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班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間又稱周家嗩吶班、周家鼓樂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戶在安徽靈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國管樂大師周正玉等周氏族人為樂手成員的中國民間樂班。周家班自清末創始以來發展到現在,已傳承家族六代,歷經100多年滄桑。目前,男女老幼樂手總計100餘人,橫跨蘇魯皖浙,享譽民間海外。

一、周家班基本簡介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間又稱周家嗩吶班、周家鼓樂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戶在安徽靈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國管樂大師周正玉等周氏族人為樂手成員的中國民間樂班。

周家班第三代傳人 管樂大師 周正玉周家班第三代傳人 管樂大師 周正玉

周家班自創始有相關記載以來,已傳承家族六代,歷經100多年滄桑。目前, 男女老幼樂手總計100餘人,橫跨蘇魯皖浙,享譽民間海外。
周家班所表演的是中國的傳統器樂樂種——吹打樂,又稱鼓吹樂。吹打樂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民間器樂品種之一,主要使用吹管、打擊兩類樂器演奏。吹管的主奏樂器是嗩吶與笙管笛簫。嗩吶俗稱“喇叭”,有的地方又稱“捏子”、“娃娃”等,是民間運用最廣泛、百姓最喜聞樂聽的樂器。笙管笛簫,則是與民間信仰相關的風格莊嚴清雅的器樂。笙,又名“和”、“竽”,是我國最古老的簧管類和聲性樂器;管子(古代稱“篳篥”)在歷代宮廷音樂、寺廟音樂中為主奏樂器。打擊樂器則主要有鑔、鐺、鼓、鐃、鑼、雲鑼等。90年代以後,因中外藝術交流活動的需要,周家班開始關注西洋管樂,對小號、薩克斯、電子琴、架子鼓、長笛等樂器也進行了研習。
周家班演奏曲目系列目前按照曲目來源,可分為三大系列:1、經典曲目創新發揮系列,如《百鳥朝鳳》、《一枝花》、《拜花堂》、《集賢賓》等傳統經典演奏曲目,周家班在不改變曲目基本鏇律的前提下對其進行了獨特的藝術性發揮;2、民間曲目收集傳承系列,如《蘇武牧羊》、《漢船調》、《柳金子》等流傳數百年以上的民間曲目;3、自創自編周氏曲目系列,如《歡聲笑語》《田間》、《西出陽關》等自創曲目以及咔戲之悶笛拔攥子模擬戲劇人聲、民間魔術絕技表演等。按照套用場合,周家班演奏曲目系列則分為婚嫁壽誕等喜慶祝福類、祭祀廟會等生產生活類、政事喪葬等重要典儀類、應景即興演出等民間表演類。三大系列四大類,共1000多首曲目,其中經過曲譜整理,用於日常演奏的曲目達200多首。
周家班經過數代族人的不懈努力,足跡遍及華東華南,尤其在蘇、魯、皖、浙享有盛名,特別是在安徽靈壁與山東台兒莊地區,
演奏現場 第四代傳人周本祥周海燕等演奏現場 第四代傳人周本祥周海燕等

許多老人至今仍能津津樂道周家班當年的種種趣聞與故事。新時代,新發展,建國後,周家班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從第三代班主周正玉受聘安徽省黃梅戲院校坐班授藝,到第四代傳人周中華等赴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代表華人獻藝新春晚會,及至第五代第六代周繼勇、周勁松、周強、周輝、周紅波等十餘人考取安徽省藝術學校、安徽黃梅戲學校、山東煙臺藝校等,周家班始終緊跟時代的發展,挖掘民間藝術精粹,吸吮學院藝術養分,與時俱進,使吹打樂這一歷史久遠的民間藝術在新時期里展現出青春的活力,既竭力保留著中國民俗民樂的傳統本質,又策劃創新不斷推出新的藝術表演形式,為活躍中國農村文化、承繼中華民俗傳統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近年來,周家鼓樂班還先後出訪了歐洲與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為推動民間音樂發展、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做出了新的的貢獻。

二、周家班歷史淵源

吹打樂或鼓吹樂,是以合奏方式表演的中國民間樂種,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封建時代宮廷的樂籍制度密切相關。一般說來,歷代皇都的所在地,
周家班晚習 第三代傳人周亮周家班晚習 第三代傳人周亮

