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綜合症

不少上班族發現,每逢星期三,都需要經過一番掙扎才肯去上班。其實,這種反應很正常。美國一所大學在過去4年中,對240萬個網路部落格及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在使用的微部落格“推特”(twitter)的公共網頁留言進行了深入統計研究。他們最後發現:星期天人們的心情最為舒暢,“博主”們常在這一天書寫他們愉快的星期六夜晚。但是到周三,人們常會感到工作壓力增大,情緒最為低落。專家說,其實人們很早前就已經注意到了周三職場人士情緒低落、壓力感增大的問題,所以部分心理專家稱之為“周三綜合症”。

簡單概述

周三綜合症周三綜合症

經過了一個舒服的周末,上班族們總會有些討厭星期一的到來,現在星期三也被列到了上班族們討厭的行列中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憂鬱地糾纏於星期一綜合症的困擾,每當上班族到了這一天的時候,總是格外的沒有精神和精力,對工作的厭倦度到達了頂峰。不過,從近期的調查來看,似乎它又有了轉移的趨勢,因為每當到了星期三的時候,上班族的情緒也是非常低落,大有超越星期一的趨勢。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工作心理問題。 
在電影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幾個職場白領每逢星期一就煩悶,需要到咖啡館喝咖啡提神,而侍者總是這樣打招呼:“又犯星期一綜合徵了?”對多數人來說,“周一綜合徵”已經不陌生。然而,最新研究發現,星期三才是一周中真正的情緒低落日。
不少上班族發現,每逢星期三,都需要經過一番掙扎才肯去上班。其實,這種反應很正常。美國一所大學在過去4年中,對240萬個網路部落格及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在使用的微部落格“推特”(twitter)的公共網頁留言進行了深入統計研究。他們最後發現:星期天人們的心情最為舒暢,“博主”們常在這一天書寫他們愉快的星期六夜晚。但是到周三,人們常會感到工作壓力增大,情緒最為低落。
專家說,其實人們很早前就已經注意到了周三職場人士情緒低落、壓力感增大的問題,所以部分心理專家稱之為“周三綜合徵”。 

症狀根源

周三綜合症周三綜合症

信息焦慮是症狀根源 
專家接診的一名患者曾一度懷疑自己得了焦慮症和工作恐懼症。這位患者說,每到周三早上上班,就很緊張,莫名其妙心跳加快,總擔心這周的工作完不成,討厭工作,感覺壓力很大、很痛苦。
另一家醫院的研究也發現,周一和周三醫生接診量多於往常,預約量也高出10%。其中,在周一,心臟病的發病率比平時高20%到30%。但周三就診人數比其他日子多,尚不清楚其中原因,醫生只是說:“這看起來與焦慮和沮喪有關。”
相關課題調查顯示,周三接受的信息變多,極易造成信息焦慮,進入人們視線和大腦中的信息越多,心理受到的衝擊和負累也越多,致使人感到疲憊和焦慮。“周三處在一周工作日的正中間,上一個周末的快樂已經遠去,而下一個周末還沒有到來,此時人們的情緒會降至一周的最低點。”專家認為,令人高度緊張的是被他人指使的感覺,“長期有這種感覺會讓人生病,沒有什麼比能自由支配時間更幸福了。”
周三最適合開會  
不過,研究也發現,星期三人的思維最具創造性。而且,在處理了兩天內部事務之後,在星期三,人們或許更希望和外界做一種交流以達到平衡。有鑒於此,心理學家建議這一天可安排會議。
專家說,有個有趣的研究發現,一周的前半部分,人的精力旺盛,態度和行為比較激進;一周的後半部分,人的精力逐漸下降,卻也更易通融。這個研究給人們帶來一點實際的指引,“比如,星期四去找老闆商談加薪吧,那時候他還好說話。不過別忘了,你的老闆或許也發現了此規律,正磨刀霍霍,準備星期五裁人呢。”

專家支招

周三綜合症周三綜合症

黑色星期三咋讓壓力“呼叫轉移”,專家給出了化解壓力的四個招數:
1、抽出一點點時間滿足自己的愛好。如一頓美餐、花鳥蟲魚、棋牌娛樂等,會讓你更易找回對工作的熱情。
2、寫下讓你感到驕傲的努力。這裡指你已經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做的事,不論成敗。
3、給自己做個榮譽牆。把所有能夠展現自我價值的“獎狀”都貼在上面:比如獲得的獎品、工作得意之作、被老闆稱讚的一封email、生日時同事送你的乾花等等。經過時看一眼,你就能吸收它帶給你的正面能量。
4、專注於如何解決問題。在電話或計算機旁貼一個禁止標誌,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負面的思考中。 

疾病預防

周三綜合症周三綜合症

緩解壓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放鬆。中國老話說“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西方諺語講“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其實都是一個道理,一個人只要有兩三種確實可以使自己身心得到放鬆的愛好,一般工作帶來的緊張也就沒那么可怕了。可悲的是,我們的學校從小隻教如何努力,不教如何放鬆和休閒。如殘忍的“頭懸樑,錐刺股”……,這樣訓練出來的人,不會照顧自己與生俱來的興趣和愛好,連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極力壓抑、甚至破壞,怎么能不弄出毛病?
學會休息特別重要。積極的休息不是簡單地躺著睡大覺,也不是為放鬆精神而繼續透支體力,而是在活動中使身心都得到放鬆。
除了積極休息,得到放鬆,在工作中還要學會如何“不反應”,即不讓壓力壓到自己身上。說的俗一點兒就是“不管閒”。記得一本講前清官場的書里說過,人大致分兩種:一種人善做事,辦事認真,但相對不善於應付變化或模稜兩可的情況;另一種人善於聯絡人,專門擅長隨機而變。前者往往是很好的技術人員,但提拔為領導,要協調組織不同人和事時,原來的勁兒就使不出來了,弄不好還越使勁兒越壞事,費力不討好。後者是團隊里較好的潤滑劑,但是要是沒有了主心骨兒和原則紀律,好的成了混事的油條,壞的就成了害群之馬。
所以,要緩解壓力,就要學會依據自己的個性揚長避短。善調和者別選攻堅,拙於人際協調的,不要被表面的職位升遷迷了眼。同樣的任務,挑能發揮自己長處的道兒走;對本來不擅長的,可以“不反應”。一個良好的團隊的相互支持這時就體現出來了,互補的作用可以讓1+1>2。即便沒有良好的團隊支持,該不反應時也只能不反應。發現自己的局限性,接納自己的局限性,總比一味強求來得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