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建[上海曹安鋼材交易市場董事長]

周培建[上海曹安鋼材交易市場董事長]
周培建[上海曹安鋼材交易市場董事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培建,福建省周寧縣人,上海曹安鋼材交易市場董事長、福建省周寧駐上海商會會長,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鋼鐵貿易商會副會長、福建在滬企業協會副會長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上海曹安鋼材交易市場董事長周培建 上海曹安鋼材交易市場董事長周培建

周培建,福建省周寧縣人,上海曹安鋼材交易市場董事長、福建省周寧駐上海商會會長,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鋼鐵貿易商會副會長、福建在滬企業協會副會長等。

創業經歷

1990年,和許許多多的福建周寧青年一樣,20齣頭的周培建懷揣200元錢告別父老鄉親和養育了自己的可愛家鄉來到上海,尋找他的前途和夢想。

最初的日子,他在周寧老鄉的經營部打工,乾的是搬運工的活。多少人幹上了這個活,也許會幹一輩子,直到力氣用完,人生耗盡。而周培建不同,他憑著年輕強健的體魄扛起放下百來斤重的各類鋼材,只當是一種磨鍊。而內心中,卻涌動著強烈的渴望——要和他的周寧兄長們一樣,把公司開起來,把錢掙多,把事業做大。是繼承了山里人改變貧窮生活,外出謀求發展的傳統,還是得益於故鄉青山秀水的滋養,具有一種幹大事的天生氣質?也許兩者兼而有之吧,周培建從打工生活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未來的目標。

有目標的生活和沒有目標的隨波逐流是不一樣的,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周培建就完成了從搬運工——倉庫——保管員——業務員的身份轉變。也就是說,他已經從用肢體搬運鋼材轉變成為用單子調動鋼材了,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為他日後自立門戶做鋼材生意積累了相當的經驗。

1993年,也就是周培建26歲那一年,他跨出了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一步——與朋友合夥籌集了十幾萬元在浦東註冊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家公司——上海金寧物資公司。次年,在此基礎上,他創建了自己的獨資公司——上海聯申物資有限公司,這時的投資額已增加到80萬,經營面積除了店面近600平方米外,還有2畝多的倉庫,也算初具規模了。

和許多在滬閩商一樣,周培建不是那種小富即安的人,他心中有著更大的夢想,他喜歡讀一些成功人士,如李嘉誠、霍英東等的傳記,他們輝煌的人生和事業給了他無窮的激勵。還有兩本書也是他手不釋卷的:一本是《與鯊魚共泳而不讓其吞食》,講述是商戰中的推銷術、管理術、談判術,從中他學到了許多經商的道道;另一本是《如何在四十歲前成功》這本書更讓他骨子裡的閩商氣質得到了激活。談到閩商在上海的集群與成功,周培建扳著手指總結了幾條:1、肯吃苦。本地人不屑於做的小事、繁事、雜事他們都肯去做;2、敢拼。別人沒膽量做的事他們敢做;3、敢闖。別人做不來的事,他們也要去嘗試,去發展。這樣的特質源於福建那片倚山面海的土地上養育出來的兒女固有的特性,那就是:善觀時變,順勢有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俠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