也正是今日民間樂種流傳最密集、民間樂社最集中、民間樂師分布最為廣泛的地區。
作為歷史樂種,吹打樂或鼓吹樂特指漢魏以來,宮廷、軍府、官府中與儀仗、軍旅、宴饗有關的並見於樂府或太常等機構編制的樂種。到了明代,已形成專業鼓吹行。宋、元以後,由於歷史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鼓吹樂的合奏形式開始在民間發展。明、清時則雖仍有官府設定,鼓吹樂的樂器編制與套用場合已迭經演化,形成了地域性特徵鮮明的近世各類新興樂種。
靈璧周家班吹打樂的興起,便與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有關。朱載堉一生淡泊宮庭生活,熱愛民間藝術,長期在懷慶府(今河南沁陽)一帶採風。他曾深入到黃河沿岸民間嗩吶班子裡潛心研究民間音樂,進行挖掘整理和校堪研究工作,先後整理保留下幾十個廣泛流傳於中原地帶的嗩吶曲牌,如《叫句子》、《凡字調》、《百鳥朝鳳》、《抬花轎》、《大開門》等。
明天啟二年(1622)和崇禎二年(1629),黃河兩次決口,黃淮地區災民流離失所,輾轉遷徙,有的落戶靈璧,有的外出學藝。因過年過節、迎神賽會、男婚女嫁、舉喪祭祀等禮節場合均需要嗩吶鼓吹,鑼鼓敲打,故嗩吶吹奏漸漸由日常文藝消遣轉而成為災民們的謀生手段。周家班,正是最早起源於這一時期。

三、周家班傳承發展

清末,在蘇、魯、皖廣大農村眾多嗩吶班中出現了一支最為出彩的樂班——靈璧尹集周家班。周家班第一代班主周文化出生於江蘇睢寧縣桃園鎮魏凹
1997年 大鬧省城 第四代傳人周雪周雨孿兄弟1997年 大鬧省城 第四代傳人周雪周雨孿兄弟

村,他因自糼喜歡樂器,從小就與人學藝吹奏嗩吶,後落戶靈璧尹集菠林村,並帶領族人成立了周家班。
民國時期周家班傳至第二代傳人周懷邦、周懷榮。因當時廣大農村沒有其它業餘文化生活,嗩吶班便在村人們的生活生產中占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時各班各組發展迅速。周家班為了在眾多嗩吶班子中站穩腳跟,便全族苦練技藝,取長補短,並不斷通過鄉間嗩吶比武對擂等形式壯大名氣。
到了第三代傳人周正玉、周正美、周正民、周亮時,周家班隊伍已經極其壯大,名氣響徹蘇魯皖,常常出現找不到周家班子來吹奏便男不娶、女不嫁的事情。尤其第三代班主周正玉,天賦異秉且勤學苦鑽,不斷將周家班家傳絕技突破創新。周正玉自八歲開始學藝,十二歲即單獨領班,一邊帶班各處獻藝,一邊刻苦學藝,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技藝出類拔萃,遠近聞名,青年時便在蘇魯豫皖一帶博得 “蓋三省”、“喇叭王”、“金喇叭”的美譽。
解放初期,周家班常被縣政府請去參加送新兵、交公糧、慰問軍屬或者修治淮河等水利工地的公益演出。這一時期周家班因盛名在外,吸引來眾多山東、江蘇、皖北一帶的嗩吶愛好者上門拜師求藝,周家班懷抱淳樸之心,對門徒們毫無藏私,傾囊相授,周正玉因此被敬稱為德藝雙馨的“中國管樂大師”、“嗩吶王”。
六十年代,周正玉回響為人民服務的政策號召,進入靈璧泗州戲劇團工作。
改革開放初期,因遠近聞名的吹奏技藝,周正玉被安徽省黃梅戲學校特聘坐班傳授技藝十多年。這段時期,周正玉與我國著名嗩吶大師劉風鳴、劉風桐、
1993年 周正玉演奏現場採風1993年 周正玉演奏現場採風

