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貸

呂貸,姓呂名貸,諡號為齊康公。

在位起訖:公元前404年-公元前379年。 生卒年:公元前455-公元前379年。
出生地: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
立都: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
年號:(丁丑,公元前404年)。
呂貸,姓呂名貸,諡號為齊康公。中國諸侯爭霸時代齊國的第三十二任君王。他的祖父是齊國第三十任王呂驁,他的父親是齊國第三十一任王呂積
齊宣公五十一年(丙子,公元前405年),在位51年的齊宣公死,其兒子呂貸繼承王位,為齊康公。齊康公在位時,當時的時期是春秋向戰國轉折時代,各路諸侯相繼自立為王,他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姜氏政權體系中最後一名國君,即“姜齊”時代的最後一個齊國國君。
齊康公十四年(庚寅,公元前391年),沉溺於酒色,不理政事齊康公被田成子的曾孫田和廢為庶人。
齊康公十九年(乙未,公元前386年),田和又放逐齊康公于海濱,只給一座城做食邑,以便供給對其祖先的祭祀。田和自立為國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
齊侯剡五年(壬寅,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享年76歲。姜氏齊國的歷史就此結束,田氏完全取代了姜氏的政權,不過仍然保留‘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據《史記》載,齊國田和篡奪姜姓王位,齊康公姜貸被放逐到芝罘島附近。齊康公死後,子孫將其葬於夾河下游公雞島,後遷葬芝罘山頂(今芝罘島老爺山頂),俗稱康王墓,至今尚存。
有關康公與其拗擰兒鬥氣的故事在張店炒米一帶家喻戶曉,久傳不衰。還有一段名謠流傳至今:“康公的後代拗擰種,讓他往西他往東,叫他攆雞他撞鐘,終生聽爹一句話,將爹葬在高山頂”的坊間俚語。
傳說康公只有一個兒子,但這個兒子行為怪僻,生性倔犟。康公有生之年,他叫兒子往西走,兒子必定往東去。父子之間,總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齊康公被田和廢為庶民之後,居住在現炒米山風景區桃花山附近。為了重新燃起“姜齊”東山再起的希望之夢,康公生前周遊列國,遍請各路風水大師為自己選擇百年之後的皇陵,最終選擇了“秀麗之山數扇錦屏遮陽主,幽陽淄水一條玉帶束梁王”聞名的之太平嶺(即現在的圍子山)陽坡之下一處寶地(今齊孝陵)作為百年之後的福地。為了實現百年之後能夠安葬在自己選擇理想皇陵的願望,康公生前挖空了心思,想方設法把拗擰兒子帶到自己所選擇的陵園前,煞有介事地指著北面的太平嶺山巔峰對兒子說:我死後你就把我葬在那山頂上吧,讓我與這高山永世共存!齊康公指山為葬的本意,是企盼兒子依然如故地反其道而行之,能把自己葬在太平嶺向陽的山坡之下。
世事難料,人算不如天算。康公去世之後,齊康公那位拗擰兒子心想,自己一輩子沒有聽過老子的話,現在老子不在了,就聽他一次話吧,一反常態地遵從他老子的所謂臨終遺囑,真的把康公葬在了山頂上,成為流傳千年的笑談故事,而齊康公的意願卻成了千古的缺憾。太平嶺因安葬齊康公(王)改名為康王山,當地百姓因齊康公之子在康公的後事安排上聽從了老子的話,認作彰顯了忠孝,故將康王山改名為齊孝陵。
註:太平嶺,康王山,圍子山是同一個山峰,圍子山是因明朝炒米村在康王山上修建了城牆而得名,目前此山稱為圍子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