閩商不僅是個地域概念,也是一個有歷史積澱的概念。從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閩商下南洋到如今在上海商界形成一支生力軍,正是這種精神的延續。但歷史上的閩商,堅韌創業,可是多少年的拼搏也沒有徹底改變福建一些交通不便的縣鄉貧困的面貌。周培建這一代閩商,趕上了歷史的大好機遇,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前些年鋼市行情的紅火,成了在滬閩商崛起不可或缺的條件。借著這股東風,周培建也迅速發展了他的事業。2002年,他和好友在嘉定黃渡鎮毗鄰安亭汽車城處,投資了占地180多畝,擁有80餘名員工和一個500噸內河碼頭的上海市西北地區最大的鋼材物流集散中心——上海曹安鋼材交易市場。市場入駐商企有300餘家,年交易額達20多億元。雖然2005年行情不好,但入駐率也在90%以上。據統計,2004年整箇中國的鋼材交易額約3000億,上海占1000億,而其中周寧的鋼材貿易商竟占了將近600個億。另外據說,周培建的家鄉周寧每到春節會出現一大奇觀:周寧城鄉的街頭巷尾乃至學校操場上,停滿了上海牌照的高級轎車:賓士、寶馬……蔚為奇觀。這不能不讓人感嘆,周寧乃至閩商這個個性獨特的人文群體,有著驚人的適應力,創造力和發展力,在上海經濟發展的這個歷史階段,閩商現象成了時代的一大亮點。周培建是在滬閩商的一個傑出代表,閩商的經商底蘊和拼搏精神滋養了他,而他又以自己的創業激情給閩商精神注入了豐富的內涵。

當選會長

2005年7月23日下午,風景秀麗的美蘭湖國際會議中心會場裡,正在召開福建省周寧上海商會2004年度會員年會暨第五屆會員大會。議程進入到第九項:表決通過第五屆理事會會長人選建議名單,當主持人林學初說到“會長人選:周培建,同意的請舉手”時,會場上二百多名會員齊刷刷舉起了手。沒有半點猶豫和遲疑,他們對周培建投了信任票。坐在主席台前排右端的周培建微微起立,欠了欠身子,面帶笑容向同行鄉親的信任點頭答謝。當主持人說到“不同意的請舉手”時,記者環顧了整個會場,沒有人舉手。主持人以宏亮的嗓音宣布:“周培建擔任第五屆周寧上海商會會長,通過”。頓時,會場上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這來自幾百名商會會員的齊刷刷的掌聲,對這位連任會長是肯定、是信任、是祝賀、也是期待……

閩商個個是能人,周寧商會可說是精英雲集,強手如林,要在這樣一群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中脫穎而出,連任兩屆會長,沒有相當的實力和本事,沒有一定的人脈和威望,是不可想像的。據記者了解,商會中人,周培建資產並不是最雄厚的。那他到底以什麼樣的能力和魅力,成為這樣一個企業家組織的帶頭人的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周寧這片淳厚的土地上長大,周培建從小就感受到親情、鄉情的溫暖,從小就特別懂事,經商成功之後,他沒有躺在大堆的鈔票上揮金如土,窮奢極欲,除了自己發展壯大之外,他同時也很樂於帶出家鄉人,幫助他們致富。在曹安市場上做鋼材生意的都知道,有什麼急用或困難,找周培建,他會慷慨解囊,而且以周培建的理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對入駐鋼市的小戶有一份自我加壓的責任心,他懂得他們的心態,了解他們初入生意場時的瓶頸問題,經過考察對方的人品。他會讓手下的業務員去教他們,並給他們放資金,有潛力的他會幾十萬乃至幾百萬地扶植他們,甚至做過上千萬元的擔保,久而久之,人們感到在周培建這兒做生意很踏實,而他的曹安市場也培英毓秀,帶出了一批周寧老鄉當老闆。這一現象折射的正是新閩商的時代特徵:小富奔大富,一富帶眾富。眾人富富一鄉,再富一地,最終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

當了會長之後,成為一定範圍內的公眾人物,他意識到自己肩上的社會責任愈加重大,心胸也愈加寬闊起來。老鄉有困難,他都會幫助,什麼孩子入學啦、租房、貸款啦,周培建能幫則幫;有些人生意虧了心態不好,他會與他們談心;還要為會員們溝通政府銀行等協調各方關係;甚至有些兄弟打架,生意糾紛什麼的,他也出面調解。周培建就是這樣以天長日久,滴水穿石的韌勁,團結、幫助著周寧的老鄉和市場的入駐商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營造著和諧的氣氛,為整個社會的和諧之聲添加了一個響亮的音符。