任同祥、胡海泉、郝玉歧等多位藝術家均有交往,他們在一起切磋技藝,並集南北嗩吶演奏技巧風格為一體,改革創新,使嗩吶吹奏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所授學生眾多,現在省黃梅戲學校、蚌埠泗州戲劇院等許多省內劇團均有他的學生成為領導和骨幹。
周正玉晚年回鄉繼續傳授技藝,直至2004年去世。他一生與嗩吶相伴,常有一句名言:“鄉親們喜歡,俺就使勁吹”。
周家班傳之第四代有周本祥、周本玲、周本鳴、周中華、周本銀、周本金、周本富周海波號稱“周家八虎”,而周海燕、周本華、周海芹、周香草號稱“鼓樂四花”。
這一時期,周家嗩吶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創新,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拿手絕活。如周本祥吹奏的泗州戲(咔戲)、雙管藝術堪稱一絕;周中華則以嗩吶獨奏、合奏、重奏為長項,近年來,不斷遠赴海外進行中外文化交流演出;周本銀、周勁松父子則擅長全家總動員,多次登入中央電視台錄製節目;女樂手周海燕自小苦練,9歲開始帶班,其精湛嫻熟的技藝與優雅的舞颱風度名揚當下。此期間,中央電視台、安徽省電視台、文化周報及安徽廣播電台等各大媒體多次採訪周家班,並先後為其錄製了《婚禮曲》、《鼓樂喧天》、《拜花堂》等系列磁帶專輯。
至第五代第六代,周家班的年輕樂手們幾乎個個出身科班,他們在安徽省藝術學校、安徽黃梅戲學校、山東煙臺藝校等接受了系統樂理知識的調教。幼時藝教紮實的功底,學院教育的理論完善充實,使周家班新一代樂手的發展前景健康寬闊。這一時期,周家鼓樂班先後出訪了東南亞與歐洲各國,致力於國際間的民俗文化與民間音樂交流。

維也納金色大廳 第四代傳人周本鳴周中華維也納金色大廳 第四代傳人周本鳴周中華

四、周家班榮譽獎項

◆ 2008年,周家班隨政府代表團赴日本參加中日傳統文化交流演奏會
◆ 2008年,周家班參加中央電視台《全家總動員》春節特別節目,獲得“魅力媽媽獎”和二等獎。
◆ 2007年12月,中央電視台、安徽省電視台、各級市、縣電視台專項採訪報導周家班舉辦的“迎新年,慶奧運” 專場民族音樂演奏會
◆ 2007年,周家班參加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欄目比賽,獲得最佳組合獎
◆ 2007年,周家班隨政府代表團赴台灣參加中國傳統文化交流演奏會
◆ 2007年,周家班隨政府代表團赴韓國參加中韓傳統文化交流演奏會
◆ 2006年,周家班隨中央電視台赴奧地利參加維也納金色大廳華人新春演奏會
◆ 2005年,周家班參加安徽省民族管樂大賽,獲一等獎和二等獎。
◆ 2004年,周家班參加安徽省第七屆藝術節器樂比賽獲一等獎。
◆ 2001年,周家班應全國綜藝之首的安徽電視台《超級大贏家》欄目組的邀請,接受專題採訪報導,錄製《超級大贏家》欄目專場特別節目
◆ 1997年,周家班應邀“大鬧省城”,在合肥安徽省商之都參加為期一個月的納涼晚會

演奏現場 第三代傳人周正民周亮演奏現場 第三代傳人周正民周亮

◆ 1994年,周家班第三次被邀參加安徽省春節聯歡晚會
◆ 1993年,周家班再次受邀參加安徽省春節聯歡晚會,其演奏節目的錄象被選送在中央電視台三套播出
◆ 1991年,周家班應邀參加安徽省春節聯歡晚會表演節目,並獲好評
◆ 1988年,上海音像、海威特、南京、黃山等出版社先後為周家班錄製了《拜花堂》、《鼓樂喧天》、《豫劇》、《百鳥朝鳳》等優秀傳統曲目並先後出版了《婚禮曲》、《鼓樂喧天》、《拜花堂》等系列磁帶專輯
◆ 1988年,安徽電視台、文化周報及安徽廣播電台多次播放周家班的專題報導
◆ 1987年,安徽廣播電台專程赴安徽靈璧為周家班錄製用嗩吶演繹吹奏的外國曲目——《霍拉舞曲》、《波爾卡》等舞曲。
◆ 1982年,周家班第四代傳人——12歲的周中華參加安徽省少年兒童器樂比賽,獲一等獎
◆ 1981年,周家班參加安徽宿縣地區文藝調演,獲一等獎
◆ 1980年,周家班參加安徽宿縣地區文藝調演,獲一等獎
◆ 1979年,周家班參加安徽宿縣地區文藝調演,獲一等獎

五、周家班獨特魅力

1、周家班家族龐大,全族目標統一

目前周家班樂手成員總計100餘名,縱貫周氏家族六代,這在全世界均是罕見。如此龐大的家族,如此眾多的族人,卻從事著鼓吹樂這同一行業,既以此民間器樂為生,也以此為家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家族觀念淡薄、崇尚個性張揚的現代,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

