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洪年[四川書法藝術家]

呂洪年[四川書法藝術家]
呂洪年[四川書法藝術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呂洪年,四川書法藝術家,字穰之,號息翁,別署常精進齋主,祖籍四川省仁壽縣,一九一一年出生於成都,卒於一九九四年六月,享年八十四歲。

基本信息

呂洪年先生生前留影 呂洪年先生生前留影

呂洪年(1911-1994),字穰之,號息翁,別署常精進齋主,祖籍四川省仁壽縣,一九一一年出生於成都,卒於一九九四年六月,享年八十四歲。民國年間曾任成都市政府秘書長,國民政府參軍處薦任官,四川省高等法院首席書記官,四川省圖書館首創人之一,四川省資中縣、安徽省鳳陽縣中學校長。解放後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他的耿介絕俗在成都文人圈頗有名氣,許多人常常因為他的直率坦陳而窘迫不已。少年時入受湘人王闓運影響較大的四川國學院,使他的學術起步就有相當的高度,而後來師從晚清舉人徐炯和進士宋育仁又使他辭賦見長,蜀中碩儒楊滄白、謝無量等人的指授更是他後來成就的助緣。他青少年時期的同學中,蒙文通為鼎鼎大名的學者,周菊吾為著名學者、篆刻家。馮建吳曾為其刻〖息翁呂氏〗、〖仁壽呂氏〗,周菊吾為其刻〖呂洪年印〗。與他樣一批學者的先後交往無疑會影響到他的學業與書法。如果以二十世紀上半葉成都文化圈的影響而論,呂洪年應該為西蜀文化圈中的典型之一。就入世的事功論,其參與創立四川省圖書館等,已經是填補空白的成就了,而於經學、書法、詩詞、文物等的研究賞鑒更是他不應該被人忘記的重要理由。

洪年先生精通經文,涵泳書林,研詩詞,擅書法,對文物收藏與鑑賞亦頗有造詣。先生少好吟詠,髦齔之年唐詩多能上口,十六歲就入四川國學院學習,習詩奉王湘琦格,以三唐為宗。年十八執贄於徐子休和宋育仁先生門下研習詞賦。所作詩詞曾蒙楊滄白和謝無量先生嗟賞。少年時與曾宇康、蒙文通、周菊吾、伍瘦梅等皆為同學。先生與謝無量先生有師友之誼,交情甚篤。一九五八年謝無量先生去蜀赴京任中國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北京故宮博物館館長之際,與彭雲生、曾宇康、蒙文通諸學長為無量先生餞行,席間無量先生吟詩作別,先生當即唱和一首:“莫為分攜黯素襟,廿年情事乍來侵。已無文學甄玄詣,但有樽??浚道心。坐想風微勞引領,若為標格自沉吟。他年錦里傳耆舊,此日低回意倍深。”先生的詩詞學養與師友交誼於此可見一斑。也正因為如此,從他的作品中便不難看出流露在字裡行間的那股子淡雅的書卷氣息。

洪年先生最初亦受時風薰染,習練篆隸真書與各種碑刻,中年以後始擺脫碑派末流之累,擯棄篆隸,專心致志地攻習章草與狂草,卅年來未有間斷。先生晚年遍覽古代草書碑帖,並耗時十年之巨,校對、批註、書寫了草書法式五種:草書千字文、草訣百韻歌、章草千字文、校訓急就章、稿訣。正是在深厚學養的支撐下,先生積數十年之功,使自己的書法創作達到了古雅流麗的藝術境界。其草書作品揮灑無礙,高逸超妙,神行氣駛,點畫生姿,師古而又不泥古。高古與淡雅正是解讀呂洪年先生章草作品的兩個關鍵。

他是一位有研究、不盲從的書法學者。姑引其一九七一年所作《寫定<草訣百韻歌引>》為證:《草訣百韻歌》舊偽題王右軍撰,或書宋米芾撰。歌曰:〖習觀二王跡〗,其非羲獻所作,明矣。元章詞翰秀髮,何事為此拙劣之文?然明人範文明作《草書辨疑》,多引此訣,以辨草法,則其來舊矣。揚升庵《丹鉛錄》雲乃宋人編成以示初學者,託名於羲之,信然,信然。歌括之作,肇於口方,本不可以言文,而作者思滯比擬,牽強成句,遂於草法轉有所失,近人王魯生作《稿訣》以糾之,良是。然歌中時存古字古義,蓋有所承授,固非率爾之作也……於是稽法帖、審異文,發憤寫定,更其誤謬,間有所明,別下批註,庶幾使轉有則,下筆有由,以為後生軌範云爾。