周培建不僅對家鄉父老,看得見的朋友仗義疏財,作為周寧商會的會長、上海鋼貿商會的副會長,對於社會上的公益事業,他更是積極帶頭,問他捐過多少,他笑了“不計其數,也不去數了。”談到財富觀,他的本子上有這么一句話:“商業的目的是要創造幸福,而不僅僅是財富的堆積。”他說,創造財富之後回報社會,這財富才有真正的價值,有的人賺了許多錢,已經可以為所欲為了,這時如不修身養性是容易迷失本性的,那樣的話財富就走到它的反面了。確實,能賺錢是一種能力,但是如何用好財富,除了是一種義務,一種責任之外,難道不也是一種能力嗎?從周培建反覆強調的“事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要修身養性”這句話中,我們能看出,他已經從成功人生走向建德的更高境界。

提升境界

2004年6月至2005年9月,周培建讀完了伯爵漢國際大學(BIRCHAM INTERNATIONALUNIVERSITY工商管理專業的MBA課程,他可不是那種讀讀MBA鍍鍍金的老闆,在採訪過程中,他還拿課堂上的一道題目給我們舉例呢。同時,記者看到了他桌上一張讀過的報紙,在“管理方略”版面上一篇題為《企業管理的“水性”借鑑》的文章中,他先用筆打了個勾,仔細閱讀過後,在每一個重要關節處都劃上道道,看得出這篇文章已被他反反覆覆研究透了。他告訴我們,看書,是為了找出有用的東西來充實頭腦、指導實踐。他商戰中的許多成功就是邊看書邊運用得來的。學以致用使學習更成為一種內在的需求。不僅如此,為了修身養性,他還常常閱讀甚至創作一些詩文,讓記者感到驚異的是他的敏悟和文采。他有好幾本剪貼本,貼滿了他收集的照片、畫,還有他喜愛的詩文,他朗朗上口地誦讀和解釋給我們聽,那優美的辭藻和韻律,深刻的哲理和寓意,一時間真讓記者如沐春風,難怪他談起話來顯示出良好的素養,寬闊的知識面,那是日積月累點點滴滴充實在自己腦子裡的呀。

由此,記者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周培建為人處事那么圓通練達,豁達大度,為什麼他看問題那么精闢透徹、境界高人一層,這不能不說和文化素養有很大關係。人有了錢並不等於有了品,有了富也不意味著有了貴,但周培建能意識到需要修身養性,這一方面是從優秀的企業家身上學來的。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從不斷學習中悟得的。他對同行中幾位事業有成的兄長欽佩有加,從理念到心態、氣質,只要別人有優秀之處,他懂得先是模仿,繼而創新,最終超越,更不用說前文提到的優秀企業家的傳記所給他的滋養了。可以說:周培建的這種學習能力最後上升為一種文化的積累,使個人的見識、處事得到了提升。如今,他的頭銜中除了企業家、會長之類的,還有一個是福建省政協委員。他已經從創業之初“跟著政策走”,到如今自覺學習研究中央政策,以他的學習能力和見識,作為企業家參政議政恰好是得其所哉。

走進曹安市場,還可以看到籃球架,周培建矯健的身姿經常活躍在球場上,他是曹安市場籃球隊的領隊兼後衛,有著很高的投籃命中率。“鋼市男籃18號”是他的另一個頭銜,問起他為什麼這么喜歡籃球,原來,他從小熱愛體育,又當過體育老師,如今雖身處商海,仍不忘時常一展身手,他說球場也有和商場相通之處,可以體現出把握機會的能力。籃球隊,包括桌球等豐富了鋼市員工的業餘生活。他們經常和附近的駐軍部隊及黃渡鎮居民進行友誼比賽,鋼市還常常舉辦文藝晚會或詩畫雅集,這么一個鋼市,一派健康明朗、和諧文明的景象,難道和董事長的個人素養與熱心扶植毫無關係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