民間戲法表演現場民間戲法表演現場

2、周家班家族藝教傳統深厚,樂手技藝高超

周家班歷經百年歷史滄桑,卻能始終堅持民樂方向,這主要源於家族內部百年來嚴謹的藝教傳統。周家的孩子自3、4歲開始即正式離開母親而與父親同睡,四處奔走獻藝的父親則利用晚間休憩的時間教授糼子器樂技藝。周家的孩子都不會唱童謠兒歌,他們自能咿呀學話時就開始在父輩的教授下先學習打拍子——傳統經典曲目《大開門》、《小開門》、《拜花堂》等的拍子,而後再開始練習吹小嗩吶或吹小笛簘。練習的時間是經典的早晚兩時段:早上四五點村外河邊面對風雪酷寒苦練,以此鍛鍊手勢的沉穩與肺活量的充沛;晚飯後家中院內面對沉暮夜色靜練,同時得到父輩的指導與修正。孩子的練習是刻苦的,因為父親的教管是嚴厲的,如果練習偷懶或不用心,打罵立刻上身,鄉村人的拙於言語與強硬教育方式卻對孩子的幼時藝教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此這般練習幾年下來,一般八歲左右,周家的孩子均開始跟班上場,一為鍛鍊現場演奏能力,二為給家族幫襯壯勢。跟班兩年後,一般10歲開始,孩子們的技藝均已經成熟到可以獨立領班。這也是周家班的特色之一,家族樂手們個個幼時就已開始在舞台上嶄露頭角、獨領風騷。嚴格紮實的藝術幼教,長期的器樂薰陶,豐富的舞台表演經驗,周家班的樂手因此無一不技藝高超,資質佳天分好的孩子有了這番打造,更能成長為一班之主、業界奇葩,如第三代傳人周正玉、第四代傳人周中華、第五代傳人周勁松等。

韓國 文化交流演奏現場韓國 文化交流演奏現場

3、周家班成員構成豐富

周家班自第四代開始,打破了鼓吹樂班傳子不傳女的禁錮,開始在家族中挑選資質優異的女傳人進行傳授,使周家班樂手隊伍平添繽紛之色。第四代女傳人周海燕、周本華、周海芹、周香草號稱“鼓樂四花”,與第五代周靜、周俊、周巧雲、周佳藝、周丹寧、周雪、宣南南等成為周家班女樂隊伍的主力。
周家班樂手成員除了周姓本族之外,也吸納志同道合的姻親,如第五代周勁松、姜燕俠夫婦,周強、姜朝霞夫婦因常常同台聯袂獻藝,外界親切地稱之為嗩吶鴛鴦。
周家班自第一代周文化開始,即懷抱開放的胸襟,對外姓人的上門求師學藝,一概友好對待,據周家班人目前能說出姓名的周文化老人之徒,就有20多人。之後,周文司、周懷榮、周正玉、周亮、周勁松均以各自高超的技藝吸引了眾多門徒慕名而至,尤其是周正玉老人,他所教授的門裡徒、門外徒,以及在黃梅戲院校開班所授之徒,加起來,不下數千人,其中很多人目前已成為華東各省劇團的骨幹與領導。

四、周家班演奏風格獨特,民俗民樂氣息濃厚

周家班經過六代傳承,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
1、場合演出經驗豐富。百年來幾乎不間斷打擂勝出的舞台實踐經驗,使周家班極為擅長婚喪嫁娶、祈禱、廟會、祭祀等各種生活生產套用場合的演

第五代傳人周勁松雙管演奏第五代傳人周勁松雙管演奏

奏,不僅能根據場合需要演奏相應的經典或失傳的曲目,而且可以為了調節氣氛應景自創各類互動的、綜合的現場器樂表演,整個班組更是配合默契、善於創新。
2、善於發揚中國民俗文化。周家班在演奏過程中注重研究中國民間風俗傳統,將其結合在具體的演奏表演之中。
3、由最初單一的吹奏技巧發展到今天的吐音(單、雙、三吐音)、腹顫音、齒顫音、滑音、墊音、花舌、打音等多種吹奏技巧,音樂有開有闔,有靜有動,富於變化,具有濃厚的皖北地方特色。
4、在傳統曲牌中融合進一些地方戲曲(如:揚琴、大鼓、皮影戲、泗州戲等)、民間小調,甚至古典樂曲、流行歌曲、搖滾歌曲、外國樂曲等多種形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