研究造成縮水率大的原因,並從理論上探討如何使針織品在織、染加工過程中線圈穩定不變形。經過反覆的分析研究,他得出結論:針織品縮水率大的主要原因是在染整加工中造成的,是由於在染色、烘乾、整理過程中,針織物受到外力拉伸,使布面線圈歪斜變形所致。要解決這個問題,重點應在染整工藝和設備上進行改進,並採取以下四項措施:

①針織布練漂時,儘量縮短工藝流程,減少外力拉伸次數;

②在練漂和染色過程中,調整機器速度,採取松式或超餵傳送方式,減少布面張力;

③坯布烘乾前,用擴幅機控制濕布布幅,避免在烘乾時變形過大;

④改革傳統的三輥軋光落後工藝,採用先進的呢毯超餵、預縮工藝。

這四項措施在生產中推廣套用後,效果比較明顯,使棉針織品的縮水率由原來的13%-15%降低到7%以下,基本上解決了縮水率大的質量難題。 周德光對針織物的染色工藝和染料的選用有較深的研究。為了提高針織品染色質量,減少色花、色差,他主張推廣套用活性染料染色。他認為:活性染料是一種能與棉纖維起化學反應的染料,兩者能形成共價鍵結合,所以水洗牢度高,色澤鮮艷,適用於中淺色染色;缺點是固色率差、效率低。為了克服這一缺點,他多次到染料生產廠幫助研究改進染料性能,開發染料新品種。他分析:活性染料必須在鹼性條件下才能與棉纖維發生化學反應;但在這樣的條件下染料也能與水進行反應而失去牢固的染色能力。所以,要使染料牢固地滲入纖維內部,必須適當調整染色溫度,並且在染後再進行鹼處理,以提高固色率。他選用KE型活性染料熱染針織品,經多次改進工藝條件及操作方法,終於獲得成功,大大提高了棉針織品的染色質量和染色牢度。

主要論著

1 周德光.關於硫化藍染色工藝探討.針織工業

2 周德光,張伯蘭.滌綸筒子染色形成聚積物的解決辦法.針織工業

3 周德光.棉針織品縮水變形原因之分析.針織工業

4 周德光.KE型活性染料熱染針織物的研究.染料工業,1990(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