書法著作 書法著作

範文明《草書辨疑》非一般書家所知曉,即便學習章草的書家知道者也不多見。反之,可以肯定的是,呂洪年先生對范氏此書卻是仔細研讀過的。範文明,字晦叔,明萬曆年間人,善詩賦、攻六書。其《草書辨疑》就當時見到的古人草書法帖與世傳《草訣百韻歌》相對照,辨疑八十一處。而對於楊升庵《丹鉛錄》的引用更進一步說明其研習深度。至於王魯生《稿訣》則是近人著作。短短兩百來字,句句有出處,字字費推敲,既肯定前人之得叉發現其足,將自己寫定《草訣百韻歌》的緣由交代得清清楚楚。他是一位從清代碑學籠罩下走過來而不為碑學籠罩的書家。晚清碑學的影響在光緒末年甚器塵上,而呂洪年幼年時所受到的碑學教育想來也是很自然的。在他們那一代,要能認識到碑學籠罩所帶來的問題,還是需要相當眼力與勇的。他在七十三歲所書《<草書法式五種>序》中寫道嗟乎!草法之不講久矣。有清一代,無有專習草者。書家所書,行楷、行草耳……蓋胸中不先熟一、二千字之使轉,則下筆不足以揮灑無礙。余鯫繩小儒耳,乍驚時變,托足無訓,其胸中勃然不可沒滅之氣,一寓之書,然後知張顛、素狂、徐青藤、祝枝山,其勝處之所由來也。於是卅年來摒棄篆隸分真,專致力於草。師之既久,而後知草書之岳峙淵、高速超妙,神行氣駛,點畫生姿,非使氣發瘋所可致也。況乎世謂康平,心怡神曠,又安有不抒其所得,托契於後生者?

書法手稿 書法手稿

由此看來,呂洪年從四十歲左右開始將精力放在草書的研究與書寫上,其目的是要改變有清以來沒有專門草書家的歷史。雖然二十世堡二四十年代于右任先生提倡的標準草書運動也是要培養草書家,但是其目的更偏重使套用書寫速度加快而對其進行規範化。呂洪年所認為的草書創作,不應該與行草相混淆,其字形當合乎草法,使轉應縱橫無礙,神氣行駛,渾融無跡。所以,他選擇章草中的《章草千字文》、《急救章》以及今草《藁訣》、《懷素千字文》、《草訣百韻歌》為範本,日加練習,並且書寫成《草書法式五種》供人學習。同時,他批評那種以為草書就是發瘋使氣的膚淺見解。在他篇序文的後面部分,他還梳理了草書的發展歷史,對於明代草書〖使轉脫略,省之又省,聯文則識,獨標莫辨〗的情況非常不滿,認為草書創作應該融合章草與今草:〖兩者融通,則雍容大雅,神恬筆暢,繼唐賢之軌則,摘二王之精英,庶幾別有風格,蔚為新聲。〗我們在他的草書中,處處可見他種融合的跡象。其章草與王遽常的最大不同點即在於此。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

因此,他與于右任的碑帖融合不同,也與王遽常從碑學出發的草書創作有別,呂洪年先生是二十世紀從草書領域努力恢復帖學傳統第一人。綜觀當代書壇,名家滿天飛,名實相符者往往罕見。向來信耳不信目的人常常懾於名家名氣而不願相信自己的眼睛、腦子,而書法歷史中也還殷鑑不遠:許多生前名氣響亮的人百年之後往往頗為寂寞。或許,名氣是有一個總量的,生前使用完了,身後就沒了。相反的例子是,許多生前名聲並不太響亮的人,身後卻聲名鵲起。當然,有的或許要在很多年以後才會被人意識到。王羲之被確立書聖地位就已經是在其去世三百年後的事情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意識到呂洪年先生的書法水平,給他一個歷史的定位,還並不算太遲的事情。當年于右任推舉王世鏜章草的時候,得到了普遍的贊同,現在給大家簡單介紹呂洪年,目的也想請大家看看呂洪年的作品,然後做出自己的判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